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法治的细节》➕《虚无的十字架》

无羡

<p class="ql-block">最近看了一本法律方面的书和一本推理小说——罗翔老师的《法治的细节》和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p><p class="ql-block">先聊聊《法治的细节》吧!</p><p class="ql-block">我最先认识的不是罗翔老师本人,而是在犯罪界赫赫有名的“法外狂徒张三”。他把刑法里的罪行都犯了个遍,也做过受害者,每一次法律的变动都和他息息相关......没错,他就是罗翔老师创造出来的人物——张三。</p><p class="ql-block">在数字站看了罗翔老师的讲课视频之后,我是越来越喜欢他的课。</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我大学的时候辅修了法学专业,也有可能从小就喜欢看推理小说和电视,对于这类知识总是充满了好奇,我喜欢罗翔老师在讲解这些枯燥的法律条文时加上他的哲学思考,喜欢他用张三举例子,用很诙谐的方式讲课,于是就把他所有的书都入手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本看的就是《法治的细节》。</p><p class="ql-block">在修身做人方面他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在走向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人往往是怯弱的......</p><p class="ql-block">法治在他眼里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因为法治既需要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又要限制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本身,防止它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这本随笔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法律永远是一个平衡的艺术。</p><p class="ql-block">在“辛普森案”中他说,在法律中他们经常讨论的正义分为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实体正义就如同一个完美的圆,它无法企及,而程序正义就像通过仪器所画出的圆,必定是个有缺陷的正义。正是因为人类不可能寻找出完美的实体正义,所以在法律中,程序正义要高于实体正义。</p><p class="ql-block">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人们听不到看不到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限的。</p><p class="ql-block">所以罗翔老师的观点是:人类是有限的,所以人类追求的正义也一定是有限的,我们只能追求一个有缺陷的程序正义。当然我们要在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中寻找一个平衡,或者说我们是通过程序正义追求实体正义。</p><p class="ql-block">因为只有一个合理的程序规则,我们才能心甘情愿的去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实体正义。</p><p class="ql-block">每每读到他的文字,总会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有时候真的所困惑的问题,居然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他经常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更是极力倡导我们去拜读《理想国》这本巨作,人这一生总要为某种超越人性的东西活着,这些东西也许我们看不见他,但是能看见的不需要去相信,看不见的才需要去相信......</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精彩之处超级多,每次看到深夜我都会非常的兴奋,看到喜欢的篇章会拿记号贴标记上,看到经典的语句会拿各种颜色的笔画上,这个过程会让我的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满足,可能是我对自己太焦虑了,这种强迫性的行为会让我心理感到很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中还从法律角度破解了电车难题。</p><p class="ql-block">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生命不能比较。</p><p class="ql-block">没有人有权力随意决定他人的生死。</p><p class="ql-block">法律中的紧急避险是指的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全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损害一个较小的利益来保全一个更大的利益。</p><p class="ql-block">社会存在的前提是对生命的尊重,而离开了对生命的尊重,社会也就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道德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决。</p> <p class="ql-block">再说说我看的第二本书《虚无的十字架》。</p><p class="ql-block">是不是觉得我对这两本书的过渡有点生硬?其实这本书,是罗翔老师在《法治的细节》关于“死刑应当被废除吗?”篇章里提到的。</p><p class="ql-block"> 《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讨论的就是这个关于死刑存废的沉重话题。</p><p class="ql-block"> 男女主分别是中原和小夜子,他们曾经是夫妻,因为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独自在家时候被人杀害,凶手还是个曾经因抢劫杀人被无期徒刑入狱,然后被假释出狱再次犯案。</p><p class="ql-block"> 这次审判凶手又被判了无期徒刑,在中原和小夜子这对夫妻的努力之下,终于被改判成死刑,最后伤心欲绝、筋疲力竭的夫妻俩最终离了婚。</p><p class="ql-block">(看了书就知道一个细节,其实这个死刑还是凶手自己厌倦了一次次审判,累了不想活了,自己放弃上诉的,不然判决结果还会是无期徒刑。)</p><p class="ql-block"> 十一年后某天,中原接到了警方电话,得知自己前妻小夜子被人杀害,虽然凶手最后自首了,但是从前妻的遗物中,他感觉前妻的死另有蹊跷,于是作为曾经的亲人他展开了调查。</p><p class="ql-block"> 在走访了众多前妻的朋友、走访了她父母家之后得知了小夜子在离婚之后,做了专栏作家,专门为这些受害者家属推动死刑工作,小夜子认为,只要是杀了人的人,必须判死刑。</p><p class="ql-block"> 小夜子在工作中,查到了一个秘密。她在为一个偷窃成瘾症的女人做疏导时候,得知了她在中学时期,和一个学长初尝禁果,生下孩子并且和学长一起将婴儿合力捂死,最后俩人爱情也因这事戛然而止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学长后来成为了优秀的儿科医生,救人无数。但是他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年少时期犯下的错,用自己的一生来赎罪。</p><p class="ql-block"> 小夜子找到了两位当事人,并劝他们自首。在此期间,事情被学长的老丈人偷听到,于是在女儿女婿不知情情况下,替女婿杀了小夜子,并且自首,老头子知道自己死不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最后学长(史也)、那个偷窃成瘾的女人(纱织)一起自首.......但是逝去的生命也永远回不来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罪与罚,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让他来用一生赎罪?那如果犯人并没有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不反省,死刑又有什么用呢?</p> <p class="ql-block">罗翔老师简单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废除死刑=抽象的博爱观=放弃对具体之人的责任。</p><p class="ql-block">仁慈只能在正义的基础上,离开了正义的仁慈就是一株顶着美丽绿植的食人草,它诱惑着善良的人们走向狂热的残忍。因为只有人认识到自己的罪与错,并愿意献出生命来偿还抵债,他才重拾了作为人的尊严。</p><p class="ql-block">死刑应保留于谋杀一类的重罪,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既要保留死刑又要限制死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了那个经典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p><p class="ql-block">《肖申克的救赎》中,已在监狱服刑四十年的瑞德,与假释委员会官员的一次对白,非常触动我。</p><p class="ql-block">“我每一天都在后悔,但不是因为受到了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往事时,那个年轻的、犯下重罪的蠢孩子,我想和他谈谈,想给他讲讲人生道理,告诉他什么是是非善恶,但我办不到,因为那个孩子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一个垂老之躯。我接受这个现实。”</p><p class="ql-block">瑞德的这段对白让我想到的不是一个罪犯的忏悔,因为即便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监狱之外的所谓“自由”人,何尝不面临的相同的问题呢。</p><p class="ql-block">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课题。</p><p class="ql-block">做过的错事,别人原谅与否,或是受到惩罚都不重要,甚至是否改过自新也不重要,正如瑞德最后所说:“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儿,你盖章吧!别再浪费我的时间,跟你说句实话吧,我他妈的不在乎了。”</p><p class="ql-block">真正重要的是岁月流逝,转瞬间暮年已至,一切都没有机会再来了。人最怕的,其实是自己没法跟自己交代,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过往。而对暮年最大的致敬,则是认真度过当下的每一天,活出我们人生的精彩和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