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代开元之前睢阳城已有回族定居》</p><p class="ql-block">——回族历史发展中先族后教的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来华的“商贾胡人”主要活动于广州、泉州、扬州、长安(今西安)等地。沿“海上之路”来者欲达长安及西北,沿丝绸之路来者欲达东南沿海,均以水路交通为最优选择。安徽北有淮河、泗水,南有长江,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因而成为他们往来必经之地,尤其是对到扬州的“番客”来说更是如此。故而“观《太平广记》所载,今安徽西北沿岸交通线上之城镇……皆有大食或波斯贾胡往来贸易,斑斑可考”(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p><p class="ql-block">据北宋孝肪等所撰的《太平广纪》卷420“李勉”条载:司徒李勉,开元初年(713~714年)作尉浚仪(今开封西北)。秩满,讼汴将游广陵(今扬州市),行至睢阳,忽有波斯胡老疾,策杖诣勉曰:“我本王贵族也,商贩于此,已愈二十年,家有三子,必有求吾来者……”。由此可知,在大唐开元盛世便有已在商丘地区经商20年的“波斯胡”落籍,这是回族先民定居商丘的一个确凿例证。 </p><p class="ql-block">波斯商于睢阳郡(今安徽砀山、河南商邱一带)偶遇司徒李勉后,“因老疾乞随司徒李勉归江都(今扬州)”,舟至泗水时,“亟而绝,葬于淮上”。后李勉偶遇“亡胡之子”,告之,“即至淮上发墓取而去”。《太平广记》中涉及安徽西北颍上县南照镇、寿县正阳关等类似记载颇多。诗圣杜甫流寓四川所作《解闷》亦有诗云“商胡离别下扬州,为问淮南米贵贱”。这里的“淮南”即指淮南东路,其治所在扬州,含安徽今滁县地区、泗县、五河等地,“商胡”们多在此活动过。</p><p class="ql-block">按照《太平广纪》所载,回族先民已于开元初年(713~714年),定居睢阳城“已愈二十年”之久,如果往上提前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97年,回族先民早在唐朝开元年间之前就已经在商丘一带定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公元697年——至今)。</p><p class="ql-block">而追溯伊斯兰教的传入时间,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传入其实要比回族先民的历史活动轨迹晚一些。根据历史记载,直到金兴定三年(1219)才传入商丘,距今仅有8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陈垣先生曾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说:"回回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回族先民初来中土,首要解决自然是谋生问题,所以回族先民们多从事其擅长的经商、从医卖药等行业。等到事业繁荣稳定,族群在迁徙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人口基数,才有可能有余力出资建寺,进而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一种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生活格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历史遗迹</span>毁于兵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商丘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位于归德府城的西关清真寺和北关清真寺,分别修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1985年,商丘建立伊斯兰教协会,开放西关、北关、双八、潘口、吴楼、马店、郭村、王营八处清真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