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油!(转载)

书香马驹桥(不私聊)

<h3><strong>“愿明日初阳一抹,可予你风华尚好。</strong></h3></br><h3><strong>愿途中晨风泛凉,可送你清敞无忧。</strong></h3></br><h3><strong>愿你合笔时,如收刀入鞘。</strong></h3></br><h3><strong>愿你走出后,有眉目带笑。</strong></h3></br><h3><strong>愿你不负十二年寂寥,万事兴喜如潮。</strong></h3></br><h3><strong>愿你守得佳音与珍肴,做自己的骄傲。”</strong></h3></br><h3>明天就要高考啦,对于每位考生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对自己数年寒窗的一个总结;更是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的重要关卡。所以面对高考,很多考生及家长,难免都有心理压力,甚至因此而影响考试成绩。 </h3></br><h3>有的考生总是希望自己在考场上“超常发挥”,殊不知真正的“超长发挥”是在平时努力的基础上的叠加转化,点滴的积累在最后时刻汇聚成了知识的海洋。</h3></br><h3><br mp-original-font-size="14" mp-original-line-height="28"></br>建议考生,在内心设立一个合情合理的考试成绩目标,即“常态发挥”!只要能把自己平时的成绩发挥出来,就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啦。 </h3></br><h3>那么在考试前考生应该如何调整心态,来保证考试的“正常发挥”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借鉴:</h3></br> <h3><strong>加强自我暗示</strong></h3></br><h3>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忘记是哪里看到的小品中的台词“别总想着自己没啥,要多想想自己有啥” ,考生们也是一样,别总觉得自己不行,越消极越没有自信,要多看看自己的优势,比如答题时很细心,不会因为细节而丢分。给自己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你最棒”,这样才能够有一个昂扬的斗志,来支持你完成考试。<br></br></h3></br><h3> <h3><strong>提升自信心</strong><br></br></h3></br><h3>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教给学生一个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那就是把每次做错的题都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平时多花点时间在这些曾经做错的题目上。这个方法在平常的模拟考中能够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小编认为,临近高考的时候,还是要多做一些基础题,因为做一些正常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加强自信心。若是钻牛角尖,非要做偏题、难题,则会让学生感觉自己怎么这么没用,一道题也答不出来。一旦情绪变得低落,答题时也就无法超常发挥甚至正常发挥出原有的水平。</h3></br><h3> <h3><strong>学会自我减压</strong><br></br></h3></br><h3>考试前,要学会科学用脑,不可过度。这就像是跑步,如果通过努力,成绩上升,皆大欢喜。但是,如果进一步努力,成绩平平而没有上升,就意味着已经进入了平台期,成本效益比正在下降;如果更加努力,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就意味着你“用力过头”了,这会造成大脑的过度消耗,甚至是损伤,就像是“肌肉拉伤”,从而影响考试中的发挥。 </h3></br><h3>考前复习时,用多大力气比较好呢?一般说,如果总共有10分力气,你每天只要用到8分力气,就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了。一种好的心灵状态的感觉是:轻松、自由、自主,感到心灵“富有弹性”,对于学习保持着兴趣、乐趣和信心。</h3></br><h3> <h3><strong>保证充足休息</strong></h3></br><h3>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够养精蓄锐,才能够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如果一味埋头做题、加班加点熬夜苦读,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精神也会变得恍惚,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应对考试,这样一来就变得得不偿失。因此越是临近考试,越要保证作息时间规律,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h3></br> <h3><strong>消除心中杂念</strong></h3></br><h3>很多考生越是临近考试,心态越是浮躁。总是会想“我能上哪个大学”“一旦考不上我今后怎么办”之类对自己考试毫无帮助的问题,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和负担。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该做的事情上,踏实稳健的过好考前的每一天。除了适当的复习备考,更多的是保护好自己的身心,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才能不辜负这么多年辛苦的求学之路。</h3></br><h3> <h3>总结了这么多不知道对即将应战的考生们有没有帮助,但是小编衷心的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考场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考出不辜负自己的成绩,快乐的迎接即将到来的暑假和大学生活!</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r6VH3-heHv54HsiAtMag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