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清记忆的深井~妈妈讲她小时候的故事

芝婳

<p class="ql-block">  【忆秦娥】思先慈</p><p class="ql-block">作者:芝婳</p><p class="ql-block">锥刺骨。伤心难过初寒别。</p><p class="ql-block">初寒别。年年冬至,永念悲咽。</p><p class="ql-block">先慈梦里容颜拂。凌晨觉醒空欢悦。</p><p class="ql-block">空欢悦。伫聆凄恸,泪已腮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难忘苦难的童年    </p><p class="ql-block"> 1、一九三九年,我的母亲出生在川西高原的一个小县城松潘,那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县城。松潘县地处岷江山脉中段,东与平武县、北川县接壤,东北与南坪县相连(今九寨沟县),南依茂县,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西北毗邻若尔盖县。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海拔高温差大,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寒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家里很穷,外婆先后生了十个孩子,三个因生病无钱医治先后夭折了 。剩下兄弟姐妹七人,母亲排行老九,姐妹中最小,小名叫四儿。家中大的生活来源靠外公和大舅给别人驮脚,(就是赶着牲口为别人运输货物的马帮,也就是在马帮里打工挣点工钱。)家里外婆带着几个孩子,给有钱人打短工、织模子(羊毛制品) 挣点小钱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里很穷、孩子又多,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模子织出来卖不出去,家里又没了粮食。外婆就会让三姨妈去面店赊一点青稞面回来,加很多的菜煮一锅青稞面拌汤给孩子们喝。但赊的次数多了,面店的老板怕收不到钱,有时也不愿意赊账。妈妈说:记得有一次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外婆对三姨妈说:“三儿,你再去面店赊一点面回来,你给老板说等模子卖了一起将钱送过去。”三姨妈去了,可一会儿就哭着回来了。外婆问她是怎么回事?三姨妈说:“面都称好装进口袋里了,老板向我收钱。我对他说:妈妈说等模子卖了一起送钱过来。”老板二话不说一把扯过口袋,将面全部到在了箩兜里,还抖了抖面口袋说:“没钱就别来 ,不再给你们赊账了。”外婆没办法,牵着孩子们想到有钱的亲戚家借点粮食,但这些亲戚看见外婆来了就急忙关上大门说:“送子娘娘来了,别开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人穷志短,粮食没借着还受了一肚子窝囊气 。外婆人虽然很穷,但性格开朗、豁达,也很能干,她说:人穷,但不能没了志气。她发誓从今以后,不再求有钱的亲戚们,她要凭自己的能 力养活自己的孩子们。为了挣钱养家,外婆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熬一个通宵为那些富人家的女人赶做一双锈花鞋。她想不管有多辛苦、多劳累,再苦、再累也要把自己的孩子们,抚养长大成人,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 </p><p class="ql-block"> 外公一年四季帮人驮脚难得回家,家里的一切事物和抚养孩子的责任都压在外婆羸弱的肩上,都靠外婆一人承担。所以,解放后,妈妈长大成家后对外公外婆格外孝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记得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在她五六岁时一户富人家娶新媳妇,她和小舅(老十) 在别人门前望着,即想看热闹也想讨点吃食。解放前这些大户人家办喜事时,要自制一些糕点、糖果供那些前来送礼朝贺的人们享用。外婆就在这家帮工,在厨房里炸油果子。出来报柴禾时,看见一双儿女可怜巴巴的样子,既心痛、又生气,放下柴禾拖着她和小舅回家狠狠地揍了一顿。然后对母亲说:“人要活的有志气,再穷也不能去望别人的嘴。”当时幼小的母亲和小舅,看着非常生气的外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答应外婆,不再做类似的事情了。但是,“人要活的有志气!”这句话也深深的烙在了母亲幼小的心灵上,并成了她一生做人的原则。</p><p class="ql-block">(待续)</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和朋友若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