蔡国黄:一日为师 终身为付

汪山茗

<h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br>阿拉甬上有一位蔡国黄老师,他认为学生视你终身为“父”,自己就得有做“父”的觉悟,那就是要把“父”理解为与之同音的“付”与“负”。也就是要乐于终身为学生、为学生家长“付”出,自觉为社会、为祖国未来“负”责。只有“终身为付”、“终身为负”,“终身为父”才不会受之有愧。</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蔡国黄陈幼兰夫妇</font></h5> <h1>出生于1937年的蔡国黄老师,由于其父亲蔡竹屏先生在民国期间担任过黄岩、温岭、余姚的县长,他上初二时父亲就因“反革命”罪入狱,高中毕业还不满18岁就去夜校给学生辅导功课,领取每月10元钱的补贴以维持生计。这位娃娃老师要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他把认真写就的教案先请办过报纸、办过学校、当过老师的父亲指点修改,再对着穿衣镜演练讲课,直到自己满意才放心。对学生的作文总是发掘亮点加以勉励,特别出色的文章,先请父亲评述,再自己细细批改,除了旁批还工整地写上详尽的评语。这样的专注与投入,从中找到了上好语文课的诀窍,先后任教于宁波青年中学、宁波十中、宁波师范学校、宁波师范学院,没能坐上大学的教室却自学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老师。</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蔡老师出版的学生课外读物</font></h5> <h1>大概是迈入社会的独特经历使蔡老师深切感受到:人生虽无常,只要心中有阳光就能坦然应对,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就要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要让学生离开母校之后常常怀着美好的感情回忆起他的学生时代,让他和老师相处的日子,成为记忆中的珍宝。他不但关爱每一个学生,更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投入的专注和成果的完美。甚至于“文革”中被关押在“牛棚”养猪,也天天写“养猪日记”,给每头猪建立档案卡,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饲料对生猪生长的影响等。正是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凡事力求完美的性格,在宁波师院中文系人才济济的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历的,有教授职称的,更多的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顶桂冠总是落在蔡国黄老师头上。</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蔡老师指导早年毕业生编辑的校园生活回忆《美丽的印痕》</font></h5> <h1>蔡老师退休后编印有厚厚两册《真诚的回报——我的人生经历》,他把自己的经历分为6个专题,蔡老师回顾自己经历的26篇,学生和同事写蔡老师的106篇,还附录有80多篇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来信。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也很少有人付之于笔端,能激起那么多人写作的冲动,是蔡老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br>有学生这样回忆蔡老师:“我一直珍藏着写有您评语的作文本,翻翻您那比我习作还长的评语,我似乎又站在了您的身边。您的评语是原创的,是关切,是引导,是推进,读了让人产生进取心,奋斗力。”对此,蔡先生说,自己原来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吸取“文革”的教训后,日记不再写了,但思考不可能停止,就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批注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激励和启发学生。老师捧着一颗心来,学生也想着老师。一次,同学们不知怎么得知蔡老师所在的马园新村停水的消息,学生提着暧壶,抬着水桶,一支送水队伍就从师范学校出发来到老师寓所。这样生动的风景怎不令人感动! </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本文作者收藏的《真诚的回报》签名本</font></h5> <h1>再来摘录几段学生的来信:<br>“听您讲课,我真的有点分不清这到底是您讲课的魅力,还是作品的魅力。”<br>“老师您的音容笑貌仍如昔日一样清晰,您上课的魅力,永远是我的追求。”<br>“深夜,我已工作得很累了,但想到您也许还在伏案工作,我的劲头又足了。”<br>“可以告慰您的是,我用我的一颗心倾注于我的工作中,像您那样,如一尊雕塑,高大的身影驻在学生的心中。”<br>“如果说,我对学生也有了那么一点爱心,对弱者有了那么一点同情心,无疑是您蔡老师的影响所致。”<br>“我编写的大型歌舞表演剧《教师颂》,主人公就是您的化身,我一面写台词,一面流泪,只叹腹中墨水不够,难以表达我对您的敬和爱”。<br>“我是25年前青年中学的学生,虽无缘听您的课,但听过您所讲的故事,至今难忘,我要去看望您”。<br>“每当想起您,我的心房就涌动着无限的春的暖流。您可知道,您将是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br>“一接到您的信,泪水就哗然而下,哽咽不住,读到您阳光般温暖的话语,我真正感受到一种被关心和关心别人的幸福。”<br>  “今生能够遇见您这样一位好老师,使得自己能够学习过一种淡泊名利、注重精神追求的生活,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br>……<br>这就是学生心目中的蔡老师!</h1>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老师的备课教案常被毕业学生借去学习,后甬上几位古典文学爱好者在其教案的基础上整理出这套《中国古代诗歌长河的美丽流段》,由爱心人士助印1000套免费赠阅。</span></h5> <h1>教而优则仕。1991年10月,民革宁波市委会主委毛翼虎先生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坚持,蔡老师成为浙江省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副秘书长、宁波市民革常务副主委。身份变了,有的称他为“蔡秘书长”,有的称他为“蔡主委”,他都不认可,就做一名永远的“蔡老师”。由于其工作出色,54岁调入民革机关一直到66岁才退休。期间,他作为敢于为民鼓与呼的浙江省人大代表先进典型,到全省各地作巡回演讲,他作为民革宁波市委会驻会副主委,创下了连续13则社情民意得到中共宁波市委书记批示的纪录,其中8则出自蔡老师之手。这在多党合作史上不但空前,甚至可能绝后。</h1><h1>在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这位“终身为付”“终身为负”的老师又思考着如何在更大的讲台上教书育人。经历过“文革”之痛的蔡老师深切感受到,政治因为有目的也就有了功利,甚至可能被鼓动、被利用;文化的要义在爱祖国、爱人民,在整三观、守底线。这位享受过古典诗词之美的老师认为,只要翻开中国文学史册,就会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在感动,在鞭策。屈原为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杜甫热爱人民,为苦难的人民忧心如焚,用诗歌表达人民的痛苦呻吟;陆游一生忧国忧民,至死不忘恢复大业的民族气节,以及他“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精神境界……所有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里,包含着民族的传统,洋溢着历史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就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h1><h1>走出书斋的蔡老师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新使命,在不同的讲台上见缝插针。</h1><h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优秀文化从自己的12个兄弟妹妹及其家庭起步。不但给父亲蔡竹屏先生编印了《疾风劲草》和《晨星》,还主编出版了一张报纸《蔡氏家庭简报》,这张报纸作为弘扬家庭文明的一朵奇葩在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加以报道。</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当年的中学同学,经几十年的社会阅历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理性更深入,就负责办了一份《友情之光》,既总结提升文化又传播弘扬文化,并成为联络海内外同学友情的独特载体。</h1> <h1>作为民革宁波市委会机关的常务副主委,蔡老师主持日常工作的宁波民革当然是各党派中出书最多的。在纪念宁波民革成立40周年之际,蔡老师化了大量精力访老探古,编辑出版《宁波民革四十年》,成为因“文革”而失去所有档案的市委会最权威的史料,也成为每个民革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必备。当组织换届时通常要出一本总结过去五年的献礼书,有的甚至还要加一册图片集,以更加生动形象展示丰功伟绩。蔡老师二届常务副主委任职期满时,精选民革党员发表在会刊中的散文随笔,整理成《绿叶 宁波民革文集》,把这些“采撷于心灵世界的绿叶”编辑成民革党员自我教育的好教材。蔡老师还在通读《孙中山全集》的基础上摘出经典言论一千多条,指导民革党员编辑出版了《孙中山言论选编》,参编者都认为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是一条非常高效的学习之路。</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蔡老师主持民革工作期间部分出版物</font></h5> <h1>蔡老师还与其胞兄、曾任民革中央宣传部部长和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的蔡义江教授合作,出版了《辛弃疾年谱》《稼轩长短句编年》《还我好音 诗词体裁与唐宋名篇鉴赏》等,可谓弟兄同心,其利断金。</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蔡老师《还我好音》签名本</font></h5> <h1>2003年5月,工作48年的蔡老师以66岁高龄退休,圈子内的说法是宁波市民主党派机关中最后一名书生退休了。但在蔡老师的人生中只是画上一个行政工作的圆满句号,另起一行,谱写弘扬传统文化的新篇章。<br>弘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很多单位以高薪聘请退休后的蔡老师去上课,他却在自己所住的宁波市海曙区文昌花园车棚前的过道厅里,办起了免费的简易“私塾”:放着20几张单人课桌,每周一次前来听课的有十来岁的中小学生,也有高校老师、公务员,有的还专程从郊县赶来。老老少少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是先秦诸子的寓古和哲学思想,也有唐诗宋词的名家名篇。</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为留住美丽的少年时光,蔡老师给16名小朋友的习作编辑成书。这是笔者收藏到的几本。</font></h5> <h1>无论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无往而不可的处世态度,还是敢于对前贤成就和流行观念加以驳正的审美范式,和独立思考的艺术见解,苏东坡是蔡老师心中的敬仰,退休后的蔡老师对苏东坡研究注入了巨大的热情,成果频出。</h1> <h1>由中学语文老师到大学古典文学老师的蔡老师,不只是爱古典文学懂古典文学,更摸索出了一条教青少年朋友的学古典文学之道:故事是最喜见乐闻的文化传承载体,从作者的人生故事着眼,体会其作品风格及特点的形成之源,记住其名句和名篇,也就熟悉了作者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面貌。</h1><h1>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又发宏愿,要编辑一套《唐代诗人纪事》和《宋代文人纪事》,作为自己教学古典文学经验的运用和推广,惠泽学子。上下两册的《唐代诗人纪事》已于2020年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顺利出版,并无偿赠阅。边顽强地与衰老和病痛作斗争上,边以只争朝夕的拼命精神笔耕不辍,上中下三册的《宋代文人纪事》也将完成初稿。 </h1><h1>愿蔡老师健康长寿,为社会奉献出更多的精神食粮。</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签名赠书是蔡老师最开心的时刻。</font></h5>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06年5月6日宁波晚报以《忙并快乐着的蔡国黄》刊载</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6月修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