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

愚拙

一提起过“小日子”总给人一种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务正业的感觉。其实,“小日子”是个什么样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见地,大体的感觉就是整天悠哉游哉,泡个茶、喝点酒、赏赏月、种种花等,精神上没有压力,生活上随心所欲的无忧无虑的日子。<br>  宋朝无门慧开禅师作了一首诗,描述的可能就是“小日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也是“小日子”。陶诗人是个有性格的人,是个真爱“小日子”的人,宁愿饿死也要过自己的“小日子”,令我辈汗颜。<br> “小日子”并非与家国情怀相去甚远,想过“小日子”的人也并非都胸无大志之辈,只是有了一定的经历和阅历后,想得开了、看得透了、活明白了。这种人或许是受到打击,看破红尘,如词人柳永;有的是性格怪僻,无意人世繁杂,如诗人陶渊明;有的是大智慧者,如政治家范蠡。<br>  “小日子”的最大特点是,事业上不思进取,物质上得过且过,追求的是一种纯精神的安慰和享受,内心里的平衡和愉悦。这种想过“小日子”的想法,不好也好。想过“小日子”换句话说叫做回归平淡,所谓回归平淡,那肯定不平淡过,也就是说这个群体都不是平常人,都有过人之处,都 有过不平凡的经历。说“不好”,是因为这些有过人之处的奇才,应该向诸葛孔明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该激流勇退,浪费才华。说“好”,是因为“小日子”是人性回归的一种表现,是扼制欲望膨胀的最佳方法。尤其在功利社会里,有过“小日子”的想法,不仅可以省去很多烦恼,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滑向欲望深渊。<br> 名利场上,如果有过“小日子”的想法和行动,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间悲剧?古人云:知止不殆。一定意义上讲,过“小日子”就是“知止”。<br>  普通人大多都在功利境界中徘徊与自我折腾,以功利为行为的出发点,动机是想换取更大的利益,往往是有了还想有,得了还想得,根本没有思考作为自然人本身真正需要什么。其实,无论你是谁,食不过三餐,睡不过一床,住不过一屋,最终都是一个结局。在基本生活和尊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再多的钱只是数字,再大官的只是烟云。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向内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唯一途径就是过“小日子”。<br> 年轻人不能天天想着过“小日子”,也没有资格过“小日子”。当钱挣得差不多时、官当得差不多大时,一定要有过“小日子”思想,要知足知止,否则,不仅得不到,反而守不住。近期马首富遇到麻烦了,试想,如果他有过“小日子”的思想,也想着让大家都过上“小日子”,就不会老惦记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了,也就不会成为过街老鼠;如果吴三桂有过“小日子”的想法,他就不会当了“云南王”后还不满足,更不会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如果很多领导干部有过“小日子”思想,就不会有那么多“59岁现象”,更不会本该在夕阳下漫步的晚年,变成了在牢狱中的忏悔。<br>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后,一定要明白,其实人要的不多,一间茅屋、一杯老酒、一碗稀饭、一盏清茶,过上“小日子”足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