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三中家长每周一学丨亲子对话常被孩子怼?班主任提醒,家长不妨常说这10句话!

九江三中·家长每周一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江三中·家长每周一学系列(八)</p>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此时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方式不当,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他们想要挑战权威,最初是家长,然后是老师。<br><br><h3>家长和老师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挑战这样的角色能给孩子带来极强的成人感,以此证明他们已经长大、拥有了自己行事的能力。</h3><br><h3>所以就出现了我们身边<font color="#167efb"><strong>常见的“怼怼”们</strong>。<strong>怼天、怼地、怼世界</strong></font>。这其实是成长的信号,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孩子在经验生成中的求助信号。</h3><br><h3>以下这10个句子,建议老师和家长联合去做,与孩子的想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轮,产生有效对话:<strong><font color="#167efb">切入情绪(共情)——回顾事件(归因)——提供建议(行动)——表达期待(信任)</font></strong>。</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01</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你有什么感受?”</strong></h3><br><h3>让孩子<strong><font color="#167efb">充分表达情绪并完全接纳</font></strong>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说,鼓励孩子说,使用多感官参与,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触到了什么,低年段学生还可以描述为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所有的感受应该是能通过感官加以例证的。</h3><br><h3>语言表达是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strong><font color="#167efb">画画、写关键词(如形容词、动词)等方式</font></strong>,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而父母回应的方式也有很多,拥抱、拍拍肩膀、摸摸头都是接纳孩子情绪的方法。如果您采取怒吼的话,孩子也会怒吼回来。</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02</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我想听听你的想法”/</strong></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strong></h3><br><h3>很多时候,孩子生气的原因是家长或老师总用自己的想法来控制谈话的节奏,我们的表达更多的是<strong><font color="#167efb">封闭性问题</font></strong>,如“是不是”“对不对”“错没错”。其实这些问题,大人们心里都预设了答案,即认定孩子有错,需要通过对话让他认错,如果孩子不认错,家长就会生气;可如果孩子认错了,孩子的情绪也就上来了。</h3><br><h3>这种表达对孩子来说是责怪而不是帮助。怎么样才是帮助呢?要让孩子<strong><font color="#167efb">谈想法</font></strong>。表达情绪,是主观的;表达想法,虽然还是主观的,但需要进行信息加工。</h3><br><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03</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你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strong></h3><br><h3>这个句子是归因,与孩子对话的时候要<strong><font color="#167efb">特别注意倾听和换位思考</font></strong>。为什么要倾听?因为孩子在归因时为了规避责任会明显向外归因,所以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找到孩子的认知偏差,进行积极引导。</h3><br><h3>为什么要换位?因为换位可以让孩子跳出自己的思维阈限,看到别人行为的合理性和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处。这样一综合,情绪层面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关注的焦点指向了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04</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你有什么解决办法?”/</strong></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你准备怎么解决?”</strong></h3><br><h3>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他想做的事情,家长会否定、会打击;家长想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自然想拒绝、想对着干。其实,如果我们<strong><font color="#167efb">把事情处理的选择权交给孩子</font></strong>,情况就完全不同了。</h3><br><h3>孩子有什么好办法吗?两种可能:第一,真的能想出一些不错的法子,那鼓励他去做,让他对自己的行动能力有感知、有评价;第二,也许想不到什么有效的法子,在尝试之后,发现问题,需要帮助,从而转向主动求助。不管能不能解决,结果都会朝好的方面发展。</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05</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你需要我/爸爸妈妈给你什么帮助?”</strong></h3><br><h3>这句话听起来就很温暖,不是吗?首先,它表达了立场的统一性,即我(父母)和孩子站在<strong><font color="#167efb">同一战线上,共同面对问题</font></strong>,是孩子的支持者;其次,它表达了角色的辅助性,既满足了孩子独立的意识,又满足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参与和指导的心理需求。<strong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帮你”永远比“你要听我的”更容易让孩子接受</strong><font color="#333333">。</font></h3><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试一试”</b></div></b><br><b><font color="#167efb">孩子是在不断的试错中从主动变得能动的</font></b>。“试一试”,给出的是信心,是与父母、老师、同伴一起并肩的安全感,是得到支持后放手一试的胜任感。试一试的结果,也无外乎两种:<br><br>第一,问题改进或解决了,孩子会因为自己有能力处理问题而变得自信、积极;第二,没有成功,但孩子也并不会因为尝试的失败而沮丧,因为我们可能还有更多尝试的可能。<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7</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孩子的经验毕竟少,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也大多是因为担心孩子没有能力解决。那么,<b><font color="#167efb">引导孩子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预判就是很重要的步骤</font></b>。尝试并不意味着盲目做,屡试屡败,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即因为重复的失败而造成的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的行为、心理状态)。<br><br>尝试应该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根据已有条件,推测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b><font color="#167efb">做好问题解决的预设</font></b>,这样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思维也会越来越缜密。也正因为做了预判,孩子做好了有困难的准备,真的遇到挫折,也更容易坦然面对结果。<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8</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b></div></b><br>如果说上一句是预判,那么这一句就是<b><font color="#167efb">复盘</font></b>。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值得总结。家长不要主观评价孩子,<b><font color="#167efb">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家长以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孩子</font></b>。<br><br>确实,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孩子遇到很多我们当年并没有经历过的诱惑与挑战,我们的经验不一定有效,这也是孩子不愿意听的原因。<b><font color="#167efb">我们应该做的是和孩子在当下生成新的(共同)经验。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他才会具备经验迁移的能力,去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font></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09</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我很高兴,你……”</strong></h3><br><h3>这句话是真实、具体的评价,而不是宽泛表扬。家长一定要具体说明孩子的什么行为让你觉得高兴,这样可以正向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且进一步激发行为动机。<strong><font color="#167efb">让偶然的行为逐步养成为习惯</font></strong>。这句话,还能不断地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这句话里既有孩子的努力,又有家长的支持。</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10</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咱们换个方法试试”</strong></h3><br><h3>客观地评价孩子的努力,如果没成功,就鼓励他转换方法,和他一起继续想办法。在这样对话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较容易建立起“<strong><font color="#167efb">成长型思维</font></strong>”,他们会更加坚韧,他们认为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h3><br><h3>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strong><font color="#167efb">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转换方法</font></strong>。</h3><h3></h3> <font color="#167efb"><b>改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b></font>!<br><br>亲爱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不妨试一试这10句话,要坚持试、持续试,你会发现在你的<b><font color="#167efb">引导下、陪伴</font></b>下,或许孩子就真的长大了。

孩子

家长

表达

问题

什么

情绪

经验

归因

解决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