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参赛诗词 //程良宝浅谈诗词创作体会

海納百川

<p class="ql-block">编者按:平时总爱看一些诗词写作方面的文章,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许多困惑迎刃而解。愿把自己以前收藏的好文分享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p> <h3>各位诗友:</h3></br> <h3>大家好!</h3></br> <h3>     首先自报家门,我叫程良宝,自号桥山柴人,别署心叶无形,生于湖北郧西,居于陕西黄陵。务过农、做过工、当过兵、从过政。现已退休。爱好文学,犹喜诗词曲赋和楹联,诗词创作有五千余首,出版有个人诗词专集《心叶集》以及《当代祭黄帝陵楹联集锦》《黄帝文化》《黄帝陵祭祀》等专著多部。曾获全国各类诗词楹联征文大奖多次,特别是在诗词中国大赛中连续三届获大奖,受邀出国采风,大赛组委会委托记者采访并制作了专题片在颁奖典礼现场播放,颁奖典礼上作为获奖嘉宾代表接受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迅的现场采访。确切地讲,诗词这个小爱好,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也让退休后的生活得到了充实。同时也影响到了周围的诗词爱好者。就拿第四届诗词中国大赛来讲,我们桥山诗社有5人、13首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因此,我作为诗社社长、又是大奖获得者,从而引起了诗词中国大赛组委会的注意,这也是被记者采访和制作专题片的主要原因。</h3></br> <h3>“诗如花蕾随春放,不信古人能写完。”(本人诗句)唐宋以后,诗词依然弘扬着、发展着,世界在,生活在,诗词永远都在,诗人永远都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人群体也会越来越壮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明摆的现实。 </h3></br> <h3>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能爱诗词,能写诗词,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h3></br> <h3>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在学习诗词、创作诗词、重点在参赛诗创作方面的一点粗浅体会跟大家作一交流,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有不妥、不当的地方,还望大家不吝赐教。</h3></br> <h3> <h3>一、什么是参赛诗词?</h3></br> <h3>     “所谓“参赛诗词”,就是按照各类征文启事要求去进行创作的应征诗词,我们可以把它叫作“新应制诗”或者“命题作文”。“应制诗”是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而作的应酬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由于写这类诗须看君王脸色,合身份,又不能离题,不可出格,所以叫“应制诗”。</h3></br> <h3>     而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参赛诗,其实就是跟“应制诗”和“命题作文”一样的形式,进行“命题作诗”。 即主办方列出主题,明确体裁、题材,要求在某个时限内完成的诗词创作竞赛作品。说他是“新应制诗”,是区别于古代“应制诗”的性质而言。“参赛诗”又可分为政治类(如纪念、缅怀等)、商业类(如茶业、酒业、以及各个商务业等)、艺术类(如咏物、田园、言志、抒怀等),但不管是哪一类,主办方都会有具体要求和限制的。</h3></br> <h3>二、怎样写参赛诗词?</h3></br> <h3>     怎样写“参赛诗”,每个人可能有每个人的体会。我的创作体会就是“五个巧”。</h3></br> <h3>1.巧立意,把握表达重心。</h3></br> <h3>    经验证明,在诗词创作中,立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是也。立意的好坏,决定一首诗的成败。所以,汤显祖才说:“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一身为主也。”也就是说,只有立意新颖,视觉独到,独辟蹊径,才能写出上乘好诗。诗词创作,不能别人怎么写,你就怎么写,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视觉和观点。诗是有灵魂的,</h3></br> <h3> <h3>好诗的灵魂是要保持独立的;诗是有精神的,好诗的精神是要张扬个性的。没有独立性,没有个性的诗,算不得好诗。诗词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诗词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诗词的特色,写出更好的诗词。如何做到巧立意,有时候也不妨学学“剑走偏锋”的思路。所谓“剑走偏锋”,本义:剑法评述语,讲究奇招制胜。引申义:不走常规,找一些新的、不同以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出奇制胜。比如我在参加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联合举办的“把楹联写在党旗上”、“诗词飞扬党旗飘”庆祝建党93周年征稿活动,活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为主题,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全国人民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根据这个主题要求,我想这个题材很大,如何立意去表达,猜想参加大赛的人可能都会想到南湖红船、井冈、遵义、延安、长征、西柏坡、中国梦等等,那么我也在这些方面立意去构思,可能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但拥挤不堪,还会走不到底就会“掉水里”,写的都东西不出彩,很难引起评委注意。于是,我就思考啥最大,想到“天”最大,想到“民以食为天”,那么共产党以什么为“天”,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天”,我的诗词立意就有了。有了这个立意,我就思考表达的诗句,先想到了“乌纱大小皆公仆,头顶人民才是天。”有了这两句贴题诗句,开始准备写首七律,写着写着因平水韵限制,写不完整,后来就改为词,用鹧鸪天来表达。因为词可以用《词林正韵》相对韵较宽,谋篇布局后,一气呵成了这首词:</h3></br> <h3>            《鹧鸪天•人民是天》</h3></br> <h3>      血热心良敢做官,风云际会又何难。</h3></br> <h3>      洁身只要无邪念,处事犹求有正言。</h3></br> <h3>      名放下,任当先。襟怀坦荡口碑传。</h3></br> <h3>      乌纱大小皆公仆,头顶人民才是天。</h3></br> <h3> <h3>    这首作品是在全国2万多首参赛作品中被评为一等奖的。我想之所以获一等奖,就是立意巧取胜。我没有泛泛的去写赞美和歌颂,也没有在建党和党在各个时期的活动地点为主题去写,就以为官为民、清正勤政,敢做为人民的官、做好为人民的官去表达。可能就是因为有了“乌纱大小皆公仆,头顶人民才是天。”这样的养眼句子,抓住了评委,从而一</h3></br> <h3>举夺魁。当时投稿还投了一首:</h3></br> <h3>              《七律•中国梦》</h3></br> <h3>      崛起神州续史诗,云帆高挂问谁迟。</h3></br> <h3>      雄图试笔龙昂首,老树逢春鹊踏枝。</h3></br> <h3>      改革音符弹壮曲,复兴画卷走新棋。</h3></br> <h3>      人人都似梦之队,好梦成真会有时。</h3></br> <h3>    这首诗也获得了优秀奖,获奖理由我猜想可能是“人人都似梦之队,好梦成真会有时。”这两句打动了评委。“梦之队” 是美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昵称“梦之队”,是在各个赛程夺冠的,号称常胜队,我们国家跳水队也被称为“梦之队”。 因此,我在立意时想到主题“中国梦”、想到人人都似“梦之队”那样,敢打敢拼,那么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h3></br> <h3>      写诗不一定先从第一句写起,想出比较理想的诗句,并由此诗句来定韵、定体裁,我个人的体会就是,要想参赛获奖,就必须立意新,就必须有出彩的句子来感染人。以上这两首诗词,其实都是先想到最后两句,并由此定体裁、定韵脚的。这也是创作的一个小技巧。</h3></br> <h3> <h3>    这首词,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在北京出席颁奖典礼时,主任评委李文朝将军在介绍大赛评审时说道,在大赛收稿一万余首作品中,经过编号匿名评审,《鹧鸪天•总书记和梁家河》是十位评委唯一一首全票通过的作品。他说,梁家河村,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是当年习近平同志插队落户、梦想起航的地方,可以说是新时代中国城乡妇孺皆知的一个村名。选取梁家河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内容立意,就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为获奖赢得了致胜的先机。再看他的艺术手法,清新明快,朴实鲜活。既无标语口号,也无大话空话。他严格按照“鹧鸪天”词牌的艺术范式,用“梅花”“雪花”“小村”“北京娃”“热血”“黄土”“青春”“彩霞”“梦想”“韶华”等生动鲜活的诗词意象,塑造出梁家河走出来的总书记起步农村、不忘初心、筑梦领航的艺术形象。评委一致认为,这篇作品获一等奖是实至名归。</h3></br> <h3>    说到创作这首词作,也有我的便利,我是延安人,要写首先想到写延安的地名,但延安地名很多,革命圣地延安就很有名,有民族圣地之称的黄帝陵也四海皆知,但我为什么要选择写梁家河呢,我考虑到延安、黄帝陵等虽然名气很大,但早有前人写过,我们再写,一是很难超越前人,二是即便写了,也可能是狗尾续貂,投这样的作品,一旦投出,无疑是泥牛入海。梁家河旧年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落,但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后,他就家喻户晓了。加之我去过梁家河几次,对总书记在这样一个偏僻贫穷落后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插队一住就是七年的事迹深受感动。而且,习总书记后来还几次回村看望,从而一下子让我想到了该怎么写这首参赛诗了。诗中“梁家河”就是地名,切合征文主题要求,而且这样的构思表达,前人是没有写过的,所以能被所有评委垂青,虽感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了。</h3></br> <h3> <h3>3.巧选材,化抽象为具体。</h3></br> <h3>    宏大题材,小处着手。善于从小处着手,去表现宏大题材,是创作诗词的又一个重要方法。一首七绝不过28个字,一首七律不过56个字,我们不能企图用一首小诗概括全部历史。所以,要善于巧妙截取小画面,表现大题材,切忌大拼盘。“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 参赛诗”在选材上,要切记不要太宽太泛,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以小见大具体生动地表达。比如我在参加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全球华语诗词创作大奖赛中,我写了两首绝句:</h3></br> <h3>     《周总理戴“为人民服务”徽章感吟》</h3></br> <h3>      为民服务戴胸前,百姓声音响耳边。</h3></br> <h3>      小小徽章诠大我,襟怀朗朗一汪泉。</h3></br> <h3>                《缅怀周总理》</h3></br> <h3>      生无儿女死无坟,头顶人民一世勤。</h3></br> <h3>      百姓口碑留得住,海棠依旧吐芳芬。</h3></br> <h3>    《周总理戴“为人民服务”徽章感吟》荣获大赛三等奖。获奖的理由就是以小见大来表达。严格讲,写伟人、写政治题材的诗词,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喊口号、就会大而化之空洞无物,比如写周恩来,如果你先想到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等等,用这些熟语、俗语来表达,肯定打动不了评委,因为你的作品没情感,所谓诗情画意,没情、没意如何感人。我总觉得,在创作诗词中,古人说了你别说,因为你说不过古人;别人说了你别说,因为你说了也是拾人牙慧,书本上说了你别说,书就在那放着,人都会看到,要说就说你自己的见解、感悟,至于你的见解、感悟水平如何,那是另一回事了!我写周总理,就是捕捉他的感人面,拿总理胸前常戴的一枚小小徽章来表达,因为这枚徽章是周总理从生到死一直佩戴着的徽章,“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宗旨,周总理一直佩戴它,就见证着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好总理的伟大形象。因此,能够获奖,就有理由了。第二首绝句虽没有获奖,但二十八个字里把周总理生无子女,死后把骨灰洒到神州大地,道是没留下什么,但百姓口碑留住了,周总理钟爱海棠花,海棠就是周总理的化身,有部歌颂周总理的连续剧就叫《海棠依旧》,这里化用了。有位评论家说,读了这首诗,让人心里想哭!</h3></br> <h3> <h3>4.巧比喻,展联想挖主旨。</h3></br> <h3>     比喻,即索物托情。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内容,依附在某种事物上。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巧妙的比喻是写好抒情诗的重要手段,可以产生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写诗是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这个联想就是“诗思”。有了好的诗思,才能写出别样的诗词来。比如我参加第二届“周汝昌杯”全国古体诗词有奖征集大赛时,投了两首军旅诗,一首是七言绝句、一首是鹧鸪天词,因大赛设定了诗和词两个奖项,故各投了一首。选材是我在昆仑边防戍边守卡的镜头为主题来表达。因这个大赛没限定主题,只要积极向上的作品就可以参赛,所以,我就想以我熟悉的或我曾经历过的来写。</h3></br> <h3>            《七绝•昆仑哨卡之春》</h3></br> <h3>      谁说寒山没有春,军装绿染大昆仑。</h3></br> <h3>      雪花落在领花上,恰似梅花傲国门。</h3></br> <h3>             《鹧鸪天•忆鞍马巡边》</h3></br> <h3>      鞍上风流谁与争,戎装一袭眼眸明。</h3></br> <h3>      领花恰似梅花绽,军马犹如龙马腾。</h3></br> <h3>      朝踏雪,夜巡星,抖缰无畏叠峦横。</h3></br> <h3>      多情最是关山月,照我昆仑得得行。</h3></br> <h3>     这两首作品被评为诗组和词组一等奖,当时担任主任评委的是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的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先生和《中华诗词》编辑宋彩霞老师等,大赛采取编号匿名评选,揭晓后一看两首作品为同一个人,周老师后来说,当时评委都很吃惊,但既然大赛是匿名评选,两组一等奖由一人获得也不能更改。这两首作品在颁奖典礼上还进行了朗读和画面展示。周先生和宋老师还特地给予了评语。</h3></br> <h3> <h3>评语分别是:昆仑发寻春之问,而以梅花国门作结,气象恢弘,允为佳作。小诗独立行吟,将绿色的军装比作昆仑的春天,可谓别出心裁。转结甚得要领,雪花梅花国门,不假外求,虽“花”字三出,但无重复之嫌,尤为精警。这是对七绝诗的评语。</h3></br> <h3>     对鹧鸪天词的评语是:出手秾丽,愈唱愈高。“多情最是关山月,照我昆仑得得行。”结的爽快!不亏佳作。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实不可离。作者把景中情,情中景巧妙结合,词不在大小深浅,贵于移情,有点,有染。“领花恰似梅花绽,军马犹如龙马腾。多情最是关山月,照我昆仑得得行。”上下两结均以景结情,一俯一仰,腔调皆在雅俗相合之间,词之三味  得矣。这个评价很高,实乃大家垂青抬爱。后来,宋老师又分别把这两首诗词在微信专辑中再次点评推出。实在鼓励多多!这两首诗词中的雪域昆仑边防高寒缺氧,是很难见到春的。“谁说寒山没有春,军装绿染大昆仑。”就是深入展开联想起承的,“雪花落在领花上,恰似梅花傲国门”就是由雪花落在领花上,想到了梅花傲雪,于是就有了“恰似梅花傲国门”这样的诗句。这里既有比喻,也有联想。而鹧鸪天词“领花恰似梅花绽,军马犹如龙马腾”就是比喻,由领花想到了梅花,于是就有了“领花恰似梅花绽”,由军马想到了龙马,于是就有了“军马犹如龙马腾”,还因,鹧鸪天词牌三四句、三字句要求对仗,故这样写也符合了词牌的艺术要求。而且,这样的比喻和联想,不仅增色了诗词的意味,也形象的勾画出了戍边守卡,跃马巡边军人的威武画面。这两首参赛诗词,其实都是我和我的战友戍边守卡、巡逻的真实写照,剪裁来用诗情画意艺术的表达一下而已。</h3></br> <h3> <h3>5.巧用语,注重个性表达。</h3></br> <h3>    语言是诗词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典雅韵味的,都必须锤炼语言,从而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比如我在参加诗词中国大赛获得两个一等奖的作品:</h3></br> <h3>         《七律•戎马昆仑边陲回眸》</h3></br> <h3>      耳闻号角振军魂,勾念当年守国门。</h3></br> <h3>      鞍上青春堪品味,心中志向可重温。</h3></br> <h3>      云烟轨迹无常势,岁月流光有印痕。</h3></br> <h3>      褪掉戎装三十载,梦乡每每立昆仑。</h3></br> <h3>         《浣溪沙•赞三沙守岛官兵》</h3></br> <h3>    头顶军徽守海涯,朝迎旭日晚牵霞。枕戈踏浪卫邦家。</h3></br> <h3>     宝岛三沙皆祖土,碧波九段属中华。官兵就是铁篱笆。</h3></br> <h3>     这两首诗词,一首荣获第二届诗词中国一等奖,一首荣获第三届诗词中国一等奖,获奖作品在颁奖典礼上还特地进行了朗读,并受邀出国采风。这两首作品都属于军旅题材,七律诗是我的军旅生涯回忆,浣溪沙词是因当时南海仲裁风波而以南海守岛官兵为对象创作的。说道炼语,“官兵就是铁篱笆”这句初稿写的是“官兵牢铸铁篱笆”,后经反复琢磨,“牢铸”虽可用,但不够力量,也不够感人。因为“牢铸”表意是铸了个铜墙铁臂,而改为“就是”,一下子就有了份量,说明官兵就是保家卫国的“铁篱笆”,有了这样的“铁篱笆”,国之安矣。正是有了这样的句子,才打动了评委。在出国采风时,大赛终评委钟振振老师就说到,这首词之所以能获得一等奖,就是语言新颖、个性鲜活,炼字、炼句精到,且正能量气场强大。在十几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七律•戎马昆仑边陲回眸》还被诗词中国多次在</h3></br> <h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和其他活动中多次选用。</h3></br> <h3> <h3>三、哪些赛事可以参与?</h3></br> <h3>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你看到的这个征文启事的体裁、题材和具体要求是你的能力所不能为时,最好不要参与。因为,我们参赛的目的就是奔着获奖而去,如果我们对赛事的要求不够了解,写出的东西就会跑题、或者走样,如此勉强投稿,参与了也等于白参与。还有,那些以授奖为名、以敛财为实的大赛最好不要参与。参与了,花了银子买来的荣誉都是虚荣,没有人承认的,因此,最好不要参与。</h3></br> <h3>     总之,“参赛诗”也是诗,只不过是有目的性的进行诗词创作而已。有人说,“参赛诗”是带着目的性(或者功利性)去争名争利的歌颂体、“拍马体”,是没有好诗词的,这话有失偏颇。我们承认有部分“参赛诗”确实是不怎么让人“待见”的,一味歌颂、拍马,是“短命诗”。但也有大部分“参赛诗”是上乘的佳作,很多甚至是可以千古流传的。诗词中国大赛就有好多获奖优秀诗词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比如,连获诗词中国三届绝句冠军的河北诗人徐淙泉,荣获首届“诗词中国”一等奖的绝句:</h3></br> <h3>          《送夫打工》(新声)</h3></br> <h3>     看他缓缓下门台,昨夜柔情可记怀?</h3></br> <h3>     篱上牵牛红朵朵,千叮万嘱早归来。</h3></br> <h3>     这首诗是通过清晨门前的一个小小场景,写出了当下农民进城打工的社会现象;通过篱笆上喇叭花代表妻子的“千叮万嘱”,细腻地表达出了留守妇女的复杂心理。</h3></br> <h3>荣获第二届“诗词中国”一等奖的绝句</h3></br> <h3>              《深秋》(新声)</h3></br> <h3>     枫红水碧野菊香,雁远天高山影长。</h3></br> <h3>     我立秋边着意看,丹青落款是夕阳。</h3></br> <h3>      诗中不仅喻秋景为画,还把夕阳比作画中落款、红章,这就新了。把太阳比作秋图的作者,不仅新巧,而且准确、意深。众所周知,日高而暖,日斜而寒,世上草木荣衰、四季更替,不都是太阳主宰吗?这层意思,是很少有人想到、写到的。</h3></br> <h3> <h3>荣获第三届“诗词中国”一等奖的绝句:</h3></br> <h3>            《客江南》·(新声)</h3></br> <h3>     久寄江南动客思,故园料又雪飞时。</h3></br> <h3>     北来紫燕檐头语,总似咱家那几只。</h3></br> <h3>     以一个观燕小景为切入点,道尽了浓浓乡愁,结句中用了北方方言“咱”字,使得整个诗句更加亲切,情更近乡。  </h3></br> <h3>还有山东诗人张明新第二届诗词中国绝句一等奖</h3></br> <h3>             《瞻杏坛感孔子学院》</h3></br> <h3>     孔庙碑亭旭日中,栏边花气散春风。</h3></br> <h3>     游人莫小几株杏,开遍环球是此红。</h3></br> <h3>      这首诗作也是评价很高的,此诗善颂,转结大好,开遍环球是此红,以小喻大,使人耳目一新。而特别举例的是山东女诗人甄秀荣,就写过一首“参赛诗”获了大奖,而且被评委和诗词界公认为当代最美诗之一,甚至说道可以媲美唐诗的高度。</h3></br> <h3>            《送别》(甄秀荣)</h3></br> <h3>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h3></br> <h3>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h3></br> <h3>      这首诗是甄秀荣参加2002年“红豆•七夕”相思节诗词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大赛启事要求,参赛诗词中必须嵌入“红豆”二字,立意、题材、用韵不限。当代诗人、文艺评论家李旦初曾“荐评”这首诗时说:“当代送别言情绝句,无出其右者。起承转合,层层推进,景语即情语,句句动人心弦。以‘夕阳一点’喻‘红豆’,格外新奇,乃神来之笔,妙不可言!结处境界顿然开阔,相思之情绵绵不绝。”</h3></br> <h3>      诗,贵在出人意表,不落俗套。把红豆比作相思,是古人唱了几千的歌,如何再扩展丰厚红豆中的新意,这个新意的生长点怎样去发?就是既不能离开红豆,又要不是原来的红豆,在是与不是之间找想象的空间以红日为红豆,而落日染红的晚霞比作满天的相思,这就产生了与王维的红豆诗不一样的意境。这里有四个关键词,“南国”,“春风”,“夕阳”,“红豆”,而其它的字词,都是铺陈和想象了!这首诗以夕阳喻红豆,言别人不能言之,却又是人人心目中都存在欲吐的意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人之所以公认此诗好,就是言了常人所不能言,道了大家所不能道却又能想到的,这就是共鸣,诗能让人产生共鸣,且回味无穷,自然是好诗了。</h3></br> <h3> <h3>四、写什么样“参赛诗词?</h3></br> <h3>回答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的观点就是:</h3></br> <h3>    1、诗要为时代而歌。时代是尺子,现代人应该用现代的尺子丈量现代诗词,而不应在古人堆里打转转走不出来。试想,今人写的东西跟古人一模一样,那会是什么味道。诗要贴近时代,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性、政治性。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否则,就是无病呻吟,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故作扭捏。</h3></br> <h3>     2、诗要写熟悉之事。你生活在哪里、工作在哪里,你必然对那里的人和事熟悉,对那里的山山水水熟悉,对那里的花花草草,虫虫鸟鸟熟悉,那么你的经历、你的喜怒哀乐都与你熟悉的这片土地有关联,都与你生活的这个时代有关联。你只有读懂了,才能笔下有情有韵有味,写出的东西才不会走样,才不会痕迹累累。</h3></br> <h3> <h3>    3、诗要用真情去写。诗情画意,讲的就是诗必须是情感酿造的产物。诗乃心之声。世事触于耳目,动于心,发于言,言之不足,发于吟咏,乃心之声。我的《再说写诗》:“格律无非仄仄平,吟哦贵在发心声。写诗不是干揉眼,情到浓时泪自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h3></br> <h3>怎样才能写出好诗呢?《诗神》上说:“诗歌要有三气,即:大气、灵气、底气。”什么是三气呢?“大气”,讲的是要有时代气息,让读者感触到时代的脉搏。“灵气”,指的是表象与内涵的幻化关系。任何灵魂都要有个躯壳做表象,没有躯壳,光有灵魂,是不完美的,那会使人看不到,摸不着。所以,灵魂要通过表象来体现,表象要通过灵魂来塑造。“底气”,指的是诗中的内涵(信息)要丰富,传递感情和信息要多角度。大纵深、多方位的,信息量大的,能给人一种汹涌澎湃,震撼心灵的感觉。当然,底气足不是华丽词藻的分行排比,也不是杂七杂八闲情的堆砌,而是丰富知识的内涵通过表象体现出来,经得住推敲,这才是好诗。</h3></br> <h3>我对好诗的评价就六个字:“顺口、养眼、入心”。所谓顺口,是指诗句必须流畅,自然。因为诗是要吟诵的,如果你的诗句不顺口,故意扭麻花,读来就会折断舌头,试想,读一首能把人舌头折断的诗句谁会读下去。但诗句光顺口还不是好诗,充其量只能算押韵的顺口溜;好诗还必须养眼,所谓养眼,就是你的诗句让读者看后,眼前一亮,把人眼球能够抓住,而且抓住了还不忍离开,那该多好;然而,仅有顺口、养眼还不能算作完美好诗,完美好诗还需要能够深入人心。所谓入心,就是打动人心。试想,你的一首诗让人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久久的去回味,那会是什么境界!当然,写到这个份上是需要狠下功夫去积累、去磨练、去感悟的。</h3></br> <h3>     以上是本人对写“参赛诗词”的一点粗浅体会,说出来供同仁们参考,有不对、不当之处诚望方家指正。谢谢大家!</h3></br> <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oc8sG4cOCiPYE_futjmG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