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写作教学资料系列 (之一)

老柏杨(王绍昌)

<p class="ql-block"> 遵义市中心城区景</p><p class="ql-block"> (整理退休前教学资料)</p> <p class="ql-block">  应邀 于仁怀市第六中学讲学</p> <p class="ql-block">  应邀于遵义市第十四中学讲学</p> <p class="ql-block"> 遵义四中校园外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互连网</span> ]</p><p class="ql-block"> 正视“话题作文”的负面效应</p><p class="ql-block">第8卷6期 2006第006期丨74-75共二页</p><p class="ql-block">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p><p class="ql-block">作者: 王绍昌</p><p class="ql-block">遵义市第四中学,贵州遵义563000</p><p class="ql-block">摘要:“话题作文”近几年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给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写作才能的广阔空间,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其弱化文体意识,助长投机取巧的负面效应已明显暴露出来。本文旨在引起同行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存利避害。</p><p class="ql-block">关键词:作文教学 "话题作文 "负面效应。</p><p class="ql-block"> 正视“话题作文”的负面效应</p><p class="ql-block"> 高考用“话题作文”这种形式考查学生写作能力,降低审题难度,减少思想束缚,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写作才能的广阔空间,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几年来各种考试竞相模仿,高中不必说,连初中小学各种考试的作文试题也大量采取这种形式。许多教师唯恐落伍,趋之若鹜,为赶时髦,连学生平时作文也全用“话题作文”的形式来训练。资料编撰者自然不甘落后,书店里关于“话题作文”的教辅资料俯拾即是。“话题作文”的影响可谓如火如荼,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它的负面影响已明显暴露出来,指陈其弊病的文章在报刊上也时有所见。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p><p class="ql-block"> 1.弱化文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话题作文由学生“自选文体”,高考作文评卷随之放宽对文体要求的尺度,学生自定体裁后,写出的文章即使未遵循文体规则,得分也不至于太低。既然文体因素对考试得分影响不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文体意识,评改学生作文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文体因素的要求。更有教师明知写文章体裁意识重要,由于怕背上“守旧”、“扼杀学生性”的罪名,在作文教学中便不敢名正言顺地向学生传授文体知识。既然如此,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应有的文体知识,于是就会错误地认为写文章是否遵循体裁规则无关紧要,这样一来对文体的概念就模糊不清,常见的文体在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要求,不同体裁文章的特征,胸中无数,甚至阅读赏析课文,分辨体裁的能力也很低。由于如此,平时写文章或考试作文,压根儿就没有体裁意识,不管哪类体裁的文章,一律写成随笔杂谈。更有甚者张冠李戴,把这类体裁的文章写成那类体裁的文章,或不伦不类,写出的文章根本无法归入任何一种体裁。如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按体裁写文章,多数学生由于写“话题作文”也成习惯,早已丧失按体裁作文的能力,实在令人忧虑。其实作文教学中该不该放弃文体规则,要不要按体裁要求指导学生作文,新教材已经作了明确回答。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课本《说明·写作、口语交际》中明文规定“第二阶段(第二册至第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小创作。”可见“新课标”理念并没有放弃作文教学中的体裁要求。</p><p class="ql-block"> 文体是文章的不同内容所决定的不同的外在体式,它不是束缚写作个性的框套,而是有序表现文章内容组织规律的具体形式,是前人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苦苦探索,根据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在我国,最早为文章分类的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把文章分成四种,并分别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1](阎景瀚《写作艺术大词典》)之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古人对文体的划分渐趋精细,刘勰《文心雕龙》对文章的分门别类更为详细,足见前人对文章体裁的重视。现代研究写作理论的专家把文体与表达放在相当高的地位,孙移山先生在《文章学》中明确提出:“任何一篇文章都以一定的形式——即体裁样式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也反映在他掌握不同文章体裁的性质、特点”方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2]</span>可见今天我们指导学生作文,不能把文体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当然对体裁规则的要求不宜过分,应把握好度),而应视之为必须遵循的法则。如果为了达到推广“话题作文”的目的而放弃写作训练中的文体因素,其实质是丢西瓜捡芝麻。再说今后学生踏入社会,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甚至从事理论研究或专业写作都得按体裁写文章。政府机关的文件以及法律文书、经济合同等总不能都写成“话题作文”吧?</p><p class="ql-block"> 近年不少教师把“话题作文”作为学生作文训练的唯一形式,忽视文体规则,毋庸置疑,这样下去,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写作人才。“话题作文”弱化文体意识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必须引起重视,尽快刹车,不让其泛滥,造成危害。</p><p class="ql-block"> 2.助长投机取巧</p><p class="ql-block"> “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自由度实在是够大了。这当然有助于展示学生写作才能,但如果凭诚实劳动,纵然尺度放得这样宽,要写出好文章,得到好分数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反“因其势而利导之”,来点投机取巧,要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却是很容易的事。既然尺度这样宽松,有捷径可走,谁还原意花大力气去“诚实致富”呢?或许有违“话题作文”发明者的初衷,过分的“宽容大度”的确给投机取巧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高明”的教师略施小技,便能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得到较好的分数。第一方案是模板拼凑填入法。操作步骤如下:教师把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分成几类,如“爱心”“宽容” “自信” “磨难” “竞争” “爱国” “自信” “机遇” “兴趣”等,再按以上类型设置出相应模板,随接从《论据大全》一类教辅资料中选出与之匹配的事例、道理和格言警句、启示语,强制学生强记于心,再教会填充、“粘贴”的套路,学生上了考场便根据话题需要,将其准备好的“材料”取之于心,填诸模板,一篇与话题大致吻合或沾得上边儿的“话题作文”就这样问世了,混个“基础等级分”是十分容易的,拼凑填充手法高的还有可能得到高分。另一妙法比前面的方法更为省事、快捷,那就是抄袭与变相抄袭之法,操作步骤是教师从《高考满分作文》、《话题作文大全》或不起眼的(不起眼更有利于蒙骗)教辅资料上“精选”十余篇兼容性强、“放之四海而皆准”、容易与社会热点问题沾上边儿的“典范”文章,让学生背得,烂熟于心,然后授之以移花接木或掐头去尾对接之法。“悟性好”的学生上了高考考场如法炮制,做一次“小手术”就能获得较为“优厚”的“报酬”。水平低一点或懒一点的学生不用以上方法,索性原文照抄,以“克隆”途径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分数。如果运气好,碰上“伯乐”,抄袭的文章还会被视为佳作得以推广(类似情况媒体曾有报导)。这当然不能怪罪于评卷教师,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和条件去考证,再说教师的阅读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天下文章,再高明的评卷教师都有可能受到蒙骗,因此仅靠把好评卷关来杜绝投机取巧行为显然不现实。由此可见“话题作文”这种形式由于过分宽松,漏洞大,给投机取巧者开了方便之门,助长了抄袭和变相抄袭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而近年“话题作文”导致的投机取巧行为已明显悖逆“新课标”理念,在其冲击波的负面影响下,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观察”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套话、假话,避免为文造情”[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是不可能的。“话题作文”助长投机取巧的负面效应已日益明显。据笔者所知,用类似前面的办法对付高考作文的教师不在少数,甚至有“专家”讲学也公然宣扬类似的应考妙法,当然“过”不在教师、“专家”,“话体作文”使之然。不可否认,“话题作文”助长的投机取巧之风扼杀了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造能力。这样下去必然会造就出一批批长于套板拼凑,撰写公式化、概念化文章的庸才。看来,要通过“话题作文”这种形式培出养优秀的写作人才实在是困难。</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该给“话题作文”降温的时候了,要摆脱其负面影响,出路在于:其一、进一步改进话题作文,增加合理、科学而又不影响学生自由发挥的限制条件,使之存利避害、趋于完善。其次,另辟蹊径,以更好的形式取而代之。再就是平时写作训练少用“话题作文”这种形式,严格按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的步骤既科学有序而又灵活务实地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1]阎景翰,《写作艺术大词典》第17——1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p><p class="ql-block"> [2]孙移山,《文章学》第224页,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8月。</p><p class="ql-block">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p><p class="ql-block"> (责任编辑:徐国红)</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绍昌(1950—),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市第四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p> <p class="ql-block"> 遵义市中心城区湘江河畔</p> <p class="ql-block">   遵义市中心城区湘江河畔</p>

作文

文体

话题

学生

写作

体裁

文章

投机取巧

教师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