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润遒媚,朴茂古拙——李光文书法作品赏评

五魁

<p class="ql-block">双清轩 李光文</p> <p class="ql-block">苍润遒媚,朴茂古拙</p><p class="ql-block">——李光文书法作品赏评</p><p class="ql-block">文/张秀功</p><p class="ql-block">书法自从汉字的实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之后,作为其艺术的特质,一直按照自身的规律流传千古。由于其书写工具的特殊性,书法的实用性渐趋渐失。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汉字也仅仅起着“模特”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之一的书法艺术,“临摹”的学习方法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大特色。“摹仿”一说出自西方哲人柏拉图,这一学说的提出,在当时主要是指作为审美客体的“诗歌”。但这一学说同样也适用于别的,特别是书法。也只有书法,通过对名家碑帖形象逼真、维妙维肖的临摹,才会不被看作是抄袭,如唐代临摹《兰亭集序》之风尚。其他不然。</p><p class="ql-block">所以“临摹”是历代书法大家的必修之路,概莫能外。与光文先生的相识,约有二十余年,对先生了解甚深。先生家学渊源,其父擅书,且名重于乡邻。幼年时期,光文先生常环伺父辈左右、父亲作书,便铺纸研墨;稍稍年长,始临池摹写,远追钟、张,用心于二王,继学唐之欧、颜、柳,宋之苏、黄、米,元之松雪道人;碑帖兼顾,篆、八分、真、草、行俱修,博采众家之长;持之以恒,有“米南宫”“集古成新”之志向。光文先生诸体皆能,以隶、草为最。以行入隶,笔法以中锋为主,偏锋为辅;用墨浓淡相宜;结体宽博欹侧,时见奇险,严整之中藏有跌宕之气,有一种苍润遒媚之风。其草书用墨浓始燥出,呈布白疏阔之势,笔法多有张芝“一笔书”之味道,气脉相互通联,或急或缓,字势飞动而运笔沉健,书风于妍美之中多见朴茂古拙。</p><p class="ql-block">不仅是隶还是草,光文先生书法艺术之中呈现最鲜明的审美趣味就是“拙”。“大巧若拙”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哲学表达,技巧的成熟是艺术家的一种追求。而道家所谓的“大巧”,不是一般的凭借人工达到的“巧”,如明之“台阁体”、清之“馆阁体”皆属人工之“巧”。而“大巧”则对一般“巧”的超越,是一种绝对或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道家就是用“拙”来表达的。光文先生之书风就属道家“拙”的美学追求。《小窗幽记》中有句话就说了同样的道理,“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元代书家杨维桢在其《钝之字说》中说:“锋锐而藏于不锐,其孰能御我之锐哉,故曰锐以钝养,老子曰……大巧若拙……”这里的“钝”就是“拙”,是生命的安顿之道,更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清代书家傅山提出的“四宁四勿”的主张,几乎影响了整个清朝书风,这“四宁四勿”之第一即是“宁拙勿巧”。光文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在学二王行草妍美之中力求古拙,他便是把“巧”与“拙”对举起来,在“文”之中显现“质”。光文先生并不反对妍美,他只是不把妍美当作自己书法艺术的追求,而打破那种技巧的程式化;光文先生试图通过对“拙”的艺术追求,来消解技巧而进入生命本真的自然状态,体现自然内在的秩序和节奏,从而来唤醒艺术生命的活力。</p><p class="ql-block">其次,光文先生书法中流动着一种“生生而有节奏”的气韵。中国艺术以气韵为尚,构成光文先生书法艺术这一气韵魅力的就是类似“一笔书”的艺术语言所表现出的氤氲之态。他的草书,在飞舞的线条中,好似一泓生命的清流,一脉生命的律动,其笔法似断还连,气势流转,一气呵成,跌宕俯仰,别有姿态,有着一种生命的张力、活力。</p><p class="ql-block">第三,光文先生书法作品中由墨法的恰当运用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空灵境界。他不同于“飞白体”,但有飞白之意蕴,有些相似于绘画中的“留白”。这应该是光文先生以画法入笔法,因为先生不仅精于书道,还工国画,两者可以说不分轩轾。正是这种艺术语言的融合,当一幅作品从整体上去欣赏,就能产生虚实相生之效果。虚与实是中国美学的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实是由虚中产生的,想象空灵,故有实际;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清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邓石如说,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所以从光文先生的书作之中看出,“在无笔墨处”同样用心,他的书法艺术的妙处常常就在无笔墨处,“空即是色”,空白处即是“有情众生”,那里是一个有意味的境界,是一个孕育着活泼泼生命的世界。这一虚一实的艺术表达就是一黑一白,这一黑一白即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万物负阴而抱阳”,这黑白构成的艺术世界,留给了欣赏者无限的想像空间。</p><p class="ql-block">任何一审美对象,都有其自然性,社会性;或者说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书法所依托之汉字,其自然属性就是由线条组成的空间结构。当然这一空间的构成也存着一定秩序,这种秩序本身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如果依照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数字理论来看,汉字本身的间架结构就有着一定有比例,这个比例就是自然的秩序,他就是美的。</p><p class="ql-block">书法的社会性,应该是汉字的发展史,或者说各种汉字字形的产生与演变,这一变化的过程总是打上社会的烙印,带有当时社会的文化符号,如东晋的尚韵,唐的尚法,宋的尚意。而光文先生书法的创作也留有时代的特征,比如,先生书作中体现的创新意识,文化自信等。</p><p class="ql-block">刘熙载在《书概》中引用唐太宗论书曰:“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还说“盖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刘熙载认为意是书法艺术的精神所在,是艺术家主观意志和情感在书中的体现,而法也只是艺术表现的方式,意为法的统帅,法应由意而生。他此一说法也正合孙过庭《书谱》所论“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达到物我合一之境地。其中之理便为书法作品承载着书者的主观意识或情怀,或者说书法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理想追求的形式载体,这一载体不同于依赖于塑造形象来表达的文学与绘画,而书法则是一种线条流动组合的表达形式。如,颜鲁公之《祭侄稿文》能惊世骇俗,动人心魄。同样,光文先生深谙此道,他认为不管是笔法、墨法,还是章法皆为形式,形式就是服务于内容;他常引用古人的话说,若能“心不厌精,用不忘熟,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孙过庭《书谱》),就能达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书谱》)的艺术境界。欣赏先生作品之扇面,能享受到闲情雅致;读其卷轴,能感觉所蕴藏的宽博雄阔;欣赏他的《心经》,能读出内心的宁静与虔诚。</p><p class="ql-block">“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书概》)由此,书法作品的高下与书家的学养、品德、性情有直接的关系。“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孙过庭《书谱》)光文先生学养深厚,为人豁达,性情质朴、厚重、成熟。苍润遒媚,朴茂古拙的书风正是他人性的艺术表达,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无不闪现着自身人格的魅力与光芒。光文先生做人与作书,正如他书斋中的两幅字所言“厚德载物”、“艺无止境”。</p> <p class="ql-block">李光文 1967年生 ,山东省东阿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注册高级教师,清华美院大写意花鸟画郭石夫导师工作室画家,孔庙国子监博物馆明清状元书画艺术馆艺术总监,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东阿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东阿县第十届政协常委,聊城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聊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东阿县书法家协会主席,东阿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东阿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曾在甘肃省政法学院阳光厅、连云港市东方美术馆、李苦禅纪念馆、等二十多处美术馆和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和书画联展30余次,其作品被弘揚博物馆,绍兴半搁寺,绍兴西施墓园等多家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收藏百余件书画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