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中国传统节日是家人团共享祥和温情,在烟火气息中更多了一份珍惜和守护。在特殊的节日里,驱邪除疫是寻常百姓必行礼仪。槐幄如云 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至,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端午节,我们与家人一起挂艾草、做香囊、包粽子、读诗词。云上南中学子过佳节,民族文化记心间。</p> <p class="ql-block"> 挂艾草菖蒲</p><p class="ql-block">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草和菖蒲都属于一种药材,本身老话就有“端午百草都是宝”,把菖蒲还有艾草悬挂在大门之上,就是希望利用这个草的药用功效,来起到驱虫、防蚊、辟邪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做香囊</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仲夏来临,气候湿温,容易滋生细菌,更是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时节,为了预防疾病、瘟疫流行,传统民俗,门前悬挂艾草与石菖蒲,出门随身佩带香囊成为家喻户晓。 香囊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商朝,发展于唐宋,明清时期更是普遍运用。现代研究发现,中药香囊具有许多有益身体健康作用,人们越来越接受中药香囊,也是一种中医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扈即披,纫乃连缀,佩即“佩帏”也含佩带之意;江离、芷、秋兰均为香草。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不妨做个香囊预防疾病吧!</p> <p class="ql-block"> 食粽子</p><p class="ql-block"> “端午吃粽子”是千年的习俗。虽然吃粽子在各地时兴,但粽子却各有风味。粽子又称“角黍”,周围有棱有角,内裹糯米,煮熟了吃。粽子是中国高超饮食文化技艺的代表,学会包粽子也是一种技艺哟!看看谁已经掌握这技艺又是谁家粽香飘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读诗词 </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风格。 古人将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和风情落笔成文,藏于诗词佳作当中 。 端午读诗词更是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用诗词讲述两千多年以来,端午节所特有的这种家国情怀和不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朗诵者:七三班任珈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朗诵:七一班祝佳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抄报</p><p class="ql-block"> 记录端午文化图文并茂最是手抄报。学生在家可以搜集筛选端午文化元素,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从粽子、龙舟、香囊、艾草等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灿烂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南蔡村镇初级中学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6</p><p class="ql-block">素材提供:七、八年级班主任</p><p class="ql-block">整理:诸葛莉静 时文杰 张媛 李志刚</p><p class="ql-block">编辑:张建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