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考古特展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敦煌对我而言,除了陌生还有神秘。幸运的是武大敦煌特展从五月十八日起在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幕,展期为四个月。六月二号、二十二号我两次前来万林艺术博物馆参观。此次展品不仅有高精度复制的壁画、彩塑、洞窑,还有近百件从未有走出过莫高窟的出土文物原件。</p><p class="ql-block">除了展品,展会对敦煌文物被多国掠夺、敦煌几代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感人故事和武大学者参与研究的事迹作了介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飞来石——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敦煌研究院长《前言》</p> <p class="ql-block">佛祖释迦牟尼横卧睡榻,神态安详,微含笑意。卧佛长15.8米。(复制品)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高窟第17 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魏285窑藏金洞</p><p class="ql-block">莫高窟代表洞窟之一。洞窟主室为覆斗顶方形窟,窟正壁中大龛内塑善跏坐佛,两侧小龛内各塑禅僧像,左右壁各开四个禅窟,从禅窟、塑像及壁画看,是一个以禅修内容为主的洞窟 。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五年(538 539年) 的造窟题记数方,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p><p class="ql-block">洞窟正壁中央大龛内的善跏坐佛,着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衣纹起棱,背光绘多层火焰纹,大龛两侧各开一小龛,内塑着百纳衣的禅僧像,身后三角形背靠,龛外画诸天、菩萨、外道等。洞窟右壁绘有七铺佛说法图,是敦煌石窟最早的七佛图像。洞窟左壁上沿垂帐纹下 画飞天一列,共12身。飞天以下为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窟前壁壁画采用对称的格局,中间门上画三世佛说法图,左右侧壁均画大型说法图,为无量寿佛说法图 。覆斗型窟顶的四披画天空诸神,有佛教的飞天、力士,又有民族传统神话的伏羲、女娲、羽人、飞廉等,交互杂呈。</p><p class="ql-block">第285窟内容丰富,艺术精湛,中西方不同的神灵,不同的绘画风格,在洞窟壁画中交汇融合,是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复制洞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开凿最早的三个洞窟之一。建于北凉,单室,平面纵长方形。正壁中央塑主尊交脚坐弥勒菩萨,其两侧绘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两侧壁上段对称地布置的阙形方龛二个和双数圆券龛一个,龛内分别塑交脚弥勒菩萨和思维菩萨;中段分别绘本生故事画和佛传故事画;下段绘供养人,供养菩萨和三角垂帐纹。前壁大部已毁。彩塑以正壁主尊为最典型,高3.4米,扬掌交脚坐于双狮座上。造型雄伟,比例适度,头戴宝冠,长发垂肩,胸挂璎珞,肩披长巾,腰系长裙,裙上饰方泥条间刻阴刻的衣褶,面像丰圆,嘴角含笑 神态文静、和悦。正壁壁画围绕彩塑主尊有左右侍立的胁侍菩萨;供养菩萨有坐有跪,或礼拜,或听法,或持花供养。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天龙八部举哀头像 (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此塑像仅存头部,躯干部位已不存在。塑像头戴兽头凤帽,人物面部采用塑绘结合的手法 :双眉紧簇,眼角低垂显示出人物的悲伤情绪 ,尤其是人物脸颊下部塑造的极为精彩:呡紧的双唇,收缩的双颊,表达了经文弟子们在听了佛陀最后所讲的慈悲教诲后,强忍悲泣,”内感而受泪, 强制抑止归”的状态。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力士头像 (唐公元618~907年 )</p><p class="ql-block">此力士头像最大的特色在其生动的面部表情,特别是以立体球形塑出睁大的圆眼,以生动的线条勾勒出高挑的眉毛和胡须,灼目威严,浓眉紧锁,脸部肌肉突出,敷彩斑驳,栩栩如生。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木佛头像 (年代待考)</p><p class="ql-block">头顶及颈以下残,头发卷起,同时青色颜料,眉毛细长,墨笔描,直通发际,右眼、右眉、右耳、右颊残,鼻尖消掉,左脸墨书一”佛”字。 </p> <p class="ql-block">佛像立式,用红胶泥夹麻脱制而成,着通肩大衣,左手持念珠于胸前,右手持净瓶,赤脚立于仰覆莲座上,头光、背光均由凸起的辐射状线组成。衣纹阶梯状。全像敷彩,现已大部分脱落,但仍可见头光为红色,背光为蓝色,佛面、袈裟及莲座为白色。该佛像上圆下方,背平。从其形制分析,与莫高窟第492窟所出的“立式”像相同, 时代当为晚唐前后。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供养菩萨像(复制) 莫高窟第328窑 盛唐</p><p class="ql-block">供养菩萨是为佛陀和弘扬佛法作供养的菩萨,其地位低于侍立于主尊两侧的助侍菩萨,这尊供养菩萨发髻高耸,上身坦露,璎珞长重,腰系锦裙,肩覆披巾,胡跪在莲台之上,神情虔诚恭敬,气质端庄典雅,体现出质朴而含蓄的美。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禅定佛像(复制) 莫高窟259窑 北魏</p><p class="ql-block">这尊禅定佛像是莫高窟早期彩塑代表作之一,佛像结迦跌坐。双手放于付钱做禅定印,土红袈裟通肩覆体,丝密的阴刻衣纹,表现衣服褶皱贴身,给人以薄衣透体之感,神情恬静和悦,露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表现出禅定特有的空灵意境。 </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不是罗曼丽莎的微笑吗?可我们的禅定佛要早罗曼丽莎一千多年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华盖</p><p class="ql-block">华盖所用材质由香云纱、金丝古铜线珠宝和水晶组成。工艺采用印度手工刺绣。</p><p class="ql-block">整座华盖由迭成形式组合而成,从花心到花瓣采用宝花相花花形,立体构成,将敦煌壁画中的平面华盖,幻化成灵动的三维形态,庄严华丽,护佑众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幔盖(复制)</p><p class="ql-block">材质:金/意大利晶石玛瑙/珊瑚/刺绣/印度手工丝绸/宝石珠网串。</p><p class="ql-block">工艺:印度宫廷传统工艺 </p><p class="ql-block">幔盖依据藏经洞出土的中唐时期绢画中的华盖复原。原件现藏于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覆莲华盖</p><p class="ql-block">材质:黄金线、砗磲、璎珞、水晶、珍珠。</p><p class="ql-block">工艺:鎏金铜雕、米珍珠镶嵌、 印度宫廷手工刺绣、岩彩 </p><p class="ql-block">覆莲华盖主体之一的莲花瓣,是参照敦煌壁画中的莲花座,一片片铸铜开模, 上赋敦煌传统岩彩制作而成。黄金线串联着的砗磲璎珞,有着为世人迎来好运的意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华盖 </p><p class="ql-block">材质:青金石、珍珠、小叶紫檀。</p><p class="ql-block">工艺:鎏金、尼泊尔鎏金铜雕、波西米亚手工刺绣、岩彩。</p><p class="ql-block">华盖垂坠的七宝璎珞中,特别加饰有 5.8公分大熏香球和4 .8公分大的小薰香球。 当华盖中的26座熏香球焚香袅绕时,整座缥华盖意境缥缈,法相庄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什么西夏钱币和宋代钱币出土于同一洞窟中</p><p class="ql-block">在北区B113窟同一洞窟内,同时出土了宋代钱币和西夏钱币。在甘肃、宁夏、 内蒙古等西夏故地的考古发掘中,也有同时出土宋代和西夏钱币的发现 ,其中个别地点发现的钱币中,宋代钱币还占到出土钱币总数的81% 。这充分表明宋代钱币在西夏境内作为主要货币曾经广为流通。 同时还反映了西夏正式建国后 虽前后有九个皇帝铸造钱币,但始终未能以其所铸钱币完全取代宋朝钱币。 西夏都城及其附近如此,远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瓜、沙二州也不例外。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蓝宝石金刚杵(年代待考)</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北区第56窟出土,现藏敦煌研究院 。附带蓝宝石的铜质金刚杵,两端透雕成八股杵头,柄部附一用牛皮缝制的小袋。袋内装蓝宝石,袋的前后各剪开 一不规则的孔,由孔可见袋内所藏蓝宝石。是一件密教法器 。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景教十字纹铜牌 (宋)公元11世纪 </p><p class="ql-block">青铜铸造。牌饰以十字架为骨干,各端均伸出圆环,还外缘处各有一只鸟啄向逆时针方向的鸟头,共四只(其中一只略残) 。圆环和十字架以及鸟头部分均有凹槽,原镶嵌物已无存。出土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的这枚11世纪的十字架,从形式分析应是佩戴的徽章,这件珍贵的景教遗存物,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多种文明交汇地的又一例证。</p><p class="ql-block">作为基督教的一种标识,凡入教者均奉十字架为记号,在中国遗存的景教遗物中,十字架饰牌数量可观,内蒙古,尤以鄂尔多斯一带发现较多。饰牌已十字为骨干,变化出多种样式。外缘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常作展翅鹰形,还有做成单身双头鹰或两首相对鹰形(对鹰形) 。此种鸟形纹样显然渊源于古希腊和亚细文样系统。饰牌背后往往有钮可佩戴,也作为押印使用。在北京、扬州以及泉州等地发现的景教碑刻遗物中,都刻有十字架 。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骨骰子(时代待考)</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北区第146窟出土,近似正立方形六面,每面上均有工具钻成的圆形窝状点,共计21点,点比较大,三颗骰子的大小、重量、以及骰点在面的分布上稍有差异 。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纳香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手千眼观音 </p><p class="ql-block">该窟北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依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经 》绘制,画面以观音十一面为核心分三层排列,除第二层中央为忿怒相外,其余均为慈悲像。四十大手绘制严密得度,各结不同手印,持不同法器,其中两手合掌,两手托钵, 两手上举化佛。画像以墨线勾勒 ,运笔有轻重、虚实、深浅、浓淡,组织布局有疏密聚散,色彩淡雅,造型庄重。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几乎荟萃一壁。是敦煌艺术的又一巅峰之作。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有70多幅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此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在敦煌石窟中最具特色,艺术价值极高 。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上幅画中服饰一样</p> <p class="ql-block">沿阶梯排布着各族供养人(出资开窟造像的施主)画像,其神态各异,面孔鲜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族女性供养人 莫高窟98窟 五代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党项供养人 榆林窟第29窟 西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吐蕃赞普与各国王子赴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满族供养人 莫高窟第233窟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鹘供养人 榆林窟第39窟 10~13世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蒙古族女供养人 莫高窟第332窟 元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于阗公主供养像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鲜卑族供养人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色鹿本生故事(复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故事讲的是:美丽的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溺水之人,溺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发誓不泄露九色鹿的住处,否则周身生疮。当时国中王后梦见一鹿,身毛九色,次日就向国王要求捕捉九色鹿,剥其皮以做衣服。国王当即布告悬赏,溺水人见利忘义,到宫廷告密,并带领国王前往捕捉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高卧山中,毫无所知。鹿的好友乌鸦对空长鸣,唤醒九色鹿,九色鹿毫无惧色,向国王叙述溺人忘恩负义的劣迹 。国王深受感动,放鹿归山,还下令全国禁止捕猎九色鹿。此时溺人周身生疮。</p><p class="ql-block">九色鹿故事画采取横卷式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描绘九个情节,画面安排一端为 1 溺人呼救; 2 鹿经过水边; 3 鹿救溺人; 4 溺人向鹿跪谢发誓;5 鹿酣睡中。画面的另一端表现: 6 王后说梦,国王悬赏;7 溺人告密;8 溺人向导,国王乘马车捕鹿; 9 九色鹿直立向国王控诉溺人。画面中央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画面上象征性的山水和宫阙,仅说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且发展了汉代画像的平面装饰美。说梦和告密的场面最为精彩,将王后娇娆作态,急切促使国王为她捕捉九色鹿的内心活动,作了深入的刻划。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品读九色鹿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展品前起舞拍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高窟是如何开凿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凤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每一位敦煌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外收藏敦煌文献及文物的机构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敦煌文物特展纪念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