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文和图摘自网络,因为科学实用而分享。</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总是听别人说,对待孩子要“温柔而坚定”,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温柔”总是起不到效果?“坚定”则变成了对峙</h3> 心理学家Kohut曾用一句很有诗意的句子,来表达什么才是“温柔而坚定”,这句话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教育孩子为什么要“温柔而坚定”?<br><br>1、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br><br>如今,家长们越来越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意识到“棍棒教育”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让自己可以更温柔、更有耐心,尤其是在孩子学习规则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孩子需要在爱中得到支持,另一方面在不断的探索世界,对孩子“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就变得非常重要。<br><br>2、避免语气创伤孩子<br><br>心理学家Kohut曾用一句很有诗意的句子,来表达什么才是“温柔而坚定”,这句话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br><br>爱和温和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我们可以允许他大吵大闹,因为这是他的权力,温和的理解和包容,让孩子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最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坚定则是让孩子认识到家长对规则的坚持,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有规则、有条理的,父母需要用温和传递爱,用坚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界限。 温柔而坚定”的三个模式<br><br>1、学会尊重和聆听<br><br>尊重孩子,学会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要建立在尊重和信任之上,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愿意静下心来理解和倾听。<br><br>2、用简洁的语言、必要的行动制止表达坚决<br><br>低龄的孩子语言和理解能力存在限制,父母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表达坚决的态度时,语言尽可能简洁明了。<br><br>制止孩子某个不当行为时,需要通过坚决的态度传达,比如,孩子对长辈不礼貌,又打又踢,大人们都在讲道理却没人制止,这时孩子会接收到两种不同的信息,语言上的禁止与行动上的允许,这时大人需要用行动来制止孩子的行为。<br><br>不过需要注意抓握孩子手臂的力度,控制自己情绪可能对孩子带来不好的感受,这个需要家长们在家练习。<br><br>3、提前告知孩子规则<br><br>要提前告诉孩子规则,比如,超市买的东西要结账后才能打开吃,进入超市前告诉孩子可以选择几样东西,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没法买完就吃生气,也不会因为没给买某样东西而愤怒。 “温柔而坚定”的常见误区<br><br>误区1:温柔就要轻声细语。<br><br>温柔不仅是表面的语气和态度,更重要是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接纳。<br><br>孩子的情绪很敏感,可以轻易捕捉到父母是不是假装没有生气,这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不安。<br><br>如果家长能真实而不带敌意地表达情绪,一方面使孩子看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情绪。<br><br>误区2:规则可以有弹性,也要有底线。<br><br>坚定制定的规则,认清规则的界限,规则可以有一定的弹性和挑战,但不要触碰到底线,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些规则可能已经不再适用。<br><br> 小结: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温柔而坚定”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当给孩子制定清楚和明确的规则后,就要温柔而坚定地做下去,希望所有的家长在教育的道路上都可以有这样的"温柔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