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攀枝花之四:攀枝花的老城区

孙向科(勿聊拒花)

<p class="ql-block">摄影: 孙向科</p><p class="ql-block">文字: 孙向科</p><p class="ql-block">音乐:《又见攀枝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攀枝花是一座沿江而建的山城,城市分东西两区,西区也称新区,东区与钢铁厂同时诞生故称老区。上世纪6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将东区这片原先只有七户人家的土地冷不丁地推上了中国的钢铁舞台。</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那时只求大上快上,先建厂房再建生活区,生产是粗放型的,生活区则狭小无规划且与厂区混杂。到上世纪90年代各地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之时,攀枝花落后了!经过一段低迷期,攀枝花人以壮士断臂的勇气进行城市改造,并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阳光幸福城”的口号。<div><br></div> <div><br></div><div> 我这次就住在东区,江对面的长寿路就是钢铁厂最老的生活区。我在那里认识的朋友刘清霞带我走了那一带。与我生活的深圳相比,这些建筑真的都陈旧了,但正如那天在钢铁厂外围遇到的摄影师所说:“再过一些年,这些老房子都看不见了,想拍都拍不到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我觉得最能表现东区的历史和发展的是三座桥。</div><div><br></div><div> 中间的渡口吊桥是建市之初为解决金沙江两岸人民的来往和小型车辆的通行而建立的第一座桥,为一孔跨径180米无加劲桁架人行吊桥,桥面净宽3.8米。1964年10月开工,1965年2月建成,仅用了4个多月。<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当年邓小平视察攀枝花时就走过这座桥。<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渡口大桥建成后,渡口吊桥不再使用,后改作输送煤气管道的专用桥。在那艰苦的年代它曾给人民带来了便利和希望,所以至今老攀枝花人对这座桥仍怀有深深的情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面的渡口大桥紧接着渡口吊桥建成,1965年7月开工,1966年12月竣工通车。全长 304.5 米 ,主孔跨径 180米,是当时全国最大跨径的钢板箱型肋拱大桥。老渡口大桥于2002年拆除, 2005年在原址按原外形建成新渡口大桥。这座桥曾是攀枝花的地标,今天依然是攀枝花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在清霞的陪同下,我不仅拍了这座桥的视频,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拍了照片。<div><br></div> <div><br></div> 北面的炳草岗大桥全长 516.3米 ,主孔跨径200米。为单塔双索面PC梁斜拉桥,主塔高度180.8米,属国内同类型桥梁领先高度。该桥于1999年1月开工,2001年12月建成通车。<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上网查,攀枝花早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金沙江、雅砻江上重要的铁路桥、公路桥、斜拉桥、铁索吊桥有10多座,全市境内江河上的大小桥梁多达数百座,每座桥都是一处独特的风景。其中不少大桥,堪称我国桥梁之最,有的还填补了亚洲桥梁的空白!下次去,我一定要多住些日子多跑些地方,尽可能多拍些攀枝花的桥。</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虽然建筑普遍陈旧,但在凤凰花的衬托下,攀枝花的老城区还是挺美的。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里将发生巨变,但愿我记下的,是巨变前的影像。<div><br></div>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