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忆

美玲

<p class="ql-block">  高考,对于我已经是30多年前的经历了。每每提及,仍是铭刻在我心底的一段难以忘却。我的高考季是在八十年代末,那个年代高考、中考是孩子们改变命运,捧上所谓“铁饭碗”的唯一途径,对于煤矿子弟的我们,如果考不上个中专大学的,就意味着一辈子走不出矿区,矿工的孩子,之后在煤矿工作,当一辈子矿工,如此周而复始。那时候,我家住招待所院,院子不大,面对面的房子里住十几户人家,其中,有来自上海、北京、天津的知青叔叔阿姨,他们看起来斯文儒雅,听大人们说,这些叔叔阿姨是知识分子,学历很高,他们在煤矿做管理或技术人员。当然不久后他们就返城了。那个年代恢复高考才十年,有学历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真不多,尤其在偏远矿区。从那时起,少年懵懂的我隐隐地感觉到这些叔叔阿姨很谦和有魅力,或许这就是知识能赋予一个人足够的尊严和价值吧。</p><p class="ql-block"> 骄阳似火的七月,已是半夜11点多了,整个城市好像依然在蒸笼里烘烤着,闷热又窒息,坐在小卧室的书桌旁,昏黄的孤灯伴着期待又焦虑的我,睡意全无,明天就是高考。我从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中听到妈妈还没休息。那年,我家搬离矿区,新家离区中学仅隔一条马路加胡同几百米的距离。考生忐忑不安的心情不言而喻,家长也会把最平静、最祥和的情感表露出来,就连平时爱发脾气的父亲也收敛起坏情绪,妈妈总是像过年过节一样,提前购置些肉蛋菜,把家里家外收拾的干净利落,她同意并支持在高考期间邀请家远的同学来我家吃住。因为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公交通勤车都少,家里有辆28自行车就算不错了,住梁家沟、三矿、五虎山的同学,就算有自行车,来回一趟家至少要花半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于是我提早邀约了相处最好住矿区的淑敏、新荣同学,考完试来我家吃饭,顺便还可以休息会儿。</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的那个年代,思想活泛的人们辞职下海,倒腾做些小生意,身边出现让人羡慕的万元户,如爸爸的朋友杜叔叔,祈叔叔。我的家庭还是靠爸爸一人上班养活一家老小六七口,所以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不甚宽裕。妈妈在我高考的这些日子里足够忙碌,她为我们准备各种花样的饭菜,绿豆早早放进院子土灶台上的大锅里滚了又滚,豆子翻滚着笑开花,煮好的绿豆汤红红的,用盆盛好,晾凉后放少许白糖,孩子们一进门就能喝。妈妈说,七月天太热,多喝些绿豆汤可以解暑消燥,不容易上火。她调了黄瓜、拌豆芽、炒鸡蛋、家常土豆丝、蒜苔炒肉,猪排骨炖粉条豆角、炸油糕,烙油饼等摆满一桌子,高考的餐食远远超过了年夜饭的丰盛。妈妈没文化,她不懂得数理化的计算公式,不懂得文言文的之乎者也,不懂得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思维,她只知道孩子们学习辛苦,考试费脑筋,吃好饭,睡好觉,才能考好各门课。她的爱全部倾注在一家人的生活琐碎里。</p><p class="ql-block"> 考完试,考上考不上是个未知数,上大学或继续复读,是我和我妹雷打不动的心思,爸爸妈妈也不催促我们找工作,想继续念书的话,他们不阻挠且全力支持。等不到的通知书成了我们出去挣下学年学费的动力。于是,我们和同学一起搭伙在街边摆起了卖菜的小摊。妈妈做完家务要出来帮孩子们搭把手,她终因长期劳累生病了,她的身体越来越弱。</p><p class="ql-block"> 落日的余晖渐渐隐没,我纵使插上翅膀,也无法挽住青春的裙裾,正如我无法留住这落日和已逝的光阴,我站在夕阳里回望,青春更像背叛了时光的情人,离开后,再不回头。我非常欣赏《请回答1988》中的一段话:“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足够年轻的时候,体会一次全力以赴。”高考对于我其实是一段从不愿意提及触碰的辛酸季,因为我的高考是以失败而告终,以失望而放弃的一次又一次,但是我无悔青春年华,无悔高考追梦,因为每一次我都全力以赴。有道是,高考并不是终点,如何做好人生这张考卷,才是我们一生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