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并不是非常了解,对端午习俗中的文化现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问题一大堆,多数学生提起端午节立刻想到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适时组织这次“端午习俗我体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孩子的爱国情感!</p> <p class="ql-block">艾草与端午节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了解完艾草的习俗后孩子们纷纷去田间,户外把艾草</p> <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五月存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邪气,需要采集各种药材以驱逐之。</p><p class="ql-block"> 再到后来端午节就采用佩戴香囊以及悬挂艾叶、菖蒲等香草(既是香料,也是药),用以驱除邪气,防治时疫,起到保健养生为目的,直至到现在仍然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香囊在古代,日常均佩戴于身上,如同现代香水一样,掩盖异味,步步传香,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p><p class="ql-block">古语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p> <p class="ql-block">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系线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着戴上彩绳,很多男子担心被别人看到笑话,就悄悄系在脚踝上。</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作为历史传承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旨在发扬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机会,让其在幸福的节日氛围中体悟爱国的神圣与庄严,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志存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同时,纪念诗人屈原对于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对其开创的骚体文学进行挖掘,发现其伟大的文学价值,也应当成为我们端午节的一项重大课题。在今天看来,诗人屈原爱国更富于厚重的爱国主义,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但其作为文学巨匠,同样功不可没,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纽带桥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过好端午节,我们要把纪念屈原爱国和对文学的贡献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让端午节的节日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意蕴更浑厚,意义更深远。弘扬端午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我们当以诗人屈原为榜样,甘于献身,乐于奉献,不辱使命,做好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接力,让端午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薪火相传,辉耀大地。这也是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我相信我们班学生在此活动中感受深刻,意义非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