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6年,赵敬侯为何迁都邯郸?

向阳而生

赵章(?—前375),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烈侯之子,谥号“赵敬侯”。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邯郸迅速繁荣。此后数年相继对齐、魏、卫、中山等国用兵。公元前376年,与魏、韩二国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残余领地。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其子赵成侯即位。 历史上赵国曾三次迁都,第一次为晋国末年,赵简子赵鞅在位时,将国都定在晋阳(今太原西南),第二次为赵襄子去世同年(前425年) ,赵国将国都从晋阳迁到了中牟(今河南鹤壁西)。第三次即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自中牟迁都邯郸,规划两大区域,宫城区(行政中心)与大北城(商业中心),使邯郸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结束了赵国都城屡迁的局面。<br> 赵敬侯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邯郸呢?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邯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是适应赵国战略方针转变的需要。 公元前403年,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晋国内部新旧贵族之间的斗争宣告结束。同时,也标志着赵国正式加入了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秦、齐、楚、魏、赵、燕、韩七个独立国家,各尽自己最大力量,相互间进行攻击和防御,战胜国扩地,战败国削地。赵敬侯认识到,要逐鹿中原,必须选择一个可靠的地方作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而邯郸正具备了这些条件。<br> 邯郸具备作为都城的规模。公元前500年,晋赵简子伐卫,卫惧。曾贡500家求和,简子把卫国所贡的500家交邯郸赵午管理。每家按照五口人计算,约有2500人,邯郸一次接纳500家,可见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都相当可观。 邯郸具备作为都市的物质基础,商业发达。大商贾吕不韦父子久住邯郸,“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了吕不韦在邯郸奠基了他入相封侯的大业。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中记载了战国时大都邑。如齐都临淄,赵都邯郸以及大梁、洛阳,都是著名的大商业城市。邯郸的手工业发达,据《中国通史》记载“冶铁业中出现了大富豪。如邯郸郭纵,富敌国王;赵国卓氏,冶铁致富”。<br> 邯郸是传统的重要农业产区,它位于太行东麓,华北平原西部,周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四季分明,气候适宜。随着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和田亩改制(周代100步为亩,赵鞅改为240步为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条件使得邯郸已经可以提供各种手工业、农业产品,提供各种商业服务,具备了赵国作为经济中心的条件,成为我国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03年就有“邯郸城里仓库丰盈”的记载。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推测邯郸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城市设施。<br>邯郸地理地位重要。赵敬侯在位时,魏国与赵国隔漳水对峙,中牟在漳水以南,赵国本土基本上都在漳水以北。国都放在中牟,对赵王对全国发号施令非常不便。而且,中牟三面都是魏国地盘,距离魏国边界仅一步之遥。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赵国定都于中牟,已不合时宜了。而邯郸北通燕代,南有郑上,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同时又处于太行山八陉之一的滏口陉系连南北大道的交汇点。它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水,靠近中原,临接齐、魏,是“四战之地”,更是赵国积极进取中原,争霸天下,威胁齐、魏的理想出发地和后勤供应基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战略地位。 可以说,晋阳见证了赵氏的兴起,中牟见证了赵国的发展,邯郸见证了赵国的兴盛、中兴和衰败,几乎一部战国史。赵国早期不服魏,曾经“举左按齐,举右按魏”,与强魏争锋。第一次魏助赵公子袭邯郸被赵敬侯打退,第二次魏以十万大军围邯郸三载而终取之,却是“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在赵军抵抗和诸侯围攻下归还邯郸。武灵王在此颁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从此赵脱胎换骨而为大国,“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今国天下,莫强于赵,而并齐秦”。赵国以一门卿族终为一方诸侯,有公仲连变法和胡服骑射两次变法。赵国似乎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曾历经磨难而重生,曾变法改革以求存,曾众志成城以保家国。请给邯郸一个大大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