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工校园学习成长 在喻家山下启航飞翔

恭俭惟德

<p class="ql-block">今年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庆七十周年。华中科技大学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在新时代迈向世界一流,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一枚小小的书签,让思绪带回考入华中工学院的1963年,当时恰逢华工校庆十周年。来自华中、华东、华南的六十多位同学被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系自动控制专业录取,来到4系406专业6347、6348班。每班32个学生,只有5+6个女生。同学们绝大多数是普通家庭出身,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不到20岁。</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幸运的。据统计:1963年,全国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而被重点院校录取的比例更低。我们其所以报考华中工学院,因为当时这所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大学名气已十分响亮。她是高教部直属重点院校,教学设施一流,学风有口皆碑。而自动控制专业只有我校和清华天大等少数院校同时设置,政审严格,录取分数很高,考生当然心向往之。后来在入校专业介绍会上得知,等1968年毕业,我们将是全国各高校自动控制专业的第九届毕业生,是国家稀缺的专业人才,分配方向主要是发射卫星导弹的国防科研单位(当时还没有“两弹一星”的简称),以及先进的工业部门。听得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我们得知当年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每年要花费1400元,五年就是7000元。当时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月收入只有几十元,7000元无疑是天文数字,顿时更感学习责任重大,压力倍增。</p> <p class="ql-block">6347班毕业照。摄于1968年12月。</p><p class="ql-block">后排左:吴士林 王怀民 常鸿斌 卫纪川 焦芝贵 仇兆友 昊淼新 朱万里 高国平 吴荣福 姜福初;</p><p class="ql-block">中排左:邹远达 邱川弘 印明达 梁初武 周礼中 周济谋 涂德重 郭骥驊 孙焕林 邱进财 文 军 ;</p><p class="ql-block">前排左:唐 宁 戴今平 陈利钦 罗慕媭 耿守珍 范文涛 杨文煌 杜子文 王道生 。</p><p class="ql-block">全班32人,照片中缺阎希曾。</p> <p class="ql-block">6348班毕业照。摄于1968年12月。</p><p class="ql-block">前排左:1一9工宣(军)队,易湘仁 胡忠青 孙培莲;</p><p class="ql-block">中排左:唐威明 王丁南 方大星 龚大金 罗文汉 卢海哥 吴邵候 谢桂兴 严治中 黄耀津 梁先宇 杜呈祥;</p><p class="ql-block">后排左:李克琳 杨宣安 袁适安 赵明凤 江林 殷海 陈社壮 徐祥生 刘俭 赵焕翔 邓昌先 胡国强 杨维岳 夏中华。</p><p class="ql-block">全班32人,照片中缺乔焱熙 廖翊希 龚斯豪。</p> <p class="ql-block">63级自控专业的11朵金花。</p> <p class="ql-block">南二舍前6348班手捧“红宝书”的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6348班竟有十位长沙同学。五年多班长团支书等主要班干部基本上都是长沙人,大家便戏称“长沙话”是八班的官方语言。</p> <p class="ql-block">每个入学的新生对华工的印象和记忆应该都是从图书馆开始的,这里是新生报到办入学手续的地方。不过外地学生对学校的第一次接触和印象则是在武昌汉口的火车站,在长江边的客运码头。八月末的武汉骄阳似火,而车站码头前更是热浪翻滚!每个高校都搭起了迎新彩棚,争奇斗艳,仿佛在打擂台。那个最大最气派高音喇叭最响迎新最热情的,必定是华中工学院!自豪感油然而生。新生一出站,就被高年级的迎新同学抢过行李递上凉白开,送到彩棚里或大卡车上。“马达正在轰响,汽车就要飞奔,你们即将奔赴喻家山下的大学城……”广播了好几遍,车还没有开动,新生急不可耐,心儿早已飞到梦寐以求、将要学习生活五年的喻家山下。</p><p class="ql-block">穿过林荫大道,车到图书馆,在迎新同学一对一的帮助下,流程顺畅快速便捷在每个摊位上办好各种手续,把每个新生送到早安排好的宿舍。</p><p class="ql-block">新生报到第一天的印象就是学校处处争先井然有序气势不凡。同学大哥曾调寄《浣溪沙 初赴华工》:</p><p class="ql-block">车厢喜度无眠夜,</p><p class="ql-block">江城热浪迎新来。</p><p class="ql-block">满城响彻华工台。</p><p class="ql-block">广播三声车方动,</p><p class="ql-block">分班居舍早安排。</p><p class="ql-block">瑜伽寻梦由此开。</p> <p class="ql-block">初到华工的深刻印象是面积大,建筑新,树木多。后来得知建国初期,国务院决定建立华中工学院,物理学家查谦教授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他老走遍武汉三镇,选址当时远离城区相对偏僻荒凉的喻家山下,安静适宜办学,地广可以扩展,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数千亩的校园里,教学楼、校舍分布在绿树丛中,从东到西去上课要走半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森林大学,是华工的名片。这要归功于历年师生员工坚持不懈辛勤植树,更要感谢决策者领路人朱九思书记。我们入学就被告之,华工一草一木不可擅动,砍一棵树都要九思书记亲自批准。十年树木,当年校园内树木还不十分高大,但已满目葱茏,郁闭成林。</p> <p class="ql-block">1967年喻家山初雪。我们种下的小松树迎风斗雪,远处校舍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校园林荫道的早晨。朝阳穿过晨雾,处处可闻书声。</p> <p class="ql-block">植树育人。九思书记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成长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爱戴。每个校友返校,都希望向老领导汇报点滴进步,更希望再次聆听老领导的谆谆教诲。↗</p> <p class="ql-block">1996年9月我班同学回校聚会,有幸请到九思校长莅临。</p> <p class="ql-block">九思校长百岁仙逝,我班同学纷纷赋诗悼念。</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办报办学总见新 ,树人树木老园丁。</p><p class="ql-block">百岁征程丰碑永 ,绿荫深处看华工。</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师翁驭鹤已云游,举校哀伤荡九州。</p><p class="ql-block">学子莘莘成国粹,师生代代砥中流。</p><p class="ql-block">校园三顾如仙境,学问九思若巨舟。</p><p class="ql-block">接力恩师图报国,丹心一片谱春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忘不了老师们授业解惑,谆谆教诲。返校聚会请老师参加,更有意义。大家想起了教高等数学的戴良谟、邓成樑老师;教高等物理的劳定楷老师;教普通化学的苏嫦、凌金珠、廖宝凉老师;教理论力学的吕佩珊老师;教电工基础的宋绍勋、揭秉信、戴旦前老师;教电机学的陶醒世老师;教电子技术基础的陈大钦老师;教自动调节原理的费奇老师;教自动控制系统的李绍姜老师;教自动化元件的陈玉湖老师;教机械制图的谭丕宁、黄国材老师;教外语的辜宛玉、张可达、席德茂老师……还有辅导员陈胜梅、颜淑贞、谢延杜、粟道明老师。</p><p class="ql-block">更值一提的是系办公室皮克安主任。上大学后印象深刻的是课程表。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时而几个专业一起在阶梯教室上大课,时而在另一栋楼教室分小班上小课;每周课程安排都不同,有的课要跑到西边的教学楼去上,路上可能要二三十分钟;课程复杂,师资不一且来自不同的系部,而这一切都汇聚在一张A3纸的表格上,手刻石印,蝇头小字,密密麻麻,而时间地点教室任课老师一清二楚,每学期开学已发到每个宿舍。要知道全系五个年级四个专业几十个班,时间空间班级老师多维函数,当年又没有计算机辅助,是如何靠人工排列完成的?有人说这是皮主任的杰作,不由得对这位瘦瘦的戴眼镜的湖南老头心怀敬意!</p><p class="ql-block">求学期间每一个传授知识提供帮助的教职员工都值得我们怀念尊重。</p> <p class="ql-block">班长代表同学向老师赠送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学当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大学五年多,我们坚持走又红又专,当红色工程师的求学之道。学雷锋,学焦裕禄,学王杰,学刘英俊……英雄模范层出不穷,我们也学习不止。许多同学政治挂帅,关心时事,充满革命热情。记得1964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一天赫鲁晓夫下台,同学们欢呼雀跃,击节庆祝。当晚一个同学从上舖掉落,不知有无直接关系。</p> <p class="ql-block">五年里我们生活在南二舍南三舍,这里留下了我们发奋读书的足跡。为祖国刻苦学习在学校蔚然成风,“学在华工”名不虚传。每周六天上课,只有星期天休息。而这一天早上大多数同学会先拿着书本笔记到开放自习的东三楼占个座位,然后到食堂简单过早,赶快去教室自学一上午。只有下午可以多睡一会或洗洗衣服打打球。许多外地同学一两年也不知道武汉三镇什么样子,因为没有时间去观光。另外,进一次城交通费至少要花一元钱,穷学生也舍不得,那可是三天的伙食费!顺便说一句,我们当年有多穷?大多数同学靠助学金生活,全班只有2块手表一辆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宿舍灯火通明,都是孜孜不倦学子的身影。每晚十点,《月圆曲》响起,守纪律的学生们全部按规定灭灯,而楼道里洗漱间还是有人在借光用功至深夜。</p> <p class="ql-block">七八班的同学多年后重回南二舍,留下多少记忆和感慨!找到五十年前住过的宿舍,学弟们仍在使用,但每个房间都装上了空调,住人少了但设施更加完善。想当年,每间宿舍住六、七人。武汉夏季高温超过40度,一晚热醒好几次,到浴室冲凉后才能继续睡;冬天最低气温零下17度,穿着棉袄裹着被子看书还冷得直跳脚。今非昔比!</p> <p class="ql-block">秋色斑斓“南友路”。</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住在南二南三舍,上课主要在东一东三楼,吃饭在友谊食堂(今天的集贤楼)。从南到北三点一线,于是戏称“南友路”。有人提议,干脆成立一个“南友协会”吧,而且起哄推举了一位沉稳智慧话不多、开口即幽默的同学为会长。存在于谈笑之中的虚拟组织,想不到荒唐年代竟遭人举报,学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好事之徒竟派人外调,当然虚无缥缈一无所获。不过,南友协会一直在我们心中存在,我们的微信群就叫“华工南友”!</p> <p class="ql-block">提到四系友谊食堂,当年因伙食好颇为有名。让我们这些长身体缺营养的青年学子念念不忘。刚入校时每人每月伙食费是十元五角。1964年毛主席在春节座谈会上提议大学生增加伙食费,我们增加到每月十三块五。能做到每周改善三次伙食,实属不易。至今我们记得食堂管理员罗远来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罗远来同志,管理有方,在同学中口碑极好。文革中还有一段佳话,他被派到汉口民众乐园联络站管伙食,也好评如潮。其中一招就是把买笔墨纸张浆糊的经费都贴补伙食了,声称文革中哪里找不到这些东西?到外面想办法去!同学们吃得好身体好才是重要的!</p><p class="ql-block">学兄诗抄:校园怀旧</p><p class="ql-block">三点一线梭织锦,千思百练渐增才。</p><p class="ql-block">旧地寻踪友谊在,至今犹忆罗远来。</p> <p class="ql-block">一年级刚上大学,功课上的拦路虎是高等数学。尤其是无线电技术(401专业)和自动控制(406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最高,开的课程最多。面对老教授在几块大黑板上写得满满的微积分公式,大家都懵了!而经过努力攻克了高数难关,以后的几十门功课学起来似乎都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毕业后同学们从事的行业不同,但自动控制专业所学知识对工作都有帮助。只是自控专业知识更新太快,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调节原理等课程为我们从工业时代向“3C时代”(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过渡奠定了基础。甚至有人发现,可以用自控专业知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探求稳定和发展,实现系统可控在控!</p> <p class="ql-block">学校为各系各专业开设了金工实习课程,我们在附属工厂学习实践了金属加工的“十八般武艺”,车钳刨铣,锻铸铆焊……学到了操作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这使工科生受益匪浅。当年亲手制作的小锤子,至今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有机会到工厂实习。这是在苏州仪表元件厂实习的场景。我们还多次下乡,宣传毛泽东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学习虽然紧张,但文体活动也很丰富。我们喜欢游泳打排球,广东同学手巧,牵头自己编织排球网,结果网格斜斜如鱼网,干脆就叫“斜网队”。同学们爱唱歌,练乐器,《华工歌声》备受欢迎。有的同学抄录歌曲一大本,轻声哼唱自愉自乐;有的同学喜欢在浴室里放声高歌,蒸汽弥漫中谁也看不见,而交混回响极好;有的同学,你报任一歌名,他能哼出词曲;同样,唱出歌曲马上知道歌名,被称为“音乐辞海”。</p> <p class="ql-block">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东湖游泳池是我们集体活动最多的场所。留下了许多难忘的青春身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泳姿不限,经过400米测试,即能领一顶蓝色泳帽,就可以到深水区游泳。同学们互相帮助,保驾护航,绝大多数取得了深水资格。</p> <p class="ql-block">七八班拥有好几个文体尖子,校文体大队里有足球队、田径队、女子排球队、摩托队、舞蹈队的主力队员。</p><p class="ql-block">我们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当年的口号是: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今天不少同学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退休十余年,有的至今还活跃在各地企业、高校讲坛,出现在安全生产现场,或提供法律、管理等各种服务。即使在家颐养天年服务儿孙,那也是为国家千秋万代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校友记忆深刻的露天电影场,是学校政治文化中心广场。全校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平时每周六晚上,学生们自带小板凳,花5分钱看一场电影,银幕正反两面可同时观赏,几乎是唯一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敬爱的周总理看望过全校师生,还指挥我们唱过歌。</p> <p class="ql-block">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人在这里讲过话。图为张体学省长。</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举行过声势浩大的批斗会。但愿这样的场景永远不要出现在高等学府!</p> <p class="ql-block">喻家山是每个华工校友魂牵梦绕的地方。五十多年前,这里没有高大树木,还略显荒凉。每年我们都分系分班植树造林,每周几乎都要爬山,是锻炼身体登高望远抒发情怀的好地方。1998年校庆45周年暨毕业30年回校聚会,我们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系63级校友集资立石。至今屹立在上山道口。</p> <p class="ql-block">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经过六七十年的不断绿化,如今喻家山上树木参天,郁郁葱葱,石阶步步,曲径通幽,亭台楼阁,散布山麓,对对情侣,携手同游。我们当年学校规定“两不准”(不准恋爱,不准结婚),可没有学弟学妹们的浪漫、福气。</p> <p class="ql-block">喻家山顶最高处,海拔149.5米,却是武汉市区的最高峰。山不在高,有人气、得风水则名。</p> <p class="ql-block">不过当年喻家山顶视野极好,四周风景一览无余。这是向东眺望喻家湖的景色,是去东湖游泳池的必经之地。现在山顶只见树木,不见远景,也有点遗憾。虽筑有凤飞台可登临观景,周围树木又快挡住视线了。</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在喻家山上眺望远方的瘦弱书生。</p> <p class="ql-block">2021年变成了此等模样。我们老了,肚子大了,不过还有幸活跃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贡献余热。</p> <p class="ql-block">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风暴席捲全国。华工校园里大字报大辩论舖天盖地,喻家山下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运动初期,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满腔热血地投入文革。八月中旬受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的鼓舞,8月21日,我们班好几个同学自费买火车票上北京,是武汉高校最早去北京串联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随着运动深入,一批批领导干部专家教授被批斗被迫害,从文斗开始武斗,社会分裂动荡不安,我们大部分同学热情开始消退,成了消遙派。领导人错误发动,全民被裹挟参与,滚滚洪流中满怀革命热情的学子被利用被损害,学业受到影响,我们都是文革的受害者!唯一的收获是提前接触了社会,接触了工农,接触了政治,初步懂得了社会复杂,世事艰辛。</p> <p class="ql-block">华工文革中,以青年学生为主与领导干部教职员工三结合组成的革命委员会临危受命,比较讲政策,比较重团结,内斗不严重。师资、校舍、设备设施等基本未受破坏,为以后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腾飞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华工学子有极强的自律性,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敢为人先,永争第一。进城集会游行,原来在荒郊野外还略显松散的队伍,一过卓刀泉,一过广埠屯,没有人号令,队伍马上精神抖擞,整齐划一。图为1968年国庆十九周年,学校庆祝游行队伍经过武昌中南路口。</p> <p class="ql-block">1968年老人家提出了知识分子要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最高指示。9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文章《关于知识分子再教育问题》。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老人家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p><p class="ql-block">1968年底,终于盼来了毕业分配,没有导弹卫星部门,全部“四个面向”,面向工厂,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同学们服从分配,有的主动要求到艰苦的新疆工作,(至今仍扎根在边疆,曾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新疆校友会会长)。大家挥泪告别,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四条汉子”1970年夏摄于北京。可能是毕业后第一次同学聚会合影。注意:已有三个人戴手表了。经济有所改善,政治仍受歧视。许多同学直接分到工厂,有的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后再分到基层单位,无所谓专业对口,均是从事最艰苦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头十多年,同学们戴着“再教育”的紧箍咒,忙于开拓事业,组织家庭。除了因公出差,回乡探亲,三三两两,个别见面外,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同学聚会。校庆二十、三十年,我们都遗憾地集体失忆了。</p> <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春雷再动,举国欢庆。另一位老人家指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精神桎梏被打破。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速发展期,我们的事业也得到了提升进步。逐步成为了技术骨干,成为高工正高工,当上了厂长校长,总工律师,大学教授副教授,知名行业专家等等。七班年龄最小的同学由于综合素质过硬,从山沟里的军工厂一纸调令直接到湖南省委当局长;八班年龄最小的同学由于革新成果突出,在毫不起眼的理发器具厂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市里评选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大学赋予的扎实基础知识,华中大人求是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是学友们为国效力腾飞的两个翅膀!</p> <p class="ql-block">1993年华中理工大学40年校庆。</p><p class="ql-block">进入九十年代,隨着事业有成,子女长大,生活稳定,同学间联系加强,校友返校、聚会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杨叔子院士校长和朱九思书记参加年级校友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1998年华中理工大学校庆45周年暨毕业30周年相聚于喻家山下。</p> <p class="ql-block">朱九思老校长又一次看望我们。</p> <p class="ql-block">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校庆50周年,我们年级返校队伍最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学友聚会</p><p class="ql-block">同窗执友聚华堂,互慰康宁话沧桑。</p><p class="ql-block">五十春秋尝百味,重逢尽兴品余香。</p> <p class="ql-block">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60年校庆。</p> <p class="ql-block">2018年毕业五十年回校聚会。</p> <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年级岳阳校友组织旅游聚会。情满洞庭,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岳阳有感</p><p class="ql-block">君山青翠湖水浑,最喜楼上有雄文。</p><p class="ql-block">朝野皆循忧乐序,何愁天下不昇平。</p> <p class="ql-block">毕业50年,西安校友热情组团游西安延安。团友有诗纪行:</p><p class="ql-block">西安聚会</p><p class="ql-block">约赴西安把手牵,皇陵雁塔任流连。</p><p class="ql-block">延安窑洞多佳话,苦乐同心别样甜。 </p><p class="ql-block"> 西安延安游</p><p class="ql-block">长安古都敬先贤,历代烽烟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旗鼓喧喧出汉塞,惊鸿列列入胡天。</p><p class="ql-block">延安窑洞施妙策,四路雄师定坤乾。</p><p class="ql-block">乐见神州兴百业,同奔梦想著新篇。</p> <p class="ql-block">广西纪游</p><p class="ql-block">四湖两江游</p><p class="ql-block">学友金秋聚桂林,双娇日月喜蹬临。</p><p class="ql-block">游轮直降漓江水,景秀峰峥湖水平。 </p><p class="ql-block"> 灵 渠 游</p><p class="ql-block">仙源古道畅清流,美女琴声荡彩舟。</p><p class="ql-block">万世灵渠联楚越,长江古运达幽州。</p><p class="ql-block"> 兴 安 游</p><p class="ql-block">桂树花香滿城楼,灵渠破陡入南流。</p><p class="ql-block">秦皇四杰开疆域,一统中华定九州。</p> <p class="ql-block">北京多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学兄伉俪游京晋,陪游圆明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京晋纪游</p><p class="ql-block">京晋疑似游江南</p><p class="ql-block">绿树葱茏天湛蓝</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神工匠</p><p class="ql-block">平遥票号甲晋商</p><p class="ql-block">大院千间迷歧路</p><p class="ql-block">圆明断石愤国殤</p><p class="ql-block">最喜能遂平生愿</p><p class="ql-block">长安戏院听皮黄</p><p class="ql-block"> 于辛丑仲夏</p> <p class="ql-block">长沙聚会更多。</p> <p class="ql-block">长沙聚会</p><p class="ql-block">华工五载乐融融,谈笑风生书院中。</p><p class="ql-block">步履蹒跚倚爱晚,深秋聚首橘洲红。</p> <p class="ql-block">相约广州中山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2020年金秋十月,慰问战胜新冠疫情的武汉同学,相聚于母校。</p> <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丹桂飘香,樱开二度。缅怀先辈治校治学业绩,探寻科教救国的历史。学友叹曰:</p><p class="ql-block">星沙江城一色,</p><p class="ql-block">友情爱情齐飞。</p><p class="ql-block">找寻先生足迹,</p><p class="ql-block">共赏樱桂芳菲。</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华工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系六三级的广东校友在湖南株洲租下百亩荒山,弃工务农,花甲创业,引种油橄榄。十年树木,如今已满目葱茏,开始挂果。山庄更成了学友们聚会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校友们在橄榄园操办了一次书画联谊盛会,长沙酒鬼酒公司闻讯赞助美酒一箱。十九位同窗来自四面八方,更有校友自美国、新西兰远道赴会。诸位挥毫泼墨,吟诗作对,把酒言欢,兴致勃勃。大家带来各地特产,自家秘制美食,园中摘菜,塘里捞鱼,挖芋剥栗,操刀下厨。精神焕发,不亦乐乎!不知年过七旬,忘却老之将至矣!</p><p class="ql-block">真是:</p><p class="ql-block">金秋盛会渌水滨,</p><p class="ql-block">品酒吟诗绘丹青。</p><p class="ql-block">踏遍千山人未老,</p><p class="ql-block">橄榄园里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向母校华中科技大学赠送油橄榄树苗。</p> <p class="ql-block">向毛主席故乡韶山赠送油橄榄树苗。</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一个非常团结的集体,十分珍惜学友情谊。得益于几位热心能干的同学充当核心纽带,我们班是心最齐,联系最紧密的集体。有的同学多年失去联系,就利用传统的书信走访,或现代的网络交通,千方百计也要找到他(她)重归温暖的集体;有的同学见面较少,就组团前往探望。</p><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 游郴州 </p><p class="ql-block">同窗幸会情意绵,东江水碧枇杷甜。</p><p class="ql-block">怡神分明在仙境,万华岩里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非常遗憾的是我们64位同学已有13位逝世。同学们都尽可能给予临终关怀或协助家属料理后事。受全班同学委托,冬日去某市看望一位病重失忆的同学,她可能认不出是谁,但目光依然清澈,紧紧握手不放,一个多小时没有松开,依依不舍告别,不料8天后就走了……不胜唏嘘!</p> <p class="ql-block">回顾六十年的历程,我们没有干上“两弹一星”,但在冶金电力石化机械轻工电子军工大学中专<span style="font-size: 18px;">等</span>各行各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出了应有贡献。有的学以致用,硕果累累,被大家称为华工楷模,同学榜样。我们没出一个高官巨富,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绝没有一个贪官污吏,没有一个违法乱纪犯罪之人!</p><p class="ql-block">我班一个同学毕业后参军到东北,与徐才厚一个连队,以后又共事多年。徐步步高升飞黄腾达,而我班同学一直在部队和地方的技术岗位上默默无闻干好本职工作。我们曾将两人揶揄比较。谁知徐东窗事发病死囹圄之时,我班同学正和夫人在美国旅游探亲。儿子女儿毕业于北大清华,女儿到普林斯顿斯坦福读研读博,M IT(麻省理工)任教。真是不胜感慨:</p><p class="ql-block">昔日是王侯,今为阶下囚。</p><p class="ql-block">普通老百姓,出国去旅游。</p><p class="ql-block">儿女皆出息,心身更自由。</p><p class="ql-block">谁是成功者?笑到了最后!</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游山玩水,足跡遍布五大洲;养花种草,家家如同小花园。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七律 题广州同学家居花台</p><p class="ql-block"> 一一家中鲜花盛开,乃兴旺之象也!兼送养花学友</p><p class="ql-block"> 羊城不愧是花城, 方寸凉台满眼春。</p><p class="ql-block"> 四时可赏美花草,八节犹看长春藤。</p><p class="ql-block"> 红花怒放家和美,绿植长青人年丰。</p><p class="ql-block"> 可叹吾家欠品位,只种辣椒佐餐羹。</p> <p class="ql-block">多次回母校,看到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两翼,七十年代末才完工的主楼已显破旧,校领导们仍在此办公。但是森林里建设了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光谷在这里诞生,喻家山的山洞里还在默默进行“引力波”的试验研究,国家建设需要什么,这里都能找到各类理工文经学院。在知识分子还不吃香的年代,这里引进了许多人才。森林里毛泽东塑像依然屹立,“学在华工”的优良学风依然传承。这里没有走出过国家领导巨富老板,但培养了一大批干实业干实事的各类专业人才。华中大始终以服务国家为己任,聚力内涵发展,不断追求卓越。不愧是新中国985、211大学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我们6347、6348班不到学校70万毕业生之万一。如果说华中大是奔腾的长江,我们就像一瓢饮;如果说华中大是浩瀚的森林,我们只是两棵树。普普通通的班级,普普通通的学生,学校是否以我们为荣不知道,但我们一直以华中科技大学为傲!“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已融入到每个学子的血液中,落实到了行动上。无论何时,我们都保持着华中大人踏实勤奋,拼搏争先的传统,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庆七十年之际,祝学校不断超越,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修改于2023年8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