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远离县城,地处群山连绵之中,那里除了山,还是山,一望无际都是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村里去乡里也不通公路,只能走羊肠阡陌交错的小路,交通十分不便,贫穷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 在1951年中秋节(9月26日)发生了剿匪战斗,9月25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师部侦察连接到情报后,立即组织追剿土匪,但因为那时该村不通公路,侦察连只能连夜百里步行,于26日拂晓赶到小龙逢村,经过激战,消灭了土匪。从此,小龙逢村迎来了解放。</p><p class="ql-block"> 因为交通闭塞,那时村民赶集、走亲访友都是要走羊肠小道,到了春耕秋收时节,老百姓购买化肥物资或者收割稻谷、挖笋等也都是要肩挑手提,不仅使人身体劳累,工作效率也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家庭普遍贫穷。 </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70年末的1978年春,时任小龙逢村党支部书记罗联光、大队长(村长)罗联富,在一次偶然的场合中,联想到村里落后的交通问题。那次,村干部回到村里后,就萌生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因为,在那个年代,除了吃饱穿暖外,村民们要解决交通难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随后,在大队新老干部罗上灶、廖上习、罗联宽、黄成球、罗上圻(护林员)、张乃胜(民兵连长)等关心支持下,村里便开始着手开通村级公路的民生问题。在当时,龙逢片的荆山、大龙逢、小龙逢等三个村均未开通公路,在“逢五逢十”想要到槐南乡里赶集,就得走一个小时的山路,要是想到佘坂(西华)、三十九都(建设镇)去赶集,则要走将近二个小时,空手往返还好,要是有挑担行走,则花耗的时间还更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民多,能不能发动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哪怕是一年挖一点,总有挖通的那一天!”在时任主要领导干部心里这么想着,毕竟交通现实困难就摆在眼前,是否改变就要想办法去改变现状。小龙逢村大胆的想法,得到了乡里干部郑世右等人的支持,他还参与了设计了路线。开路要从槐南村水尾“橄榄隔”开始,经过大龙逢村“出米石”、小龙逢村的下坂、和尚碑、下底垄、大垅、牛痔头、过隔、后洋,最后连接到洋中心的村部。修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当时小龙逢村属于空壳子村,没有任何资金可以调动和利用,想要靠村民集资和捐款根本就是行不通,因为很多村民温饱都还是问题。毕竟修路需要涉及到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而做这些就需要钱去购买火工材料和板车、羊镐等工具。</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当时具有高中文化的时任村书记罗联光不辞辛苦,积极从永安县争取来板车、洋稿和火工品等,并发动四个生产队的社员们按照劳力分配进行义务投工投劳。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开路的积极性高涨。他们白天干活,晚上则点起松明照明挖土、挑土,不仅村民挖,就是当时在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开路,位于后洋牛痔头那段就是划给村里的小学,由教师带着学生去挖掘,他们开路这种奉献精神让人为之动容。因为村里挖路,首先要到大龙逢村,才能到槐南乡,但是那时大龙逢村、荆山村还没有修路的想法,所以他们村还在观望。“尽管他们两个村在观望,但是我们村要行动起来!”小龙逢村民从槐南村水尾那个“橄榄隔”开始挖掘,一路挖到大龙逢村“出米石”那边,小龙逢村民的意志和决心彻底感动了大龙逢村,他们同意那段百米长的山场免费提供出来让小龙逢村民挖掘,不收取补偿树木损坏费用。</p><p class="ql-block"> “开路需要科学设计,不能盲目按照个人喜好,不然挖出的村道就会出现凹凸不平!村里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不按设计要求挖,而是偷工减料,结果他挖的那段路就是很陡峭!”一位当年参加了开路的村民回想起当时挖路的花絮。</p><p class="ql-block"> “开路挖土到后洋那一段时,还挖到榴弹和很多子弹壳”,当年还是学生的村民说,以前我们村有发生过剿匪战斗,而挖到弹壳地点就是当年战斗地点附近,则进一步验证了当年剿匪战斗的激烈。当时,为了赶进度,村里按照抓阄结果,对村里四个生产队进行开路分工:一队和二队社员挖过隔村里这边,三队和四队则挖另外一边……经过二年多的努力,终于挖通了这条公路,从此改变了村不通公路的历史。有了路,村里很快就有了拖拉机。而拖拉机的出现,极大方便了成为村民出行和拉货,每到“逢五逢十”槐南、建设圩日,有的村民就会挤上拖拉机去赶集,尽管都是泥土路,拖拉机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一路颠簸,但是已经缓解了两条腿的劳累奔波。</p><p class="ql-block"> 2006年,村两委抓住“村村通”机遇和政策,在上级的支持下,村公路实现水泥硬化,彻底结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路况改善了,二轮摩托车逐步普及到农户家中,成为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时代的发展潮流让村民更加重视交通,针对村里距离三明市区不太远,而村公路又是“断头路”的状况,为此,如何打通“断头路”又成为村民一大心愿。</p><p class="ql-block"> 2012年,村里打通了“断头路”,将村公路连接575公路307省道,让村里去三明市区路程缩短到现在的45公里远,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往返市区。</p><p class="ql-block"> 路打通了,不少村民便开始种植和采摘野菜等,送到三明市区贩卖,成为远近闻名的卖菜队。再后来,这条村道也实现了水泥硬化。要知道,在那个物质相对贫穷的年代,在没有挖掘机等机器设备支援情况下,村民们硬是通过手挖肩挑,抢抓空余时间,在不耽误农忙的情况下,足足花了二年半时间才挖通这条10公里之路,他们辛勤开路,为后代子孙优化出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必将流传千古。路打通了,不少村民便开始种植和采摘野菜等,送到三明市区贩卖,成为远近闻名的卖菜队。再后来,这条村道也实现了水泥硬化,如今,从三明市区到村里车程只要50分钟左右,有力地拉近了山村跟三明市区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尽管曾经牵头开路的老干部、社员们已经青春不再,有的甚至已经驾鹤离去,但是他们辛勤的付出值得赞扬。村里的交通不断改善,极大的带动了村民经济发展,如今,村里出行不仅仅是二轮摩托车,越来越多的小车驶进了农家,乡村也越来越美丽起来……(2022.06.07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