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我的父亲李济仁》

梦戈

<p class="ql-block">李济仁(1931年1月6日-2021年3月11日)</p><p class="ql-block">原名李元善,出生于安徽歙县,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p><p class="ql-block">他是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擅长内、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擅长痹病、肿瘤等疑难疾病的治疗。2021年3月11日,李济仁逝世,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李济仁</b>张氏一贴慈永驻,痿痹同治内外辨。医外功夫话医理,医术医道法自然。(仝小林院士评)</p><p class="ql-block"><b>李济仁</b>,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他主张立功,倡立“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在医教研岗位上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成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他讲究立言,带领家庭乃至一个博士团队,著书立说,传承发展新安医学。(中国中医药报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李济仁</b></p><p class="ql-block">益寿延年有高招——手舞足蹈令五脏安和,珍藏字画享其中趣味,亲近自然览山川胜迹。</p><p class="ql-block">早年近八旬的李济仁鹤发童颜,笑容可掬,待人亲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很难把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然而,李济仁却笑称:<b>“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压高,耳顺之年血糖高,益寿延年有高招。”</b></p><p class="ql-block"><b>手舞足蹈</b>令五脏安和是第一招。长期以来,李济仁为保持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自己揣摩总结出一套运动五脏养生保健法,即<b>“养心、调肝、理肺、健脾、补肾</b>。”此外,他认为,还要注意六腑养生。平时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以刺激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只有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机体才能处于“<b>阴平阳秘</b>”的健康状态。</p><p class="ql-block"><b>珍藏字画享个中趣味是第二招</b>。李济仁喜爱收藏字画,乐此不疲。在他家中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名人字画,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其中<b><u>启功先生</u></b>的书法非常抢眼,<b>“神存于心手之间”</b>是对李济仁人品和业医的形象描述。繁忙工作之余,李济仁端一杯清茶,小憩于红木椅上,一一欣赏细品。他说:“收藏字画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既能增长文化知识和品味,又能怡情养性,延年益寿。”</p><p class="ql-block"><b>亲近自然览山川名胜是第三招。</b>李济仁就是位精研岐黄笔耕不辍,而又亲近自然、酷爱旅游的智者。他不但踏遍家乡的青山绿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远赴东南亚和欧美澳非等国旅游。著名书法家<b><u>葛介屏先生</u></b>特作对联相赠,<b>“登五岳名山足迹园林继宏祖,精岐黄鉴古手披图籍踵青莲。”</b></p><p class="ql-block">在李济仁居住的医苑小区,林木荫翳,绿荫如盖。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里,李济仁晨起听鸟鸣,江畔听涛声,“<b>江声画韵伴医书”</b>,实为一大乐事。</p><p class="ql-block">“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李济仁的最大养生秘诀是“和”,处世平和,待人随和,为人谦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要著作</p><p class="ql-block">李济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诸笔端,数十年来聚沙成塔,共撰写《济仁医录》《痿病通论》等专著14部,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首批卫生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对新安医家学术思想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济仁荣获首届国医大师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p><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李济仁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ABI评为1991~1992年度“国际风云人物”、“世界领先500人”;并被授予“终身成就金质奖章”、“卓越学术领导金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李济仁、张舜华风雨同行</b></p><p class="ql-block">从徒弟、女婿到“张一帖”传人。夫妻共同继承“张一帖”家传,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同被遴选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几十年来,二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定潭的“张一帖</b>”源远流长,至今有450余年的历史,传15代,被誉为新安医学第一家。</p><p class="ql-block">张一帖远祖可上溯到<b>北宋名医张扩</b>,张扩之后人<b>张杲</b>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史著作《医说》的作者。张氏还著有《医流论》《伤寒彻要》《秘方奥旨》等书,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世医传给了明代嘉靖年间的<b><u>张守仁。</u></b>由于他医术高超,常一剂而愈,始称“张一帖”。他以仁慈为本,对待患者不论贫贱均能悉心治之。特别是冬春流行病高发季节,都药物熬制后放置在茶水中,日夜无偿供应,村民和过路人因此受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社会,家传技术多传子不传女。张根桂对祖传“末药”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其以“稳、准狠”为特点,辨证准、用药精、剂量重,往往一二剂即起疴回春。国学大师吴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访京师名医皆不效,回家乡歙县以后,经张根桂医治而愈,感佩之余,特奉赠一联“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然而,张根桂唯一的儿子夭折,次女张舜华便立志学医。她勤学苦练,亲自上山采药,配药尝药,以至诚至孝感动了父亲,多年后悉得家传,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张一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徒弟,李济仁朝吟夜诵,勤于实践,与小师妹<b><u>张舜华</u></b>一起跟师抄方、巡诊,同采药、制药。<b><u>张根桂</u></b>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李济仁聪慧过人,老实能干,处理疑难杂症很有一套,令老师刮目相看,尤为欣赏。不久便把女儿许配给他,同时把家学也传了他,与张舜华同为“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大概还有这样的君子协定,即未来李济仁的第一个儿子要随母姓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李济仁夫妇二人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夫妻二人不仅在医术上继承“张一帖”,还继续着“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几十年来,他们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夫妇还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阴、风景如画,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便诞生于此。自古名医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不是来自省城,不是来自中医医院,而是来自于偏处一隅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名医世家到博士团队</b></p><p class="ql-block">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家族链;突破家传囿规,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张一帖”世医传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级学徒2名,形成一个博士团队。</p><p class="ql-block">家族链传承方式是新安医学的显著特征,“张一帖”世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14代传人李济仁家里,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的家族链;两人突破家传囿规,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形成一个博士团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长子张其成</b>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专家,传统文化的传播者;</p><p class="ql-block"><b>二女李艳</b>,现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硕导,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p><p class="ql-block"><b>三子李梃</b>大学毕业后在当地经营诊所,继续“张一帖”家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在民间”价值理念;</p><p class="ql-block"><b>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b>,德国洪堡学者,在美国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侧重于生物材料学角度,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p><p class="ql-block"><b>幼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b>,师从王永炎院士和李衍达院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他以中医“证”为突破口,开辟“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学界极大关注。“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张一帖”不再是一枝单传,而是满堂芳菲。</p><p class="ql-block">张其成回忆,小时候,父亲常常告诫他们,“发愤读书终有益,飘摇游戏总无功”,并鼓励和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未知。父亲曾在中医院、综合医院以及中医学院和医学院工作,眼界开阔,胸襟豁达,对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独特见解,还鼓励儿子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和突破口。这些对孩子以后的志向兴趣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5位子女分别从文化、临床、科研的角度,传承光大祖国医学,并从定潭小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p><p class="ql-block"><b>弟子仝小林</b>,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博导,是糖尿病专家。<b>弟子孙世发</b>,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导,是方剂学专家;</p><p class="ql-block"><b>弟子胡剑北</b>,现为皖南医学院科研处长,硕导,专攻“中医形体医理学”;</p><p class="ql-block"><b>弟子朱长刚,</b>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医院博士后,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有独到见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