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讲堂之中国汽车之父

张小慧的思政视界

<p class="ql-block">❤️引子:他是中国汽车之父,为国产汽车奋斗34年,遗言:质量第一</p><p class="ql-block">汽车是现在最为常见的代步工具,几乎已经取代自行车,成为城镇居民出行首选的私人交通工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今天为大家介绍中国汽车产业之父饶斌。</p><p class="ql-block">饶斌1913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祖籍江苏南京。他原名叫饶鸿熹,早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从青年时代起,饶斌就显示出不同常人的爱国热情,他向往光明,追求进步。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又被派往哈尔滨领导党政。新中国成立初期,适逢要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饶斌又毛遂自荐去担任厂长。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当时中央在讨论厂长人选时,主席想起第一次访苏时,在火车上接见的这位年轻的哈尔滨市长,便问道:“是那位当市长的白面书生吗,他够厉害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主席点点头,饶斌被正式任命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回忆往昔,追溯汽车之父的创业足记⬇️</p><p class="ql-block">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建,是新中国和前苏联领导人共同商定的。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大规模工业基地困难重重,机械工业部对能否在三年内建成感到疑惑,但前苏联的专家则要求一定要如期完成。为此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此事,决定举全国之力来支持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有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踌躇满志的饶斌和技术团队们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建设热潮之中,由于工作强度非常大,常常回到家时饭菜还没有上桌,人就已经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14日,经过饶斌和职工们的艰苦奋斗,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诞生了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解放汽车,中国人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结束。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加速,加上年岁渐长,饶斌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1987年7月15日,饶斌参加一汽解放汽车出厂30周年庆功纪念大会。会上他激动地说:“汽车工业第一次创业是建一汽,这是从无到有的创业,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一汽第二次创业就是完成这次换代改型这一历史任务,是从老到新、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创业。</p><p class="ql-block">迎接小轿车的发展是第三次创业的基本内容,第三次创业我就更起不了作用了,但我愿趴在地上,化作一座桥梁,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实现我们几代人的中国轿车梦,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个胜利!”</p><p class="ql-block">但饶老这个心愿没能如愿,一个月后,饶斌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在他临终之际,他还不忘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不断叮嘱的“质量第一”,至今仍被汽车行业人员奉为圭臬。</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把目光回顾至不同时期,这位中国汽车之父的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1964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好转,中央觉得是时候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了,筹建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饶斌的肩上。经过周密的调研和考察,饶斌提出用“聚宝”的办法建设二汽,也就是说各个分厂由全国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企业分建,从而形成系统的现代化汽车制造企业。恍惚16年过去了,二汽建成投产,饶斌调回北京,担任机械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意引进汽车合资,饶斌建议由上海承担这个项目。经过艰苦卓绝的多轮谈判后,只有德国大众公司愿意提供15万辆新投产的桑塔纳。本以为一切顺利,但在赴德考察的过程中,大众公司内部出现分歧,财务总裁认为项目利润太少,而且外汇问题难以平衡,于是打起了退堂鼓。饶斌以其惊人的胆识,谈判时将15万的规模压缩到3万,这个建议获得了大众高层的肯定,从而促成了这次合作。这为中国汽车制造业打开了新的局面,中国人不再“闭门造车”,上海大众今天的辉煌是最好的验证。</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享受汽车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能忘记就在几十年前,有位高大的老人还在荒芜的中国大地上为此四处奔忙。我们之所以起点高,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之所以走得远,也是因为前人为我们铺平了道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抛弃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兢兢业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汽车产业定能再创新高,成就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