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之乡 陈宝琛故居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螺洲,是八闽首县的一个古集镇。这里重教兴学,人文荟萃,里巷成市,素有 “小福州” 之称。螺洲镇店前村的陈氏,自明初至清末,500多年间举进士有17人,多累官显赫,因此在家乡的府第也豪华气派。其中的 “陈氏五楼”,是清末帝师陈宝琛的故居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螺洲这片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的土地上,陈氏一族,明贤辈出,先后涌现出了陈若霖、陈承裘、陈宝琛等璀璨耀眼的人物,他们共同缔造了螺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单就陈宝琛直系血亲而言,便有 “世进士” “六子科甲”,“兄弟、父子、叔侄同榜进士” 的科举盛况。陈氏家族,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地推行崇德、尚廉、戒奢、笃行的思想理念,由其家族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对当代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氏五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清代进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山西巡抚、宣统帝溥仪的太傅 — 陈宝琛,遭贬回乡开始兴建的,至民国初竣工。五座楼都有个动听的名字,按建筑时间先后依次是: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宝琛故居中最为出名的就是 “五楼”,这五座楼不仅建筑考究,而且风格各异,北望楼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晞楼则沿用传统西式风格,其余三座都是中式建筑。五座楼座落在精致的园林中,最适合来感受古色古香的园林风采与建筑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群共分为三进。第一进为前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宝琛(1848~1935年),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晚清大臣,学者。十三岁中县学秀才,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举荐失当连降九级,赋闲家居达二十五年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陈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 “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帝宠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1759年-1832年),字宗觐,号望坡,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中进士。初授庶吉士,历任主事、员外郎、郎中、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任职三朝,历时45年。陈若霖精通律学,不畏权势,办案秉公执法,深受皇帝和百姓赞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若霖的儿子陈景亮、孙子陈承裘。</p><p class="ql-block"> 陈景亮(1810-1884),字孔辅,号弼夫,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刑部尚书陈若霖之子,末代皇帝溥仪老师陈宝琛祖父。道光二十年(1840),应顺天府试,为北闱第一名,赐进士出身,历任兵部员外郎、粮道、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等。任上吏才精敏,治政清廉,驭军严整,信赏必罚,后以足疾告归,在文儒坊营宅。</p><p class="ql-block"> 陈承裘(1827—1895),字孝锡,号子良,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陈景亮长子,以孝称。咸丰二年(1852)进士,官刑部主事,不慕仕进,乞假事亲,随侍陈景亮于陕西、山东、云南等任。后又奉父于文儒坊宅,前后居家40年。督课子弟甚严。其子6人,均为举人,长子宝琛、次子宝瑨、三子宝璐又中进士,故门额悬朝廷所赐 “六子科甲” 匾;又因宝瑨长子懋鼎,与宝瑨、宝璐同为光绪庚寅恩科进士,故又有 “世进士” 之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宝琛的儿子陈懋复,字泽来,号几士,曾做过民政部主事、厦门市立图书馆馆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螺洲,除了清代名臣陈若霖、末代帝师陈宝琛、清代内阁中书林瑞春、革命英烈吴石之外,螺洲还走出了许许多多名人贤才,林则徐的启蒙恩师林雨化、孙中山的秘书长林庚白,林觉民绝笔《与妻书》的女主角陈意映,还有被朱镕基敬为 “一代宗师” 的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进的赐书楼,是一座二层木构建筑。</p><p class="ql-block"> 陈氏五楼的第一楼是“赐书楼”。赐书楼原名赐书轩,位于江墘埕天后宫东侧的陈若霖故居,是陈若霖珍藏道光皇帝赐书之所,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由书法家翁方纲题匾。宣统三年(1911年),陈若霖曾孙陈宝琛在毓庆宫为皇帝授读,赐紫禁城骑马,皇帝赐给陈宝琛更多的御藏图书,为报皇恩,陈宝琛在后门埕厝后建造新楼,将赐书轩藏书及匾移此,并改名为 “赐书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个楼的台阶都是三阶而上,分别代表秀才,举人,进士,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陈宝琛的 “传家先志节,报国恃精神” 中读出道理,爱国主义传承是根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和稼穡艰难。聪聽祖考遗训” ,出自太傅陈宝琛,意指农夫种植庄稼获取衣食之物很艰难,子孙后代牢记祖宗先辈们立下的森严家规,即为人处事的法则与治家箴言一一为人子则须尽孝,为人臣则须尽忠,克勤克俭,立命安生。正是这样的家风家训,才让陈氏名人辈出,在军政、科教、文化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若霖精通法律,不怕权力,办案公正,执法公正,受到当朝皇帝和人民的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首诗充分表明了陈若霖视金钱如粪土,廉洁奉公,清政爱民,所作所为是顺应天理,合乎民情人心,是国家和百姓的好官。这首诗是陈若霖的座右铭,也是他自己坚持的为官之道,更是他一生廉洁奉公、为民伸张正义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氏五楼的第五楼叫 “晞楼”,是五楼中最后建成的,也是五楼中唯一一座坐西朝东的建筑。晞楼位于还读楼与北望楼之间,楼名出于嵇康《养生论》“晞以朝阳” 之句,意迎朝阳,无非是思君恋阙之意。晞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与还读楼间有阳台,是陈宝琛晚年迎风听雨、观日赏月之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宝琛赋诗赞美螺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宝琛为 “螺洲仙迹” 石碑撰写楹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陈若霖、陈宝琛等为代表的陈氏家族,其世代传承的优良家风家训,包括崇德、尚廉、戒奢、笃行等廉政(洁)思想理念、家风家训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清官廉吏及其感人事迹,蕴含了优秀文化的精髓,已经积淀形成一种深厚的廉政文化历史资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厅堂两面墙壁上挂有陈若霖、陈宝琛等陈家各世祖的家训。现在已被政府开辟成 “螺洲陈氏家风家训馆”,是一个为后人学习陈氏历代先贤忠诚爱国、勤廉为民等思想文化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族家风家训里面蕴含的这些鲜明的廉政(洁)理念精髓,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子孙后代公私分明、不占公利、公正办事、清白传家,以知书达礼修身立命、遵守规矩为家族争光,成为宗族的清规戒律的根基,这是非常值得珍视和推崇的廉政(洁)观,也成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廉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它所浸润着正能量的廉政(洁)理念,对促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照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纪违法干部,往往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甚至出现家族式腐败,家庭沦为权钱交易场所,教训非常深刻。因此,秉持好的家训,在人生第一所学校培育优良家风,可以成为广大干部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语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唯一稳定传承到当代的文明体系,是一个家族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现,它早已融化在我们每位中国人血液中并形成的独有气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陈宝琛的书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崇,人称 “伯潜体”。庄严评曰:“其书出于欧阳询、柳公权,更参黄山谷, 秀劲挺拔,而尤善小字,郑海藏(郑孝胥)曾有句誉之云 ‘小楷涪翁愈逼真’。” 王森然赞曰:“直追汉唐,海内之士, 以得片纸只字为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宝琛的书法墨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氏五楼的第二楼称 “还读楼”,位于赐书楼的后侧,与晞楼相邻。取义于陶渊明的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一座私人藏书楼,为陈宝琛所建。陈宝琛酷爱读书,搜罗有大量的民间善本、珍本,但因非 “御赐”,没有资格藏入 “赐书楼”,便屈尊 “还读楼”,其数量比 “赐书楼” 更为可观,其质量有时也超过 “御藏” 的珍本,为福州地区最大的一个私人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读楼,2020年政府在这设立 “陈岱孙纪念馆”。螺洲曾有 “帝师”,更有 “宗师”。说起福州名人,“陈岱孙” 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名字。陈岱孙是我国数代中国经济学家尊奉的宗师,陈宝琛是陈岱孙的伯祖父,螺洲古镇是他童年与少年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厅的西室是主题为 “弦歌清华”,以时间为脉络,讲述新中国成立前,陈岱孙先生与清华大学近30年的生命交叉轨迹,再现陈岱先生 “经济救国” 志向的形成过程,以及严谨治学、艰苦教学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传经北大” 在东室,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陈岱孙受命组建中央财院,又长期执北大经济系之牛耳,对经济学界几代学人影响至深。厉以宁、刘姝威、刘伟、晏智杰等经济学家都是他的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岱孙一生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1927年,他被聘为清华经济系教授,1929年兼任清华法学院院长。1953年10月调入北大经济系,任系主任至1984年。诲人不倦的他,80多岁还坚持上讲台,95岁仍主持博士生答辩。</p><p class="ql-block"> 陈岱孙先生这样描述他自己:“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他与清华、北大两校渊源都至深。他一生淡泊,孤独,终身未娶,将全部精力贯注到教书育人之中。在他95周岁大寿时,朱镕基还亲笔写了贺信,信上说:“先生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我于1947年入清华,虽非入门弟子,而先生之风范文章,素所景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岱逊的父亲是陈宝琛的弟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岱孙,这个曾被朱镕基誉为 “一代宗师” 的 “清华男神”,以及被朱自清在《赠岱孙》一诗里称赞 “浊世翩翩迥不群” 的陈岱孙。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 教书。</p><p class="ql-block"> 1900年,陈岱孙出生于福州。其所在家族赫赫有名、出过刑部尚书陈若霖和末代帝师陈宝琛;外祖父、舅父都是清政府驻国外的公使。出身名门,家境优渥,让陈岱孙6岁便进入私塾读书;15岁便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18岁那年考上了清华学校高等科三年级。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学贯中西的陈岱孙,既有中国学者风度,又有英美绅士派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岱孙的爱国情怀被彻底激发。他坚信,只有经济富强,国力才能强盛,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从此,“经济救国” 便成了他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为了 “经济救国”,陈岱孙在学习上加倍用功。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毕业后,他还以公费留学生的身份进入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学习经济学。两年后,陈岱孙取得威斯康辛大学学士学位,还被授予美国大学生最高荣誉奖 — 金钥匙奖。随后,陈岱孙又进入哈佛大学深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哈佛,陈岱孙经历了四年密集式的苦读。他常年在学校图书馆的书库里阅读大量社会科学、哲学、历史等名著。没有寒暑假,没有周六周日。“这四年是我平生一次最长期的、密集式的读书时间,也是我的专业知识最迅速长进的时间”。1926年,陈岱孙成功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在美国,前途无量。然而,陈岱孙却选择了回国。哪怕导师一再挽留,他也决意回国。毕竟,他当初之所以出国,就是为了学成之后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陈岱孙回国后,接到了两个橄榄枝。一边是时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的宋子文邀请他出任财政部长,一边是母校清华大学邀请他回学校当教授,陈岱孙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母校。从此,陈岱孙和 “教书” 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70多年的教学生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教授中,陈岱孙以讲课出口成章而著称。听陈岱孙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只要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不必增减便是一篇完整的经济学佳作。但即便如此,陈岱孙的课却一点儿都不晦涩,能把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讲得人人都能听的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福州人,陈岱孙虽然长期旅居他乡,但心中一直牵挂故乡。 他曾在《乡声》一文中,表达对故乡福州的思念之情,深情怀念在南台岛读中学时,每天下午听到的来自闽江上游的木船上的号子、歌声,沉郁但又带着豪放,“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人魅力”。</p><p class="ql-block"> 如今,纪念馆落成揭牌,陈岱孙老先生终于回到了他思念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主厅屏风的背面,是朱自清的《赠岱孙》。“浊世翩翩囧不群,胜流累叶旧知闻。书林贯串东西国,武库供张前后军。……” 称赞他的气度、学养和实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进是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一座连体建筑,有廊道相互连接,与后花园、铁石轩成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穿过凉亭、假山、鱼池步入陈氏五楼的第三楼叫 “沧趣楼”,位于赐书楼的右后侧,含有 “归隐” 的意思。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后,陈宝琛被部仪降五级调用,自此赋闲乡居二十多年, 建 “沧趣楼” 以自娱,据陈宝琛自述:“余年未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 沧趣楼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二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楼前有鱼池、假山、凉亭、回廊,广植花木,清波流翠,仿若一座精巧别致的苏州园林。楼内贮藏大量的古玩、金石、书画、文物,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馆。陈宝琛除在 “沧趣楼” 内 “赏古玩博” 之外,还经常在这里接待福州地区的文人高士,如陈衍、林纾、严复等,或论文评政,或高吟浅唱,颇为热闹。并有《沧趣楼文集》二卷问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氏五楼的沧趣楼,是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的地方,螺洲镇政府在沧趣楼建设名贤文博馆,通过老建筑更好地留住乡愁。现在沧趣楼内布置的《螺洲镇名贤博物馆》,展示自明朝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螺洲名贤生平事迹。上下两层面积约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满满文化气息,感受历史魅力。我们按照博物馆的时间线顺序进行参观,这里分:明清名贤、近代名贤、现代名贤和红色人物专区四大主题内容。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本地居民记住乡愁,让来访的游客发现螺洲之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近代名贤馆和现代名贤馆里,中国近代轮机制造业奠基人陈兆翱、中国航空业奠基人陈兆锵、教育大家陈岱孙、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奠基人陈彪院士等螺洲近现代名贤代表书写的传奇也让参观者由衷地发出赞叹。</p><p class="ql-block"> 在红色人物专区里,一代又一代赤诚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螺洲英雄儿女的故事尽收眼底,革命烈士陈涛官、林庆祥、陈长光及中共早年在国民党内部最高级别的情报人员吴石等先烈的英勇事迹永远激励着后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沧趣楼一楼,是螺洲名贤编年史,这幅长长的螺洲名贤图,介绍了螺洲的由来和螺洲不同时期的名贤代表概况,并以水墨的形式,将陈若霖、陈宝琛、陈岱孙等一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螺洲名人,“穿越时空” 地画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沧趣楼一楼的右侧墙面,是螺洲名贤人物关系图及螺洲镇相关负责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氏五楼的第四楼叫 “北望楼”,在沧趣楼左前侧,坐北朝南。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宣统帝逊位,陈宝琛回乡建 “北望楼”,高挂宣统盛服临朝的巨幅相片,大有 “丹心朝北阙” 的意思。“北望楼” 的匾额为郑孝胥题写,并有一赠联:“百年世第看乔木,万卷家藏有赐书”。楼前是末代皇帝宣统赐联:“尊礼元臣扶玉杖;父亲旧学拜丹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望楼分为前后二楼,中间隔一天井,均双层,单檐歇山顶。前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精巧,俗称 “小姐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氏五楼,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整个建筑凝聚了陈宝琛一生的忠贞与贡献,每一个细节都在细数着陈宝琛当年的用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氏五楼的建筑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兼具西方建筑讲究,陈宝琛故居讲究传统,而又不缺近代气息,讲究人文,而又与自然和谐统一。参观陈氏五楼不仅能体会到陈宝琛当时的生活场景与优雅的文化氛围,更能领略到陈宝琛的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俯瞰螺洲镇,自南宋螺洲孔庙建成,螺洲古镇就形成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的文化追求,这里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世袭书香,传承文教,螺洲的儒雅与风情,值得每个人去品鉴!(网取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