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麦子

王小庄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一提起麦子,就想到了我的童年和少年。那时候的麦子简直太金贵了!</p><p class="ql-block">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又没有化肥。一面地仅能产一百多到二百斤的麦子。除了交公粮和余量外,已经所剩无几。每人每年只能从生产队分到九十斤左右的麦子。</p><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没有吃过白蒸馍,就连过年吃得也是白玉米面掺和少量的白面蒸成的所谓白蒸馍。</p><p class="ql-block">面条是杂面糊涂面条,就是用小麦和大豆或者绿豆一起磨的杂面擀成的面条,还要放很多的菜,再糊进点玉米面的那种糊涂面条。</p><p class="ql-block">如果生病了,才能吃上一碗纯白面做的酸汤面叶,或者是纯白面做得鸡蛋疙瘩汤。当年生产队里还流行着“少多给点病,别叫要了命,酸汤面叶吃个半饱”的歌谣。</p><p class="ql-block">可见麦子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和重要。拾麦子,力争颗粒归仓,不仅是上级领导的要求,也是农村人心甘情愿地自觉行为。</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中小学放麦假。假期从六月一日开始,到六月十五日结束。我们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拾麦子。</p><p class="ql-block">拾麦子分两个阶段。前期为生产队拾。后期为自己家拾。</p><p class="ql-block">为生产队拾麦子时由老师带队。几十个小孩子按照老师的安排一字排开。一人分包四五垄麦地,一边拾麦子,一边听老师讲故事。</p><p class="ql-block">给生产队拾麦子时是麦秆和麦穗一起拾。右手拾起麦子,交给左手,弯腰不停,拾麦子不止。拾多了就把左胳膊向上蜷曲起来抱着麦子,等到了地头放到老师指定的地方后,再从头重新开始。</p><p class="ql-block">天太热,上边是火辣辣的太阳,下边是发烫的土地。一个个红头胀脸,汗流浃背。没有人喊累,没有人偷懒。因为老师正在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讲刘胡兰的故事,讲王二小的故事,讲刘文学的故事。也讲董永和七仙女,孟姜女和万喜良……</p><p class="ql-block">生产队没有忘记我们,对我们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每一晌都会安排我们到地边的树荫下休息一会儿。给我们喝菊花水,给我们发仁丹和薄荷片……</p> <p class="ql-block">生产队的麦子收完了,地里也种上了玉米和大豆等秋粮。就开始为自己拾麦子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村的西北地是部队农场种的麦子,有好几百亩。而且是一年一季。因为他们用的是收割机,所以要等麦子熟透了,麦籽晒干了再收。</p><p class="ql-block">收割机在收麦过程中会遗留下倒伏的麦子,拐弯抹角时也会轧翻一部分麦子。我们就到部队的地里为自己拾麦子。</p><p class="ql-block">中午一次,下午一次。我们提着竹篮,走到部队的地里只要看见麦子,便立刻蹲下身子 ,用手拿住麦穗,拇指和食指捏着麦穗下边的麦秆轻轻一掐,麦穗就就掉了下来,顺手就放进了篮子里。</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真的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儿刮,不怕麦茬扎。这里还没有拾完,眼睛便开始向四处搜索……手,手腕,脚脖子到处都是小小的伤痕,又热又疼,也全然不顾。直到把篮子拾满了,才走到地边,跳进小河里,弯腰低头,把河水喝个够……</p> <p class="ql-block">每次回到家里,母亲都会把篮子里的麦穗倒进簸萁里,用她那布满了老茧的手把麦穗搓碎,簸出麦糠,接着用二号白粗碗(一种吃饭的碗)量量有几碗。一碗,两碗,三碗……母亲脸上那认真的样子渐渐换成出了笑容。还会奖励我三分钱,让我卖一根冰糕……</p><p class="ql-block">回忆过去,是为了不忘历史,珍惜当下,更好地走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