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高座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史高座</b> 1956年11月生, 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任武功县作协筹备组组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曲学会副秘书长 。咸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咸阳市散曲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教师,《咸阳诗词》、《中华散曲》编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史高座先生读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蛙声上舞台”——读韩英杰诗友的《初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初夏》///韩英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绿盛红求爱,韶华尽绽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天犹不去,夏日却回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色巡河岸,蛙声上舞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蒹葭身挤破,欲对镜头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史高座解读】</b>题目是《初夏》,我们先来看古人是如何描写初夏的。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南朝梁王僧儒《侍宴》:“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就是说,初夏,有春的清和更有夏的喧闹;有春的包容更有夏的绽放;有春的花红更有夏的碧绿。现在,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写的。</p><p class="ql-block"> 首联:“绿盛红求爱,韶华尽绽开。”一红一绿,相互映衬,但主体是红,背景是绿。这里,强调一个“红”,而不忘一个“绿”。常言道,红花还须绿叶扶,离开了绿叶,花将不花了,除了俗气还是俗气。所以,在绿叶的陪衬下,她“韶华尽绽开”,显示出自己的美。一个“红”,奠定了叙述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紧承首联,颔联写道:“春天犹不去,夏日却回来。”正因为红绿相依,红得可爱,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春天依旧还在;绿得深沉,所以告诉人们,夏天来了。点题中回味,回味着春;回味中又给人以新的希望,别样的风景别样的红,带来了别样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颈联写道:“月色巡河岸,蛙声上舞台。”这一联既承又转,承得自然,引出了“月”,给人以时间概念;转得巧妙,隐含着日影,推出了月色,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从月的视觉出发,写出了月的感受。又是一个回味,又是一个思考。夜晚,本来是休息的时间,而月亮在巡查的过程中却发现了蛙声,它们正登台表演 ,好像要为初夏增添一份景致。它们是真心的吗?我们看看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如何写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个在台上一个在稻田,泾渭分明,真假自知。宋朝的王炎在《蛙声》中写道:“官蛙不问雨兼晴,阁阁无端聒耳鸣。对客自夸闻鼓吹,稚圭此语岂真情。”孔稚圭(字德璋,南朝齐骈文家。)这样的人都没有真情,何况他花园里一群小小的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尾联写道:“蒹葭身挤破,欲对镜头嗨。”面对上舞台的蛙,蒹葭也慌了手脚,一个“挤”字,形象,一个“破”字,具体,让人们看到了蒹葭迫不及待的样子。我们知道,蒹葭是两种价值低贱的水草,每年七八月份是孕穗期和抽穗期,在这初夏之际,它就展示着自己不成熟的身影,也想对着镜头嘚瑟一下,真如成语" 蒹葭玉树 "说的那样,总是依附的心态,轻贱的举动。一个“嗨”字,戛然而止,但思绪未止,好像还在“聒耳鸣”!</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题材内容极其平凡,无非是选取了初夏的几个物象,绿和红,蛙和蒹葭,可贵的是作者通过月色(不是阳光)巧妙地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有些是正常的追求,有些是无知的炫耀,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会。通读全诗,我们读到了一种构思,一种感情,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 史高座 2022·6·5</p> 韩英杰简历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韩英杰,</b>笔名晓寒,陕西户县人。曾任咸阳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咸阳市射击射箭学校校长,北京奥运火炬手。作品在中华诗词、中国诗赋、中华散曲上多有发表,已创作诗词曲作品四千多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