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 江南周末 江南周末 2019-07-18 23:31</p><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识一个城市的灵魂,从走访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开始。</p><p class="ql-block">在文化嘉兴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蕴含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嘉禾八景成为禾城市民新的关注焦点。</p><p class="ql-block">这些昔日的胜景如今风貌如何?</p><p class="ql-block">它们的名字穿越历史长河延续至今,其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些名胜古迹在当下和将来与我们的生活又将发生怎样的交集?</p><p class="ql-block">7月14日,五岁的“好书有约”带领读友开启一个全新阅读活动——走读嘉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读嘉禾”第一站:南湖区大桥镇 </p><p class="ql-block">大桥,有长达两千多年历史的胥山旧址。</p><p class="ql-block">大桥,也有五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南河浜遗址。</p><p class="ql-block">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拥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而良渚文化之前是崧泽文化,南河浜遗址正是崧泽文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首站走访,就是这么有内涵。</p><p class="ql-block">7月14日下午1时30分,由最早在江南周末微信公众号后台报名成功的20多位读者组成的读友团,从嘉兴日报社统一坐车出发,直奔胥山。</p><p class="ql-block">我们发现,读友团队伍中,有来自政府部门的干部,有一直关心嘉兴历史人文的教授,有文化领域的志愿者,还有想要带孩子好好认识嘉兴文化底蕴的家长。为了回报读者的热情,主办单位向所有报名的读者赠送了《南河浜遗址》一书。</p><p class="ql-block">那个星期天的下午,顶着夏日的骄阳,读友们来到大桥镇胥山村,仔细寻找传说中的伍子胥磨剑石;拨开半人高的草丛,走进胥山旧址深处,想象坑洼下面沉默着的究竟是泥土还是石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读友团中有两名读者很特别,他们是嘉兴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顾成庆和嘉兴学院商学院教授朱海伦,两人一路结伴,绕着胥山被挖空后留下的大坑沿岸仔细走了一圈,研究考量有多少恢复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在南河浜遗址,嘉兴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周丽霞和女友在一片栽种着绿色农作物的田野上寻找着遗址的大致方位,并逐字逐句地阅读南河浜遗址碑石后面的说明……</p><p class="ql-block">一个是有着2500年历史和众多历史名人故事的著名古迹,一个是上接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的崧泽文化遗址代表,读友们为嘉禾大地的文化之深厚而自豪,感叹于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让遗址和故事都被岁月深埋。</p><p class="ql-block">他们发出热切的建议:保护好遗址,传承好故事,一起为文化嘉兴助力!</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文明的曙光是在崧泽文化时期”</p><p class="ql-block">从嘉兴市区向东十公里,便到了大桥镇。大桥以工业集聚程度高、经济发达闻名禾城,近年来随着嘉兴科技城欣欣向荣,无数风华正茂的科技企业带动着大桥镇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全国19531个乡镇的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大桥镇排在第61位,在浙江省排第十位,在嘉兴排第一位。</p> <p class="ql-block">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大桥还是一个历史底蕴特别丰厚的江南小镇。其境内远古文明遗产丰富,有南河浜遗址、大坟遗址、高地遗址等各时期的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1996年,在大桥镇焦山门村,南河浜遗址被发现和挖掘,它历经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是嘉禾大地数千年变迁的实证。</p><p class="ql-block">南河浜遗址还挖掘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祭台”,比良渚文化的“祭台”足足早了800年。</p><p class="ql-block">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老先生说:“南河浜遗址的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崧泽文化的‘祭坛’,并较好地揭示了这‘祭坛’的形成过程。这是颇有意义的,因为如像以往那样,将良渚文化‘祭坛’视为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识性的现象的话,那么,这一发现就为文明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南河浜遗址部分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南河浜遗址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大桥镇建造了南河浜遗址展示馆。2019年6月25日,南河浜遗址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与会专家再次回顾了遗址的发掘过程,讨论了南河浜遗址在崧泽文化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在研讨会上说:“从文明来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良渚文化,但良渚文化不是从天而降的,整个太湖流域发展的过程,它的父亲就是崧泽文化。这两年有新的发现,但浙江省在崧泽文化上的突破意义就是南河浜。中华文明有它自己发展的特有过程,崧泽文化一定是文明的曙光。过去把良渚文化叫做文明的曙光,现在看来,曙光是在崧泽文化时期。”</p> <p class="ql-block">南河浜遗址部分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王明达认为,考古发掘有偶然性,但南河浜遗址的墓葬和祭坛这个格局比较清楚,太湖流域嘉兴地区是史前文化遗址非常密集的一个区域,而南河浜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月28日,大桥镇专门为南河浜遗址而创作的两首合唱歌曲作品《文明曙光》和《相约南河浜》正式亮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的南河浜遗址相比,胥山的名声显然比南河浜大得多。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练兵之地,到唐宋诗人笔下的无限风情,再到元朝著名画家吴镇的“胥山松涛”和清朝画家蒲华对胥山的深切痴迷,直到文革期间胥山被挖成一个大水坑……关于胥山的传说和遗憾也一再被人传扬和感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胥山被挖成一个大水坑</p><p class="ql-block">伍子胥的墓、祠已经被毁,而磨剑石犹在,这块默默承受了2500年风雨的石头未来会得到怎样的保护?曾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的水溪石龟,松林涛声,雪里梅花,今后能否再现?</p><p class="ql-block">7月14日的“走读嘉禾”活动,让读者们欣慰和期待的是,胥山遗址暨端午民俗文化村落的开发建设已经初露端倪,“为建造嘉兴北片护河帮而被挖空山石”的胥山,在被耽误和荒废了40多年后,将迎来自己崭新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胥山的明天,大致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张建华</p><p class="ql-block">(嘉兴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大桥镇党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刚到大桥镇工作时,对大桥镇的文化还不太了解。做了研究以后才发现,大桥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我感到必须把这些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p><p class="ql-block">我感觉近年来发展文化事业是生逢其时的,嘉兴科技城和大桥镇合在一起,我们的目标和愿景是成为“江南文明之源,创新活力之城”,就是要把大桥镇打造成江南文明之源,把科技城打造成创新活力之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明怎么来判定?</p><p class="ql-block">据说,国外的学者认为要有三个标志:有城堡,有文字,有青铜器。但是我认为这个标准不一定准确,比如说这次良渚文化申遗成功,就不是以这些为标志的。我认为祭坛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因为一个人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祭天祭地祭祖先,就是一个文明人。</p><p class="ql-block">大桥镇的南河浜遗址发掘出了祭坛,比良渚文化早了800年,说明5800年前的大桥人已经有了祭祀的仪式,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南河浜遗址是江南文明之源。</p><p class="ql-block">对于胥山,我听到的一个调侃是这样说的:1969年11月13日,一声炮响,大桥的“愚公”们把这个山给挖掉了。这个新“愚公移山”的黑色幽默和教训,我们想把它的来龙去脉告诉后人,警示后人:再也不能把这样的文化之山、有名的山随意地破坏掉,因为破坏了就永远没有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春秋战国的时代,还没有高楼大厦,胥山在此地人们的心中已经算很雄伟了,名将伍子胥在这里拔剑指挥千军万马的浩瀚阵势。</p><p class="ql-block">元代大画家吴镇在画嘉禾八景图时专门给了胥山一个位置。明清的时候,文人雅士也爱到胥山来。古人嘲笑嘉兴人“开口必称烟雨楼”,我觉得很多时候,嘉兴人一说山就一定会说到胥山。</p><p class="ql-block">在嘉兴市和南湖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做了一些规划,一期已经基本完工,二期也在打造了,准备配套建造一些纪念馆和美术馆,纪念曾经对这里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我还想过,能不能把槜李之战这场战争用科技的手段展示出来。嘉兴科技城有很多高科技的手段,是不是可以复原成一个影视短片或动画片,将来到这里走走看看的人,可以在展厅里看看2500年前的槜李之战有多激烈。</p><p class="ql-block">胥山在历史上叫张山,老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而把山改名叫胥山。嘉兴对伍子胥的端午纪念活动已经搞了多年,所以胥山的开发建设围绕伍子胥而契合端午民俗进行。嘉兴的端午民俗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胥山景点打造好了,那么相关的纪念活动放到这里来也就名正言顺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对胥山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和规划,首先肯定是把环境做好,然后按照设计理念一步步落实。比如伍子胥的点将台,伍子胥的磨刀石,现在还在琢磨究竟是用玻璃罩把它罩起来,还是用围栏把它围起来,因为这是现在唯一可以见证的东西了,是2500年前遗留下来的原物,要保护起来,然后树碑立传。</p> <p class="ql-block">顾成庆:</p><p class="ql-block">把遗址保留下来,然后把这个故事说好</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小生长在嘉兴,之前对于“胥山”,只知道是一个地名,实际情况怎么样,没去看过,就是听说嘉兴有这样一些古老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嘉兴名人很多,这些年宣传比较多,大家知道得也多一些,但是嘉兴历史上的一些东西,宣传得不多,如果不去看,就根本不知道,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走读非常有意义。</p><p class="ql-block">这次去现场看了以后,觉得作为嘉禾八景中的一景,未必能够完全恢复,但是作为一个遗址,把它保留下来,然后把这个故事说好,让我们知道,曾经嘉禾大地上有这样一道风景,我觉得这是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提高我们嘉兴这个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的途径。</p><p class="ql-block">面对胥山留下的这个大池塘,我想到绍兴的柯岩和东湖,它们也都是挖山挖好以后变成了坑,变成了湖。我们是不是把胥山的水草清理掉,然后种点荷花。</p><p class="ql-block">我还看到大坑旁边有个地震观测台,我想这也是发挥胥山地质构造这个特点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胥山的一些小水坑的水抽干净,然后搭个大棚,成为一个有趣的地理课教室。</p><p class="ql-block">把胥山的故事讲好,我觉得在梳理的时候要请一些专家来把关,不能瞎编乱造。比如伍子胥在这里有磨剑石的实物,而嘉兴的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前些年进行端午伍相祭的时候,伍子胥在世界各地的后裔还赶到嘉兴来参加祭祀仪式。</p><p class="ql-block">把故事讲好,传承好,既能丰富我们嘉兴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可以在推进嘉兴文明城市建设和文化大市建设中发挥它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朱海伦:</p><p class="ql-block">这个活动,把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能够把我们嘉兴市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一些市民朋友聚集起来,到现场进行一个分享交流,让大家对于我们嘉兴的历史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另外,这个活动结合了我们嘉兴市当前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的主题,契合了当下的形势,把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有机的结合。</p><p class="ql-block">从读者对嘉兴历史人文的了解程度来看,我建议下次组织类似的活动,尽量考虑其历史年代与现代科技再稍微接近一点的,人文历史的物质元素和文化元素更丰富一些的景点。走读结束后能有一个小型的会议,让大家有一个更深度的交流。</p><p class="ql-block">对于胥山的发展,我的建议可能偏于细节方面。比如,进门处的牌坊尽量高一点,牌坊本身所具备的文化信息更加丰富,比如“胥山”这两个字最好不用木板刻,而用石刻,旁边最好配有楹联。另外,周边的绿植要加强,最好种上高档的松树。更重要的一点是把一些传统的故事展现出来,可以通过回廊用砖雕的形式呈现。</p> <p class="ql-block">周丽霞:</p><p class="ql-block">胥山是一个地标,是嘉兴人心中的一个文化高地</p><p class="ql-block">作为嘉兴人,我曾无知地对友人吐槽“胥山矮小”,笑话老嘉兴人谈起胥山时如数家珍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作为嘉博的志愿讲解员,我也对游客讲过无数遍南河浜的祭坛,却不知它具体的位置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此次参加走读活动,烈日下奔走在田间地头,凭着东一堆西一堆长满青苔的小石头和同行书友的你一言我一语,渐渐拼凑出胥山原来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印象深刻的是,走访团成员望着胥山深坑时不约而同的沉默和遥望的眼中流露出的心痛。</p><p class="ql-block">胥山是一个地标,虽然只有20多米高,却是嘉兴人心中的一个文化高地。</p><p class="ql-block">南河浜遗址距离陶墩遗址只有百米远,名字源自一个叫作南河浜的小池塘,看着那一片长满绿草的地,当时有些失望。</p><p class="ql-block">晚上回家翻开《南河浜遗址》一书,读到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的一段话:“过去,都成为了历史,它们有的会永远在人类的视线中消逝,有的会永远在人类的记忆中存留……”</p><p class="ql-block">遥想五六千年前,在那片绿草覆盖的土地上,崧泽先民堆土成坛,篝火照映,庄严地完成自己的祭祀。</p><p class="ql-block">站在先民们站过的土地上,看他们仰望过的天空,听他们听过的蝉鸣,闻他们闻过的泥土芳香……觉得崧泽先民离我们并不遥远。</p><p class="ql-block">俞慧芳:</p><p class="ql-block">我似从远古走来,仿佛见到了先民的衣食住行……</p><p class="ql-block">我报名晚了,没能坐大车一起出发,但我很想参加这个活动,所以选择了自驾随行,跟着“走读嘉禾”的伙伴们一起走访胥山和南河浜遗址。</p><p class="ql-block">原来《嘉禾八景图》中的“胥山松涛”即是此地风光,伍子胥练兵时的磨剑石依然在路间,而胥山的山体则仅存边缘的部分山石,杂草、竹林覆于其上。</p><p class="ql-block">在南河浜遗址,走在鸡犬相闻、蚊子叮咬的乡路上,我似从远古走来,仿佛见到了先民的衣食住行,感受到他们在此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将文明与生命的DNA传承……无数信息浓缩在这片土地上,只是我了解得太浅。</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回来的路上,在上接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的南河浜遗址上,捡了一块碎碗片。</p><p class="ql-block">感谢嘉报的走读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