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封闭于成都一年又两个月后,2022年6月5~7日终于得空两天半可以出行。临行前紧急搜寻筛选制定出行计划,首先想到的是石窟游,麦积山石窟太远时间不够,大足石刻跨省,必须入境后三日二核酸才能入内,依然时间不够。那么安岳石刻成为必然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国内的风景见过很多,唯石刻看得极少。鼎鼎大名的四大石窟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一个也没去过,仅在多年前打卡过鼎鼎“二”名的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 安岳石刻造像与我国多数石刻艺术一样,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不少道教造像,以及儒、释、道三教共奉一堂造像,它们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具有淳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丰满圆润、雍容华贵的唐刻和精美写实的宋刻或唐刻宋改造像。</p><p class="ql-block"> 如果按南北朝以前的佛教石刻艺术作品属早期作品,隋唐时代的作品属中期作品,唐末至宋代的作品属晚期作品的界线来划分,则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为早期作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多为早中期作品(以中期为主),而重庆大足石刻则属于晚期作品。由于安岳石刻鼎盛于唐及北宋时期,在我国佛教石刻艺术中,享有上承北方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居间地位。龙门石窟以唐代作品为主,大足石刻主要是宋代作品(北山以晚唐~南宋作品、宝顶山以南宋作品为主),安岳石刻则唐宋作品兼而有之。</p> <p class="ql-block"> 安岳石刻始于南朝,发于隋,兴于唐,续于五代,盛于两宋,延至明清、民国。盛唐至北宋年间(724—1110)的近400年是安岳石刻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安岳全县大小摩崖造像群236处,造像10万余尊,遍布69个乡镇,其中高3米以上的刻像上百尊,5米以上的3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至今保存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如此众多,只好选择重点而观之。</p> <p class="ql-block"> 全县共有9处石刻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门寺是其中唯一非石窟石刻国保。毗卢洞正在维修,据说经费不足处于维修状况无法迎客已经一两年了。玄妙观是全国少有的道教石造像集中地,因出行前我功课未做足而遗漏。后来听说路况不佳汽车无法到达需步行一段泥路,且因特殊年代破坏者足足敲打两周使道观内石像几乎面目全毁,遗漏了的该景点有此两点不足才让俺心理稍感平衡。</p> <p class="ql-block"> 除了毗卢洞和玄妙观外,余下的7处为我本次计划打卡景点,7个景点由西北向东南斜跨安岳县两端,只好分两天安排。6日一早先往最南端也最远(离县城五十余公里)的三个点:茗山寺、孔雀洞、华严洞,回到县城午餐后,下午前往圆觉洞、千佛寨(就在县城附近),7号一早北行打卡了木门寺、卧佛院。好在各景点均在导航地图上可以搜到。下面分而述之。</p> <p class="ql-block">一、茗山寺</p><p class="ql-block"> 茗山寺是此次石刻行的第一站,五十多公里的路程说来不算远,但国道~省道~县道~村道的频繁切换使车速无法提高,路况质量递降眼看路面仅一车宽也难免有点揪心。</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阵颠簸后终于到达车辆无法前行之处,获得了独车包享停车场的待遇。</p> 下车后沿步行小道前行。 先拍下碑刻简介 再上一张说明。 小路尽头是一座小寺院,这是院门,一位八十多岁的太婆驻守,另有一大爷负责佛像管理。此处免费开放。 <p class="ql-block"> 院内的庙堂。由后来看到的石造像规模可以猜想此处古代曾有不小的庙宇,历经岁月后,现在看到的建筑简陋如此,据说是当地百姓捐款建造。 </p> <p class="ql-block"> 在文物管理员大爷的指点下,沿庙侧前石梯而下有一石板小道,前行几步即被震惊。原来该景点的石造像均顺环绕寺庙脚下的绝壁雕刻,依山取势,尊尊石像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从我手机拍照的角度能够看出这尊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像的高大(高6.3米)。</p> <p class="ql-block"> 这些造像多为北宋作品,近千年的风霜让佛像早已退去了当年的色彩,风化的白沙石水平状天然纹理随着石刻的凹凸现出波浪起伏的沙线,让韵律优美的石像多了几分妩媚和柔美。</p> <p class="ql-block"> 头顶的宝冠装饰是该寺佛像的一大特色。众多佛像的头饰无一雷同,此处是安岳各处石造像中头饰最为美轮美奂的景点。</p> 这尊文殊师利造像(高6.4米)是此处精品。 <p class="ql-block"> 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佛像左手托书外伸达1.5米,书和手重量数百公斤,仅以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撑,千年不坠毁,是古代匠师巧妙运用力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佳作。</p> 文殊菩萨右侧迎风石壁上的佛像已风化如斯仿佛淹没于流沙之中。 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坐像,二位的宝冠仍值得细看。前者冠中有塔,塔下有小坐佛。后者冠中有立佛。 佛道合龛。佛教的毗卢佛和道教的东岳大帝。此龛是明、清作品。 <p class="ql-block"> 十二护法神造像。损毁严重,几乎个个下半截风化,脸部被敲烂。</p> <p class="ql-block">二、孔雀洞</p><p class="ql-block"> 前行几公里的公路边就是孔雀洞,同样不用门票。景点很小只有两处可看,但石像处大铁门紧锁。询问了旁边干农活的老乡,原来他就是管理员。</p> <p class="ql-block"> 大爷打开大门后话匣子也打开了(当然也有我不懈的提问配合),热情介绍此文物的珍贵,介绍佛像的历史。</p> 也上一张说明。 <p class="ql-block"> 孔雀明王经变造像龛。四臂之佛母大孔雀明王趺坐于孔雀背上,旁边后壁有天王、供养天人、诸神大战等雕像。其实,黑黢黢的造像太影响观感,我就没仔细看明白。大爷说造像共有三层颜色,彩色掉了出现黑色、黑色掉了出现白色,白色掉了出现石头本色。我感觉那佛像不是掉色而是被烟熏黑熏花的结果。</p> 没看明白佛像,却仔细看了孔雀,已显现出石头本色的孔雀好看得多,可惜孔雀喙已被人摸掉了一层石皮。 <p class="ql-block"> 宽阔的孔雀腹下空空如也,沉重的大石临空悬之,看来确是整块岩石雕刻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旁边窟内石像色彩鲜艳,我觉得是新像准备弃之而去。但大爷说,这也是老佛像,只是刚给穿了新衣,胎子是整块岩石刻出的原装。第一尊只上了色,其余几尊在非常年代失去头部,现在连头都是新做的。</p> <p class="ql-block"> 里面还有三尊。感觉这些造像应该晚于主龛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石窟背后小山顶上有一宋代经目石塔,刻有佛名经目144部。此处容易遗漏。</p> <p class="ql-block"> 上段中段风化厉害基本看不见文字,再拍了下段。</p> <p class="ql-block">三、华严洞</p><p class="ql-block"> 回头到达华严洞。此处管理人员稍多,正规扫码戴口罩进入,六十岁以下需购买门票。</p> <p class="ql-block"> 也上说明</p> <p class="ql-block"> 主洞华严洞窟是安岳县最大的宋代石窟,也是目前中国雕刻艺术最精,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洞窟之一。以华严三圣像为主。</p> <p class="ql-block"> 左壁造像</p> <p class="ql-block"> 右壁造像。</p> <p class="ql-block"> 大般若洞窟的特色是儒、释、道三教合窟造像。此窟两侧造像头部皆失。另外,据说洞顶刻有的直径2.2米“丫”字形状字体是至今未破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的左右小像是孔子和老子。</p> <p class="ql-block"> 这张更清楚一些。</p> <p class="ql-block">四、圆觉洞</p><p class="ql-block"> 圆觉洞就在安岳县城旁边,是安岳石刻代表性景点,多数观者只游这一个点。景区不小,但石刻区不大,分为北崖、南崖两区。景区管理很正规,扫码、口罩、门票不可少。俺迈过了花甲坎,省了门票钱。</p> <p class="ql-block"> 景区新建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先到北崖,基本是宋代石刻。主洞口。</p> <p class="ql-block"> 主要供奉的“三身佛”像。</p> <p class="ql-block"> “法身”毗卢遮那佛居中,“报身”卢舍那佛和“应身”释迦牟尼佛居左右。(实际上此处我没弄明白左右分别是谁)</p> <p class="ql-block"> 后面这三尊是圆觉洞的经典石刻,大龛造像“一佛二菩萨”组窟,佛像恢宏大气,每窟左右上端还刻有栩栩如生的飞天。此为拈花一笑的释迦牟尼,左右后壁有天花乱坠,下有仰望微笑着的迦叶小塑像。</p> <p class="ql-block"> 净瓶观音窟。图右边拦网维修,我隔着绿网拍下说明,所以颜色不同。</p> <p class="ql-block"> 莲花手观音窟,宝冠双层镂空雕刻尤其精美,莲花柄曲线自然生动,交叉的双手是离开腹部的镂雕。</p> <p class="ql-block"> 宋代密檐式浮屠舍利塔。每层一小龛,供一小佛。</p> <p class="ql-block"> 上述造像均刻于北崖,山崖背后的南崖开凿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说此处五代时期造像在国内最多。遗憾的是正在维修没能观赏。俺不甘心,将手机伸过围网胡乱拍了两张。</p> <p class="ql-block"> 圆觉洞景区还有一处新石刻区,看到了正在雕刻的卧佛院等几个景点的石刻复制品。看原作不是更香吗,复制品有啥看头,我们快速飘过。对时间有限和兴趣不多的游客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好选择。</p> <p class="ql-block">五、千佛寨</p><p class="ql-block"> 沿圆觉洞公路往城外走很快便到千佛寨。此处号称森林公园,在一座绿树成荫的小山上。虽比不上圆觉洞的规模,但比前几处景点大得多,免扫码和门票。</p> <p class="ql-block"> 有一点小森林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千佛寨不是枉得虚名,有大小佛造像三千余尊,多数为盛唐时期原作,或者是唐刻宋改作品,但以小像为多,而且多数造像损毁严重。造像分布在半山的南北两面岩壁上,环绕一周即可看全。</p> <p class="ql-block"> 一佛四菩萨龛(其实,我没找到佛右侧还有一位菩萨在哪里),这是此景区最高大的造像龛。毕竟上千年了,风化严重,各位石像的下半身几乎隐没于岩石中。</p> <p class="ql-block"> 再来一张局部,好些千佛寨的宣传画都选用此造像。尽管风化多多,但原装还是比那些翻新加彩的造像漂亮得多。再看那背后的小佛像已化作波浪。</p> <p class="ql-block"> 西方三圣龛,虽始刻于唐,但经宋代改刻,风化没那么厉害。</p> <p class="ql-block"> 药师经变佛龛是该景区的珍品。虽然部分色彩还在,但造像头部损毁严重。华盖两旁的男飞天是亮点。</p> <p class="ql-block"> 来一张全景。</p> <p class="ql-block"> 再上一张飞天特写。</p> <p class="ql-block"> 释迦说法龛。</p> <p class="ql-block"> 千佛龛。最下面一排都被取走,也许供在某些信徒的家里了吧。</p> <p class="ql-block"> 这组色彩尚可。</p> <p class="ql-block"> 这组几乎变为平面,奇怪的是颜色还在。</p> <p class="ql-block"> 这组造像国字型脸很特别,与常规佛像不太一样,没看到说明,不懂。</p> <p class="ql-block"> 这两组在很高的崖壁上,保存完好,不由得想到那些损毁严重的造像可能是人为所致。</p> <p class="ql-block"> 看看,下半截是风化,造像头部多半是被人取走。</p> <p class="ql-block"> 这组被风修饰得像沙漠里的雅丹。</p> <p class="ql-block"> 这位不像菩萨,有点像济公。</p> <p class="ql-block"> 亲手摸了一下这尊佛像,石渣如粉般掉落,仅存的那点色彩眼看捱不过这个夏季了,哀之……</p> <p class="ql-block"> 山顶有一座小石寨。</p> <p class="ql-block">六、卧佛院</p><p class="ql-block"> 卧佛院在安岳县城以北三十余公里处,一条新卧佛公路即将完工,路宽车少,行车极爽,仅最后一小段不算太难走的老路。</p> <p class="ql-block"> 景区门前正大兴土木,私家车无法停靠太近。此处扫码口罩门票不可缺。</p> <p class="ql-block"> 大大的卧佛横躺在卧佛沟北崖上,而沟对面南崖的各种造像因打围维修失之交臂。</p> <p class="ql-block"> 卧佛院的这尊左侧卧佛,是我国现存开凿于盛唐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亦是唯一左侧身卧的佛涅槃像,距今已有1300年。</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该佛像违背了通常的佛像右侧卧原则,有人认为北崖西部岩石相对破碎是当时工匠选择左侧卧的原因,真实原因尚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 卧佛上方有一组释迦牟尼“涅槃”前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 卧佛脚踝前挺立一护卫力士。</p> <p class="ql-block"> 卧佛腰间禅坐一面壁弟子。</p> <p class="ql-block">七、木门寺</p><p class="ql-block"> 木门寺在卧佛院南十余公里处,是安岳县唯一非石窟的石刻国保。临近寺院经过一段狭窄村道,无比担心对面来车交汇,终于到达一家农户门前小平坝停车。免门票,但要随意捐一点香火钱。</p> <p class="ql-block"> 农户家大爷就是管理员,见停好车立马出来热情带领我们穿过他家稀烂的屋过道,迈上石梯另见乾坤。</p> <p class="ql-block"> 木门寺主要看点不是石造像而是这座造型独特的寺庙建筑本身。主体为仿木结构石亭,亭内有塔,亭外建殿。亭子除了两扇门使用木料,其余是石料仿木,足可以假乱真。亭内为一座石塔,亭外加建真正的木结构大殿,大殿将亭子完全覆盖包裹。这样结构奇特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无际禅师在北京圆寂,明英宗下诏礼部尚书派官船护送灵柩回蜀,安葬在木门寺八方石塔内。为使舍利塔不受风吹雨打,明英宗命蒯祥(天安门设计者)建一亭覆盖于石塔之上。为使亭塔结构统一协调,形成一个整体,蒯祥采用了仿木石雕的方式建筑“介”字塔亭。</p><p class="ql-block"> 管理员大爷反复告诉我们木门寺是鲁班与其徒弟修建的。他也不想想,既然塔里是明代的无际禅师(况且还有石碑为证),这亭和寺就一定与春秋时代的鲁班无关呀,民间总喜欢把优秀建筑往祖师爷鲁班身上扯。</p> <p class="ql-block"> 亭内安葬无际禅师的五级八角石塔。</p> <p class="ql-block"> 从背后看大殿。</p> <p class="ql-block"> 木门石亭顶部。</p> <p class="ql-block"> 从木质大殿外看里面木门石亭顶部。</p> <p class="ql-block"> 木门石亭门框上方。</p> <p class="ql-block"> 木门石亭转角处。</p> <p class="ql-block"> 木门石亭侧面,仿古代木建筑构件施以彩画。</p> <p class="ql-block"> 木门石亭侧面,仿木的各种石构件。</p> <p class="ql-block"> 石亭的木门,据大爷说以前是高档红木木门,后来被人卸走,现在用普通木头做了个普通木门。这也太普通了呀!</p> <p class="ql-block"> 寺内存有两块保存完好的明代碑刻,刻记有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对石刻毫无感觉时两次去过大足石刻,今已淡忘。安岳与大足紧紧相邻,这次本想顺道再去大足复习并感受一下两处石刻的异同,但时间不允许,只好作罢。安岳的石窟因地理上的分散,无法形成大足石刻那样集中管理的规模景区,但多数石造像更早于大足石刻,好些石刻的精美也不输于大足石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朴实清纯,</span>有它自己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了央视的纪录片《殊胜大足》,觉得大足石刻已处于我国石刻发展的最后阶段,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熟,更加</span>中国化、世俗化,不同于安岳石刻造像的个体造型,大足石刻成组整体布局更加成规模。</p><p class="ql-block"> 这次安岳之行勾起了我对石窟的兴趣,希望将来有机会游遍国内著名石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