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老庄

若愚

<p class="ql-block">论道老庄</p><p class="ql-block">文/若愚</p><p class="ql-block">图/若愚</p><p class="ql-block">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教的鼻祖,不论《道德经》还是《逍遥游》都堪称历史经典,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就无人可及。</p><p class="ql-block">看到《论道老庄》这个标题,你不要以为我有挑战二位道教至人之意,我绝对没这意思、没这胆量,也没这道业,更何况我对二位也是推崇备至,特别是老子,那更好是我的偶像,我这个铁杆粉丝,很早就曾在网易上发过一篇叫做《老子天下第一》的文章赞美他,怎敢对他们有丝毫不敬呢。</p><p class="ql-block">昨天和好友聊起二人道业之不同,才有了写比劣文的冲动。</p><p class="ql-block">老子和庄子的不同与其说是半隐与遁世,倒不如说是隐身与隐心。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是隐士的不同,也是境界的差别,中国人历来讲养心,在喧嚣的闹市和争斗的朝堂能够存一份本真,保持着心灵的宁静,远比在山野林间求静要难得多,所以像老子既在朝中为官,又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宁静,当了公务员依旧忍得下孤独,奈得住寂寞,没有很高强的党性也会有很高的修养,如果说徐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话,那老子绝对是“身虽处朝堂之喧嚣,心仍在林间之宁静"。</p><p class="ql-block">庄子看似身心全隐,但从他著作里仔细品味,就不难看出他是隐身难隐身。他在秋水中有句“井蛙不可以与语天,夏虫不可以与语冰“,愤世不公,怀才不遇,阳春白雪难觅知音之情跃然纸上,从中可品味出隐身的不情愿和在野的无奈:那只是曲高和寡,庄周同志真的不服,若是给我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天把在哪?地环又在哪?找不到了,还是逍遥于山林吧。</p><p class="ql-block">去临朐石门坊时,记得在石壁上刻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若是留得金乌在,谁向石门看余辉“,我没明白这里的金乌是指太阳还是指乌纱帽,但隐约透出作者的无奈,与庄子的心境大约是合拍的。</p><p class="ql-block">庄子之所以出而难出,隐而不隐,与他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庄子生于乱世,在战国那个金戈铁马,列国纷争的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儒道两家的学说虽好,但对那样的时代而言都是不合时宜的,乱世,大争之世,君王诸侯认可的还是热血沸腾,求强求变的法家,时代急需猛药,不是药不好,而是不对症。</p><p class="ql-block">庄子才华不可谓不高,能力不可谓不强,学识不可谓不深,人品不可谓不好,志向不可谓不大,也许用现代选人用人的标准,庄子同志是个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要是再练就一手1拍马的好功夫,混个正科级绝对没问题。但就如一件价值连城的裘皮大衣遇到了酷暑,再好也要被束之高阁了,远没有一件低价背心来得实在。庄子也如北冥之鲲,总想长上翅膀化作冲天之鹏,可庄子所见到的是不知冰为何物的夏虫,和不知天有多大的井蛙,庄子同学生不逢时啊。</p><p class="ql-block">庄子之隐的无奈,不仅有仕途上的尴尬,生活上的落魄,更有爱情上的背叛。庄子夫妻本是恩爱的,后庄子巡游时路遇一年轻女子拿着扇子在扇一座新坟,问后得知当地有种风俗,丈夫死后必须坟土干掉,妻子才可改嫁,女子为了早嫁才急不可待地扇坟,想让坟土尽快干掉。庄子回去跟妻子一说,妻子称这是个案,并表示了自己如何忠诚。于是不久庄子诈死,并化作一个自己英俊学生来勾引妻子,妻子果然没经受住考验,倒入了公子怀抱,庄子大失所望,吟道“生前个个说情深,死后人人欲扇坟,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翩然化蝶而去。</p><p class="ql-block">种种打击,件件不合意,使庄子的思想产生了根本变化,甚至已超越了道家的隐世思想,接近了佛家的遁世思想,如果那时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的话,相信庄子大师早已木鱼对孤灯了。</p><p class="ql-block">和庄子不同,道家最有影响的人物老子却是大有鱼和熊掌兼得之势,老子的正当职业是周王朝的高级公务员,除了抱着铁饭碗活得有滋有味外,他在兼职上的成就更让世人,甚至是后人惊叹不已,更是望尘莫及,他的兼职便是潜心研究道教。他在道教上的成功,使后人忘记了老子的公务员身份,而认为他只是一个学者。</p><p class="ql-block">我对老子是非常崇拜的,因为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业余爱好竟有这样伟大的成就,老子天下第一真的当之无愧,老子是真正大隐隐于朝的至人,一个比圣人还要高一个级别的至人。</p><p class="ql-block">其实老子之隐也是生不逢时,在我的眼里,他虽然没有故弄玄虚地垂钓渭水,但他的智慧,他的学识,他的阅历都绝不亚于钓鱼鼻祖姜太公姜子牙,只是他机遇不佳,没有遇到个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要是能遇到个"园文王"的话,相信老子同志一定会辅佐他建立一个持续九百年的"园朝"。</p><p class="ql-block">对,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就是"园朝"。我这绝不是妄加胡言,这是基于对历史学和预测学共同研究的成果,周朝因为下面没圈起来所以只延续了八百年,但若不圈三面而是“吉“朝的话,那只能有八十年的时间,不信你看看后来的元朝,正因为没有了四面的呵护,这个神秘伟大的元帝国也仅仅维持了九十年,但若加上四面的呵护变为“园“朝,那肯定是九百年的寿限了。信不信由你,我说的不是起名的重要,而只是想说明老子的重要,只是想证明若是能找到支点,老子的道业绝不亚于姜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