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寺,厚重的乐都明朝历史背影

虫草

<p class="ql-block"> 瞿昙寺的历史背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座安卧在幽静河湟谷地的藏传佛教寺庙,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七位大明皇帝的关注和扶持,赋予了乐都最崇高的宗教文化礼遇和最丰厚的佛寺建筑艺术。流淌成河的柳湾彩陶,奠定了乐都丰盈的史前文明根基,而经历六百多年风雨的瞿昙寺则滋养了乐都丰厚的宗教历史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  从湟水河南岸沿瞿昙河行走,到达瞿昙河西岸的瞿昙寺。二十几公里的幽静峡谷,弥漫着神秘的山水气息,尤其是盛家峡一带悬崖峭壁,道路艰险,扼守着瞿昙寺的安祥。两岸的山说不上高峻,但矗立着威严和肃穆;河中的水谈不上汹涌,但流淌着清澈和悠闲。而瞿昙河的源头则是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峻雪峰,青松苍翠的茂密森林。回荡着隋炀帝陈兵讲武金戈铁马喧响的拔延山犹如一道银色的屏障,横亘在乐都和化隆之间,镇守着瞿昙寺的安宁。而瞿昙寺在这方山环水绕的峡谷中处在最吉祥的河湾地方马圈沟口,静心打坐了六百多年。它依据此处的地理形势,坐西面东,静静地安卧在瞿昙河宽阔的西岸。西面紧靠着圆润的形如罗汉头的罗汉山,东面遥望着灵秀的展翅欲飞的凤凰山。清晨,太阳从凤凰山冉冉升起,把第一缕阳光照拂在瞿昙寺高耸的经幡上,庄重而神圣。傍晚,夕阳从罗汉山上徐徐落下,把最后一缕霞光轻笼在瞿昙寺的塔顶,安谧而吉祥。在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中,瞿昙寺吸纳着最温暖的日月精华,圆满着最自在的人间修行。</p> <p class="ql-block">  六百多年前,从青海湖畔远行而来的三罗喇嘛,就是看中了瞿昙寺这一处最丰饶最幽静的风水宝地,把信仰的经幡插在了吉祥的罗汉山脚下,把礼佛的目光投向了凤凰山的那一边。而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为瞿昙寺带来了大明王朝七位君王的特意青睐和佑护。一个处在高原偏远峡谷的藏传佛寺,竟享有了大明皇家寺庙的尊崇身份,享有了与北京故宫一样的宫殿建筑荣耀。这是乐都最为丰厚的宗教传奇,也是乐都最值得探究的历史谜团。</p> <p class="ql-block">  三罗喇嘛从青海湖海心山出发,历经二百多公里的艰难跋涉,最终在幽静的罗汉山下找到了理想的修身之地。而他又从罗汉山下出发,一路向东,经过两千多公里的爬山涉水,最终到达秦淮河边的古都南京。1393年,从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中拿来了御赐的金匾“瞿昙寺”,建造了瞿昙寺殿,获得了西宁卫僧纲司都纲的地位,尊享了统领河湟的宗教领袖荣耀。这在交通不便物质匮乏的时代,确实是一次披肝沥胆的身心磨砺和生死考验。宗教是人类对心灵世界的自我救赎,是人类对未来世界的人文关怀,而信仰则是宗教精神的坚实根基,是宗教文化的永恒灯塔。三罗喇嘛凭着执着的信仰,虔诚的心灵,坚强的毅力,艰苦的操劳,在罗汉山下建造了瞿昙寺,建造了乐都厚重的宗教世界。三罗喇嘛也修得了身荣都纲、圆寂瞿昙的正果。</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等大明皇帝把皇家的恩宠照拂到两千多公里外的瞿昙寺,据说是,三罗喇嘛解决了大明开国之初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的动荡和变乱,为大明王朝统一全国立下了兵不血刃的不世功勋。为了巩固和加强西陲边境的管辖和安宁,大明王朝特意扶持在青海享有声望的宗教领袖三罗喇嘛,特封三罗喇嘛为大国师,统领河湟地区的宗教僧众,并不断提供财物和人力,派遣太监、工匠等宫廷人员,修建带有故宫宫殿性质的佛教圣地瞿昙寺,彰显了瞿昙寺皇家寺庙的特色,体现了皇恩浩荡的大明权势。这是政治与宗教的高度结合,是政教合一形式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常常上演这种政治与宗教联姻的统治传说,白马寺、法门寺、五台山等寺庙都有封建帝王演绎政教合一的历史因缘和传说。因而瞿昙寺获得当时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也是一种难得的因缘巧合。</p> <p class="ql-block">  于是,这种因缘巧合又暗藏了另一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谜题。传说靖康之难中落难皇帝朱允炆深藏在瞿昙寺,瞿昙寺得到了大明王朝意外的垂青。失去皇帝大权的朱允炆退避到千里之外的湟水谷地,不再威胁大明王朝的权力宝座,秘密地过着青灯黄卷的僧侣生活。以宗教为外衣,以宫殿为慰藉,掩饰了一场宫廷权力的残酷内斗,达成了权力与亲情之间无奈的和解。从此,一场你死我活、刀光剑影的宫廷内斗,逐渐消弥在幽静安谧的瞿昙寺佛光里,消弥在漫长而孤独的岁月里。1427年,宣德皇帝朱瞻基依照故宫奉天殿修建的皇家最高规格的重檐庑殿顶隆国殿,据说是为朱允炆这位落难皇帝而建的。这也是瞿昙寺意外获得的神秘而珍贵的宗教价值。这里,宗教和政治用另一种方式得到了融合,用普度众生的佛教教义解决了皇权斗争的尖锐矛盾。我无力去探究三罗喇嘛与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力者之间建立了怎样的一种亲密关系,也无法揭开建安皇帝朱允炆是否在瞿昙寺度过了胆战心惊僧侣生涯的谜题,但是瞿昙寺静谧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大明王朝的身影,瞿昙寺宏大的建筑里处处散射着紫禁城的威严,这是不争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站在瞿昙寺山门前,五彩经幡高悬着藏传佛教的信仰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走进瞿昙寺,行走在中轴线上三进院落中的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飞檐斗拱,红墙青瓦,佛龛神像,油灯柏香,每一处都散发着佛国世界的神秘和安祥,彰显着皇家宫殿的神圣和威严。徘徊在两边的碑亭、白塔、钟鼓楼和游廊,御赐的碑文,斑驳的壁画,圣洁的白塔,静默的钟鼓,每一个都昭示着瞿昙寺深厚的皇家风范,宣扬着瞿昙寺丰厚的佛教道义。漫步在瞿昙寺的红墙外,屋顶塔尖,金光闪闪,青瓦铺排,灵兽高居,铃声清越,诵经声幽,不时闪现出一派佛国世界的安宁祥和。身后的罗汉山稳重厚实,眼前的凤凰山灵动飘逸,南面的雪山圣洁缥缈,北面的山脉深邃绵长。在这里,青山秀水,佛寺古刹,达到了最和谐最安宁的圣地境界。</p> <p class="ql-block">  一块瞿昙寺的御制金匾,一道精致的皇帝万万岁木牌,七块藏汉文字刻制的御制石碑,一座重檐庑殿顶的隆国殿,一方故宫形制的建筑群,给瞿昙寺烙印了怎么也抹不去的皇室印记,烙上了怎么也抹不去的与大明王朝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瞿昙寺无法比肩北京故宫皇家宫殿的宏大和奢华,也无法享有北京故宫明清君王的至尊和神圣,但是瞿昙寺却与北京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资料记载也好,也不管民间传说也罢,更不用说文物遗留也好,瞿昙寺留给乐都的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大明历史风云,一个普度众生的藏传佛教传奇,一件实实在在的宗教和历史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流,又是一方静静耸立的山峰,在变与不变中演绎着千变万化的时代风云。随着大明王朝的衰落,瞿昙寺的皇家尊崇地位也不断衰落。当宗教的机缘落到宗喀巴故乡湟中莲花山山坳的塔尔寺时,瞿昙寺在大明时期统领河湟的地位也黯然旁落。但是,吉祥的风水宝地却安闲地保存了这座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保存了大明王朝遗留的宝贵历史遗迹。青瓦的颜色有点苍白,檐柱的油漆有点斑驳,回廊的壁画有点破旧,碑亭的文字有点模糊,但是瞿昙寺的金字依然熠熠生辉,隆国殿的威严依然摄人心魄,象背云鼓的吉祥依然灵异生动,菩提树的枝叶依然婆娑生姿。这位六百多岁的历史老人,在沧海桑田中坚守着朝圣者的智慧和尊严,坚守着乐都历史文化的辉煌和灿烂。</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瞿昙河两岸油菜花已经金黄,小麦开始结穗,山花正在烂漫。瞿昙寺内桑烟袅娜升腾,酥油灯明亮温馨,颂经声悠扬浑厚,演绎着佛国的静谧和安详。而瞿昙寺外的河滩上人潮前呼后拥,街道上商品琳琅满目,树林里花儿高亢悠扬,演绎着人间的幸福与欢乐。一曲曲婉转高亢的花儿,正把瞿昙寺的宗教佛光和历史风烟,弥散在繁华热闹的人间烟火里,弥散在乐都的青山秀水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