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漈寺:千年古刹中的红色故事

红色八闽

<p class="ql-block">东漈寺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位于福清市阳下街道上亭村,依山而建。因附近有一深潭龙王坑,传说龙潭“深不可测,扔下一条扁担,就能从海口桥流入大海”,因此又称龙王宫。1987年,东漈寺被列为福清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福清在海内外有“中华梦乡”美誉,多数人知道其源于福清域内有座石竹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竹寺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实际上,东漈寺与石竹寺两所寺庙,都是福清不可多得的千年古刹,历史上素有“东龙王(龙王坑),西石竹(石竹山)”美称,二者奉祀相同,而且同样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东漈寺周边山高林茂,涧水潺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还留下了许多革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福清中心县委书记陈金来曾把这里作为地下联络站和指挥所,领导福清抗日游击队在此活动。解放战争时期,黄国璋、陈亨源、林汝楠、陈亦桂、陈振先、曾焕乾、陈振亮、陈振标、沈祖夏等同志,也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东漈寺之所以能持久有力地保护和支持革命,不仅利益于其幽僻的地理位置,而且与“红色道人”陈草兰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草兰(1901-1968年),俗姓陈,祖籍长乐东渡,原职业为木匠。据说草兰自其曾祖父起,其家族一直在东漈寺为僧。从1934年起,陈草兰常驻东漈寺护寺管理香火。1938年,陈金来带领18名武工队员路过阳下漈头村,来到东漈寺借宿,遇见草兰,与其促膝长谈。在陈金来的教育引导下,草兰开始同情、理解革命,不久后,就以寺僧身份为掩护参加了革命斗争。自此直至1949年,东漈寺也为了革命的交通站。</p> <p class="ql-block">  全面抗战期间,草兰积极为游击队筹措住宿和伙食事宜。福清的抗日游击队经常活动于东漈寺,因为寺内建有暗室,通过窗户可以监视山下道路行人,发现敌情即可迅速转移,是一个很好的隐蔽场所。1944年11月,陈亨源、林汝楠、俞洪庆、曾焕章带领100多名游击队员,进驻东漈寺附近山上。一天夜半时分,因被举报暴露。在万分危急时刻,草兰派其长子陈南官连夜带领游击队员,火速撤往城头五龙、海口南厝一带。</p> <p class="ql-block">随后,国民党在福清县驻军马国藩部包围了东漈寺。他们未能搜出游击队员,就把草兰抓到福清县城。在关押的47天里,国民党反动派用开水灌鼻孔等各种刑罚进行逼供,草兰宁死不屈,始终没有说出游击人员的行踪。关押期间,陪毙9次,草兰依然无所畏惧。最后在陈学球、陈振柯的担保下,才获释回到东漈寺。</p><p class="ql-block"> 草兰被关押期间,东漈寺的接头工作由他儿子陈南官负责,福清、长乐、平潭等地的秘密通讯、情报传递等工作从未间断……</p><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后,草兰还俗当了木匠,养家糊口,自食其力,从未以革命功臣自居。</p> <p class="ql-block">虽然东漈寺革命故事留下来不多,但是“红色道人”陈草兰的事迹将世代相传,东漈寺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作者:陈上旭。转载于福清社科联“知福清”公众号。资料来源:《福州革命史》《福清革命史》和部分“五老”回忆资料、福清新闻网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