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闫有信</p><p class="ql-block">制作:张贵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送开封一中知青下乡</b></p><p class="ql-block"> 闫有信</p><p class="ql-block">1972年春节刚过,我担任开封一中新高中一年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学制实行春季始业)二段的政治课兼年级段长,辖五个教学班,全年级共 10 个班约 500名学生。1973 年春节过后压缩成八个教学班,统称高中二年级,我仍兼任高中二年级段长。当时实行的是二年学制,转眼到了 1973 年底临近高中毕业。广大莘莘学子面临的是毛主席指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一条出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当时我国的重大决策,必须坚决执行。为搞好上山下乡这一重大工作,学校成立了“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校政工组长刘静平任组长,我和工宣队长任副组长。在党支部和革委会领导下,吸收八个班主任参加,多次学习讨论政策,研究工作部署进度和安排。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一是对应上山下乡对象名单进行摸底排队,对部分同学进行家访,动员宣传政策,自愿报名,广大同学都踊跃报名,决心在广阔天地炼就一颗红心,誓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最后确定 400 多人;二是根据政策确定评留(城)名单,约 40 多人;三是为了下乡后为贫下中农服务,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每班挑选两位素质好的同学参加市里赤脚医生培训。这十六位同学下乡后勤勤恳恳为农民看病,颇受农民欢迎和好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闫有信老师(右五)、李彬老师(右四)和知青们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四是多次到接受知青的县、社、村、点联络察看准备情况;五是反复到有关工厂联系下乡交通工具。1974 年元旦过后至下乡前的三个半月我们尽量做好这些工作。市里对上山下乡工作十分重视,根据工作统一部署,计划安排和工作进程中的问题,市里多次召开动员大会,市革委会主任何俊德亲自多次动员,使我们做到政策界限明确,下乡进程、时间、地点清楚,各项工作对接顺畅。市里安排序号前边的学校下到开封地区。一中则安排下乡到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兰考县,我们备感光荣和兴奋。为落实接受知青点的准备工作,我和李彬老师骑车曾先后八次到爪营、堌阳、红庙、南彰、张君墓等公社和坝头、老韩陵、高场、魏庄、南北庄等村察看情况、真正是废寝忘食,有时夜里一两点还没找到住处,我们满怀信心和热情,决心做好工作,尽量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归宿。当地领导都热情接待,认真不折不扣按政策安置好了知青的食宿,劳动学习环境和条件。下乡的交通工具由市里指令一中附近的橡胶厂、缝纫机厂、录音器材厂、开关厂提供,他们都能把这当做政治任务,十分重视,但由于生产任务重,我曾反复多次去洽谈落实车辆。终于在 1974 年 4 月 15 日最后敲定。一中的下乡时间确定在 1974 年4 月 17 日,届时各厂 13 辆卡车、轿车准时开到一中操场。原定欢送大会后上午八时出发,九点半到达兰考。不料送行的家长,同学、朋友一下子齐聚一中达两三千人之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父母谆谆教诲、百般嘱咐、兄妹依依不舍的话别、同学朋友的热情欢送……酷似送别即将征战疆场的英雄,场面异常热烈壮观。不少兄妹、同学也要求同车送行,加上全体任课教师必须随队同往,一时局面失控,拥挤不堪,以致校革委会主任王文山同志挤的头破血流。再三动员除知青外一律下车,却成效甚微,迟迟不能开车,直到下午两点多才勉强出发,一路上满载着知青的车队浩浩荡荡,红旗招展,歌声飞扬,同学们为迎接新的征程,心里激荡着誓要改天换地和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革命豪情,脸上洋溢着光荣喜悦的神采,将以胜利者的姿态创造新的人生……</p><p class="ql-block">车队到达兰考后,受到兰考群众沿街列队,夹道欢迎,县里党政工团妇领导上午九点多就在招待所门外等候欢迎,各安置知青点的车辆、拖拉机、架子车也早已在静候,简短欢迎仪式后,按计划同学们各就各位顺利登车入村,各村都有一位教师陪同前往,我则留在县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城关镇高场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等候信息,次日随队教师返县。根据反馈信息得知各知青点都安排了当地最好的住房,用他们最好的食品招待了同学们,广大知青十分满意。从此,他们涌入了我国数以千万计宏大的知青上山下乡大军,用知识和汗水改变祖国的山河。四百多位莘莘学子经过几年广阔天地的磨炼,政治上、思想上都日臻成熟,以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都作出了积极的突出贡献,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涌现了诸如何晶、王进军、朱开元、张贵生、梁宁等县处级干部和成熟的党务工作者,更有刘林成为军队正师职军官,离将军仅半步之遥,几成解放军高级将领。由于我国学制又改成秋季始业,从下乡到八月招新生前我们高二原二十多名教师依然全力从事知青下乡善后工作。仍把下乡同学看做自己的学生,曾十多次到兰考张君墓、堌阳、南北庄、魏庄等地探视、送书,有时干脆住在兰考县,及时向学校反馈下乡情况,向县领导反映学生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加了师生和城乡的亲近感。</p><p class="ql-block">1974 年 8 月新生到校,原高二任课教师投入新的教学工作,一中上山下乡工作胜利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 2014年元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闫有信老师和他的学生张贵生</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闫有信,1938年12 月生。童年在鲁西南解放区随军学校生活。1954年参军在第四航校学习,1962 年郑州大学政治系马列主义专业毕业。历任政治课教师,教改组长,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