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地下的古代遗存被考古工作者发倔出来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一一一陕西考古博物馆参观速记

长安回首者

<p class="ql-block">  从4月16日开始,到4月29日近半个月时间,我连续五次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看遍了所有展厅,拍了上千张照片,写了五个美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推送到网络平台后,累计近两万人次浏览,参观和写作的过程不仅使我个人学习到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也使这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得到分享,更增强了我探索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4月28日新建的陕西考古博物馆试开放,我第一时间就想去看看,由于五月一日一人一车自驾318川藏南线,25日回到西安,直到6月8日才在考古博物馆官方网站预约到了一张十日上午十点半的门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月10日是个周五,我的车限号,于是乘坐公交车到韦曲地铁南站,然后换乘长安区开通的738公交车,到文苑路南口下车,就到了考古博物馆门口, </p> <p class="ql-block">换票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65岁以上老人不用在网上预约,拿身份证在大门口登记一下就可进入,</p> <p class="ql-block">目前阶段又是免费门票,又有公交直达,身体健康的朋友们,抽时间去看一下国家花费3亿多元修建的博物馆吧,但记着一定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可方进入博物馆,如不抓紧时间,听说从8月份开始就不免费,要收门票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总建筑面积35000㎡,地上建筑包括考古史陈列和重要考古新发现陈列、科技保护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及考古学术(公众考古)中心、藏品库区、文物保护实验室等的陕西考古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选址于“数里入云峰”的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村南、香积寺景区西侧,馆舍采用唐风建筑、园林化设计,与千年古刹香积寺和秦岭生态区的文化风格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室内和室外两大展区,其中室内展区有三层共四个篇章,分别是“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和“文保科技”,不定期展示具有时效性的重要考古新发现,这是考古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历史或艺术博物馆的主要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旨在通过介绍陕西考古的发现和发展,展示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动物考古、考古信息提取等技术手段在陕西考古领域的应用历史和发展过程,让公众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历史 并学习一些考古学常识,这是考古博物馆为自已设定的基本目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博物馆里外转了一下,这座博物馆体量实在太大了,室外展陈10000平方米有田野考古主题展示区、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区等,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整个博物馆里外共展出文物5215件,许多文物都是第一次跟公众见面,随时都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惊喜半路杀出,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p> <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一展厅阵列的青铜水禽,是2001年从秦始皇陵园七号陪葬坑中出土的46件神态逼真、形态各异的原大彩绘青铜水禽,其中青铜天鹅20件、青铜鸿雁20件和青铜仙鹤6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些水禽多数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头部都朝向一条“象征性河道”的中央,天鹅或立或卧,有的在觅食,有的在休息,所有水禽展示的都是动态过程中的瞬间形态,&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于盗扰及坑体焚毁坍塌,这些水禽发现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损毁严重的已经无法修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陕西考古工作者精心努力下,在考古博物馆建成并开放的今天,我们才有幸能看到当年出土的大部分青铜水禽。</p> <p class="ql-block">李倕冠饰是陕西考古博物馆的一件“明星”展品,数百个部件,金、银、珍珠、象牙、玉石等十余种材料,再加上贴金、镶嵌、掐丝、彩绘等多种工艺,这件文物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大唐之风。</p> <p class="ql-block">李倕冠饰是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基本建设,在施工区域内发掘清理186古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唐墓中发现的,采用石膏包固法对头部和身体分别整体提取,搬迁至实验室进行微观清理和保护复原研究,历时约一年三个月后修复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者先是将文物整体“打包”带回实验室,再通过显微照相技术逐一进行定位记录,并按原始位置逐层恢复还原,李倕冠饰也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实验室微观发掘科学复原的冠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旁,有一个观众可以拉开的“抽屉”,分层展示了李倕冠饰被发现时数百个“零件”叠压在一起的样貌。这李倕凤冠上面可以说是倾尽了唐朝所有的珍贵饰品,像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等,单单宝石的数量就多达370颗。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银西铁路线途经的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城镇坡刘村东的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十六国西陵县侯夫人墓中出土的一套完整的乐俑组合,乐俑皆席地而坐,神情专注地演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所持乐器依次是笙、竖箜篌、节鼓、箫、琴、瑟、阮咸,这是首次在关中的十六国墓中发现竖箜篌,随葬器物组合、乐俑组合完整,对研究较高等级的十六国墓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在渭南澄城县刘家洼的春秋芮国遗址一座男性贵族墓出土了一件微型青铜小罐,经过科技手段分析,其中的残留物为水、碳酸钙和动物油脂,将它们混合后,考古学家发现有美白的效果,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男性面霜类化妆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考古人员在位于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的周原遗址考古发现一套豪华的“青铜马车”,称这辆铜轮牙马车为西周“第一豪车”,为了完整保护这套马车的信息资料,最大限度保存车舆的遗物和遗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用整体“打包”的方式,把它带回实验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理和修复历时三年多,“豪车”逐渐面貌清晰,这套马车遗迹由车体和4匹马的遗骸组成,整个车轮的外沿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马车车厢装饰华丽繁复,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者共发现了400余件青铜车饰,其中的大部分饰件上镶嵌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绿松石,绿松石总数量超过万件,都是在青铜构件上铸造嵌槽后镶嵌上去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展出2015年7月陕西考古人员在神木石峁遗址东门外发现了一尊“石雕人面像”,高二十多公分,宽十几多公分,眼睛深陷,鼻子高耸,呈现出典型的北方民族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石峁发现的立柱形石雕像是一个双面神的形象,两面近椭圆形的石柱上刻了两个非常丰满的人面,纵目、阔嘴、长须,这种石雕的发现,可能代表了石峁王国的英雄或者王的形象,它是一种信仰和观念的传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峁遗址出土的 石雕人头共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多件</span>,为中国首次发现,像这样大体量的石柱,类似于图腾柱的使用方式,体现了中国北方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后非常波澜壮阔的发展状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但如果要在陕西考古博物馆的所有展陈中评选出“镇馆之宝”, 估计竞争会相当激烈,因为在这座博物馆中,件件文物都是珍宝, </p> <p class="ql-block">还有太多以往只能在新闻图片或镜头中见到的代表性文物,正等待参观者亲眼看见。</p> <p class="ql-block">我整整化费了三个多小时,在考古博物馆三层搂的几个展厅盘旋,给我印象最深,最觉得应该推介的当属颜真卿书丹的《罗婉顺墓志》,颜真卿是广为人知的唐代书法家,根据墓志落款时间推测,颜真卿时年38岁,任长安县尉,&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罗婉顺丈夫元大谦是北魏皇室后裔,元大谦的侄女嫁给唐玄宗的哥哥李宪,说明罗婉顺与唐朝皇室关系密切,而当时上层社会相互请托写墓志铭十分常见,当年作为基层官员的颜真卿,在墓志中写了罗婉顺的生平,人生经历,讲了墓主贤良端淑等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0年夏天,考古人员发掘一处唐代贵族家族墓地时,在一座夫妻合葬中发现了这方《罗婉顺墓志》,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所谓书丹是用朱笔在碑石上书写字,颜真卿早期笔法遒劲浑厚、气势磅礴,对于研究颜真卿本人及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意义极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而考古博物馆与罗婉顺墓志并列,摆在其前面的武则天宠臣,唐朝著名女诗人和女相上官婉儿的墓志才更有价值,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志石高、广皆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满行33字,共计982字。 </p> <p class="ql-block">这块墓志是2013年6月,因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需要修建一条市政道路,在对这道路的路基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的。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群臣奏章多由其参与决断,有“巾帼宰相”之名, </p> <p class="ql-block">墓志显示她“年十三为才人”,此时为唐高宗在位期间,在墓志出土前,史书只记载了上官婉儿嫁给唐中宗,而做过唐高宗才人的史实,确实让人意外,后来专家经过对墓志铭的研究,发现里面提到很多上官婉儿和历史书有出入的地方,可能也是上官婉儿难以启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墓志铭中提到,“上官婉儿名义上与唐高宗父子有关系,可暗地里又和武三思私下有往来”;武则天去世以后,唐中宗李显登上帝位,他非常信任上官婉儿,而且封他为昭容,所以上官婉儿就是中宗李显的妃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官婉儿先后嫁给唐高宗和唐中宗父子两皇帝,这经历也是非常精彩了,武则天去世后,上官婉儿一度陷入了李唐皇室和武氏家族的政治斗争漩涡中,在“唐隆政变”中,47岁的上官婉儿却被李隆基处死,落得个死无全尸,太平公主非常伤心,出钱帮她修建墓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官婉儿的墓志内容补充了她在“唐隆政变”被杀后,由太平公主礼葬的相关信息,而且考古发现上官婉儿墓室被严重损坏,可能是因为唐玄宗认定她是太平公主一党,进行的“官方毁墓”;传统正史和传世野史中婉儿的形象晦暗不明,而借助新公布的出土墓志,婉儿的形象或许可以逐步接近历史真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