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89年,魏振皆出生于皋兰县石洞乡文山村,字振皆,又名继祖,别号睫巢、洞叟岩、冷岩等。1909年入甘肃文科高等学堂学习,后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1918年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察一年,应该是陇上最早的留学生之一。建国前曾任酒泉中学、武威师范、兰州一中、兰州女师、兰州师范、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等校教师、教育主任等职。建国后,以“具有相当学识”、“夙有声望的文人耆宿”被省政府聘为甘肃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魏振皆毕生从事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实践,篆、隶、楷、行,无一不佳,功底扎实,结构严谨,笔法精到,并能神思独运,将楷、隶、行书体熔于一炉,创新出别具一格的‘魏体’,以魏碑的古朴拙劲为基础,吸收隶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可以大胆地说,他就是世所公认的华夏书坛巨擘,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甘肃现当代史上走在书法仪仗队前面的‘旗手’, 秋子曾在多个场合说,魏振皆已然成为中国现当代书坛一个鲜明的符号,他不仅是甘肃书坛的骄傲,更是中国书坛的骄傲,他的艺术造诣及其书法品质,堪与林散之、于右任、沈尹默等现当代大家相提并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走进魏振皆曾住过的那个山洞,听当地人介绍,深感“洞叟”的悲哀,这样一位华夏书坛,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个活得极其小心谨慎的知识分子,一生中遭遇不公平境遇。1947年开始,他辞退工作返回皋兰文山村老家,住进了古时乡民因避匪在山上开凿的窑洞,随遇而安是他当时唯一的想法,在他爬上梯子进入那个距离地面足足5米高的窑洞时,阴冷黑暗让他顿时觉得凄凉,窑洞的一面墙壁上凿有一小窑孔,墙面颜色发黑,窑孔上方是魏老用红油漆书写的“忍耐、謹慎、和平、莊重”八个魏碑体,窑孔是当年魏老摆放灯的,可就是在那样的境遇下,他也没有放弃他的书。秋子直言,魏振皆是被黄土埋没了半个世纪的书坛巨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魏振皆“有点亏了”,所以,后人应该补上这一课,回首魏振皆的一生,就如同他的一位忘年之交为其雕琢的一方闲章所言,“可惜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令人感慨万分的是,在京师读过书,又漂洋过海在日本留过学的一代书坛,算得上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可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的生活却又回到孩提时代缘木上下的状态,目睹窑洞的一切,让人不由得心头发沉,也只能认为这就是甘肃人的守土意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人总会喜欢我的字的。”这是生前魏振皆对学生说过的一句话。如今魏振皆字价的攀升,也是魏振皆的价值被认识的一个表现,魏老说过的话正在兑现,后代为了纪念魏振皆先生,成立了魏振皆书法协会,并在2021年修缮了魏振皆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窑洞旧居</b></p> <p class="ql-block"><b>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b>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魏振皆书法成就介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