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诗组)

小菜鸟

<p class="ql-block">摄影:小菜鸟</p><p class="ql-block">诗歌:小菜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量的考古发现,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合浦城郊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古墓群,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来五千多件具有历史价值的陶器,金银饰品,特别是古希腊的彩壶,被证实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件,除了美日各一件,合浦就有一件。合浦盛产珍珠,“珠还合浦”出自合浦。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珠还合浦,</span>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p> <p class="ql-block">丝绸&nbsp;</p><p class="ql-block">末辨丝麻已识真,何劳举扇障黄尘。 </p><p class="ql-block">珠联万乘皆精妙,粉黛千宫不愧人。 </p><p class="ql-block">汗漫比声谁可拟,衣裳到老独犹新。 </p><p class="ql-block">我今谙晓非针线,兼爱皇皇及物亲。&nbsp;</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丝麻, 意思为丝与麻。出处:《左传·成公九年》:“《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何劳,意思指言何须烦劳,用不着。出处:清·李渔《奈何天·闹封》:“收拾残经别法王,袈裟脱去换霓裳。初来不为求超脱,临去何劳忏罪殃。”承受烦劳。黄尘,黄色的尘土。《后汉书·马融传》:“风行云转,匈礚隐訇,黄尘勃滃,闇若雾昏。” 珠联,珍珠联串在一起。中唐·路应”水激千雷发,珠联万贯垂。“万乘,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新华字典释义: ①指一万辆兵车。 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粉黛[fěn dài],(名)①妇女用于化妆的白粉和青黑色颜料:不施~。②借指妇女:六宫~无颜色。出处:《韩非子·显学》:“故善 毛嬙 、 西施 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不愧,当之无愧;当得起。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汗漫[hàn màn],广大,漫无边际。出处:《淮南子·俶真训》:“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 谙晓,意思是熟悉通晓的意思。出处:《陈书·宗元饶传》:“ 元饶 性公平,善持法,谙晓故事,明练治体。” 皇皇,形容堂皇,盛大。出处:《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及物,意思是和物,恩及万物。出处:宋代 陈普《久旱得雨》端居廓庙同此身,及人及物唯推已。</p><p class="ql-block">-----规则-----</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末辨丝麻已识真,何劳举扇障黄尘。</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珠联万乘皆精妙,粉黛千宫不愧人。</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汗漫比声谁可拟,衣裳到老独犹新。</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我今谙晓非针线,兼爱皇皇及物亲。</p><p class="ql-block">【译文】 还来不及开始辨认是丝还是麻时,一眼就看出是真丝的,已经没有必要做很多细节去研究,多此一举。丝绸上,点缀千千万万的珍珠,联串在一起,精致巧妙,无数年轻貌美的宫女,爱不释手。如果论名气,真的没有谁能比,做成衣裳就算穿到旧了,看上去依然像新的。我今天终于明白,其中的奥秘并不是针线的做工,无论对华丽堂皇外表,还是实实在在的物料都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距合浦县城东北约13千米的石湾镇有个大浪村,村里有个地方叫作古城头。正是这个古城头,经考古专家、学者数次考证,这是一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原始码头。</p><p class="ql-block">《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武帝派遣黄门使者从合浦和徐闻等港口出发,出使东南亚和南亚诸国,携带黄金和各种丝绸纺织品远航,汉朝外交使团的船队与沿途国家进行友好公平的贸易往来的情况,充分表明合浦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p><p class="ql-block">古代合浦港是一组港口的总称,包括今北海、铁山、沙田、大风江等天然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以合浦港为起点的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的海上交通及海外贸易大规模展开,合浦港成为南海丝路的商贸枢纽。</p><p class="ql-block">水路运输合浦港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主要靠河运,通过南流江溯北流江、浔江、漓江、灵渠、湘江而达长江水系。秦汉时期岭南河运主要的水路有两条:一条是西江水道,在番禺(广州)出口,可直达南海东部,但当番禺尚未具备深海远航的技术条件,沿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须经合浦等港;一条是南流江水道,在合浦出口,辐射范围包括北部湾沿岸、海南岛以西至越南广大水域。《汉书·地理志》把日南、徐闻、合浦列为航海始发港,其中仅合浦港拥有海运和河运条件,而徐闻、日南只能靠海运集散人员和物资,合浦港的运输优势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物产资源据《汉书》记载,从中国南海运往南亚、中亚各国的产品中,“杂缯”是其中一大类,《盐铁论》也曾提到运蜀郡的货物到南海交换珠玑、象、犀等珍品。合浦珍珠业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合浦珍珠又称“南珠”,以质地上乘而冠群珠之首,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说,中国历代都把合浦珍珠当作向朝廷进贡的稀世珍宝。东汉永建年间(126—132年),合浦太守孟尝大驰珠禁,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开发。当时合浦不但是珍珠的重要产地,而且是珍珠的集散地。汉代合浦珍珠已作为重要出口商品享誉国内外。此外,合浦沿海出产的鱼、盐和陶瓷制品等,西江流域及云、贵、川、湘等丰富的土特产品,均通过合浦港运至南海各国,进行以货易货的贸易活动。</p><p class="ql-block">政治经济中心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合浦郡,郡治设于合浦县。合浦成为郡县治所,除了因为是物产富庶之区,还与其北部湾港口中枢位置、南流江出海口的地位有关。</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出兵岭南,开发岭南,促使合浦港迅速崛起并成为该地区行政、经济以至军事中心;不同职业、文化层次的群体聚居合浦,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大融合,推动了合浦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p><p class="ql-block">合浦文化古迹和典故众多,其中汉代文化遗迹有合浦汉墓群、草鞋村汉窑遗址和大浪古城头遗址等,有“合浦珠还”的成语典故。此外,合浦还散布着众多各朝各代的文化古迹,如大士阁、文昌塔、海角亭、东坡亭等。</p><p class="ql-block">这些文化遗迹是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地下的汉墓从大量的出土文物来看,合浦县城周围68平方千米范围内,地下留存汉墓近万座,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汉墓群,近半个世纪来挖掘清理600多座,出土文物包括金、铜、陶、漆、玉、琉璃、玛瑙、琥珀、水晶等逾万件,既有中国文物,也有许多舶来品,证明合浦港在西汉已达相当规模。1996年,合浦县汉墓群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藏出土、传世文物达5200件(套),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77件,三级文物289件,展品中有一件东汉的铜提梁壶,内盛液体至今仍保存完好。大量舶来品和琉璃制品印证了《汉书·地理志》“赍黄金杂缯而往”“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的记载,充分彰显了合浦在西汉后期至东汉时期的高度繁荣。</p><p class="ql-block">汉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延展。三国两晋时期,合浦、徐闻海道已能到达罗马。至隋唐,合浦港仍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所有的进出口货物均需经过广州市舶司进行抽检,对广西的海路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合浦、钦州依仗着自然和地理上的优势,仍然是中国海上重要的对外交通港口。</p><p class="ql-block">宋代,广西大部分进出口货物依然要通过广州市舶司。邕州、钦州至安南(今越南)道路畅通之后,钦州与廉州(今合浦)同为通往安南的重要海道。</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以廉州、钦州为出海口的海上对外交流仍在进行,但往来主要对象是安南。廉州府成为北部湾沿海布防的重要军事基地。明代洪武年间,倭寇入侵,为保护海上运输,朝廷在合浦乾体港驻扎水师;清康熙年间,在合浦设置海军基地——乾体军港。</p><p class="ql-block">随着明代中期合浦港的衰落及沿海各港口淤塞等原因,中心港的位置逐渐移至冠头岭一带(即今北海港),与越南等国贸易往来联系也逐渐南移。清乾隆年间,北海市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清光绪二年(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港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合浦港曾经辉煌的对外贸易史由北海港续写。</p><p class="ql-block">合浦汉墓出土的波斯陶壶, 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波斯陶壶,也是东汉时 期唯一的波斯陶壶、合浦汉墓出土的玻璃杯、合浦汉墓出土的汉代海蓝宝石,2014年国内考古中首次发现。海蓝宝石大多产自西亚海底,在西方使用较早。这串项链是当时一位徐闻县令珍藏的佩饰品。</p><p class="ql-block">作者在游览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时,对古人留下的经典文物赞叹不已,其中的一些物品时隔千年,至今依然盛行,为万民所爱。丝织品就算其中的一种。丝绸的特点(科普):</p><p class="ql-block">1、舒适感。</p><p class="ql-block">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因此,当我们的娇嫩肌肤与滑爽细腻的丝绸邂逅时,它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安全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p><p class="ql-block">2、吸湿性、放湿性好。</p><p class="ql-block">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因,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引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夏季,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床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p><p class="ql-block">3、保暖性。</p><p class="ql-block">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p><p class="ql-block">4、抗紫外线。</p><p class="ql-block">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p><p class="ql-block">5、吸音、吸尘、耐热性。</p><p class="ql-block">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p><p class="ql-block">首联“末辨丝麻已识真,何劳举扇障黄尘。”这两句反映作者对丝绸的喜爱和认识已到了一定的程度,丝织品的好处不胜枚举,是肯定的,没必要“举扇障黄尘”去考究,多此一举。这一句源自典故“障尘扇”《汉语大词典》:庾公尘</p><p class="ql-block">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庾公权重,足倾王公 。庾 在 石头,王 在 冶城 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 尘污人。’”元规 ,庾亮 字。王导 恶 亮 权势逼人,故发此语。后以“庾公尘”喻权贵的气焰。借此来提醒人们不管做什么研究,都应该放下架子,实实在在地去做学问。</p><p class="ql-block">颔联“珠联万乘皆精妙,粉黛千宫不愧人。”正面抒怀。进一步对丝绸精妙工艺的赞美和肯定。“珠联万乘”想起诗句“香风间旋众彩随,联联珍珠贯长丝。”诗句出处:《霓裳羽衣歌》;是唐朝诗人鲍溶的作品。优雅而又灵动,无疑是无数年轻貌美的宫女,爱不释手的饰物。作者思路开阔,用词、用典精准,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颈联“汗漫比声谁可拟,衣裳到老独犹新。”一想起精美的丝织品,作者的兴致难以平静,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继续赞美。如果要比名气大小,谁都无法比拟,就算穿旧了的衣裳,也能素雅如新。</p><p class="ql-block">尾联“我今谙晓非针线,兼爱皇皇及物亲。”是说作者终于明白,丝绸之所以为众人所爱,并不是针线的做工好,而是无论对富丽堂皇的外表,还是实实在在的物料,都是情有独钟的爱。</p> <p class="ql-block">丝路&nbsp;</p><p class="ql-block">苍苍丝路觅通商,荡荡楼船渡浩洋。&nbsp;</p><p class="ql-block">亲泪莫言相惜别,征途从此倍思乡。&nbsp;</p><p class="ql-block">随流漂泊何须问,共济艰危岂可忘。&nbsp;</p><p class="ql-block">若并双珠无欠缺,谁还背井渺茫茫。&nbsp;</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苍苍, 茫无边际。《淮南子·俶真训》:“浑浑苍苍,纯朴未散。” 五代 齐己 《送人润州寻兄弟》诗:“閒游登 北固 ,东望海苍苍。”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荡荡, 浩大貌;空旷貌。出处:《韩诗外传》卷二:“盪盪乎其义不可失也,磏乎其廉而不劌也。” 楼船, 中国古代战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浩洋,泛指广大无际。汉严遵《道德指归论·道生》:“浩洋无穷,不可论谕;潢然大同,无终无始。”亲泪,泛指思念亲人。莫言,没有说话。惜别, 指离人情感,多用于表达家人、亲朋好友、战友、同学等有感情者的双方在分别时难舍的心情。征途, 远行的途程。出处: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谷水》:“缘生从戍行旅,征途讯访,既非旧土,故无所究。” 随流,随着江水流到之处。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尸入江中,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漂泊,因职业或工作不稳定而四处奔走。出处: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我今漂泊等鸿鴈,江南江北无常栖。” 艰危,指艰难危急。出处:三国·魏·曹丕《寡妇赋》:“惟生民兮艰危,於孤寡兮常悲。” 双珠,比喻以风姿或才华见称的兄弟二人。金 雷渊《刘御史云卿挽词》诗之一:“传家赖有双珠在,不尔如何慰士林。”背井,这背井原来也是离乡的意思。出处:《汉宫秋》中写道“背井离乡,卧雪眠霜”。美满,意思是美好圆满、称心满意等意思。茫茫,无边无际。</p><p class="ql-block">-----规则-----</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苍苍丝路觅通商,荡荡楼船渡浩洋。</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亲泪莫言相惜别,征途从此倍思乡。</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随流漂泊何须问,共济艰危岂可忘。</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若并双珠无欠缺,谁还背井渺茫茫。</p><p class="ql-block">【译文】 为寻找通商,开辟遥远的海上丝绸之路,浩浩荡荡的商船远渡浩大的海洋。离别时,亲情的泪水难以言喻,依依惜别,远征的路途上从此思亲、思乡不断。随流漂泊之事不须问,最难忘的事莫过于共同挽救艰难的时局。如果才华,什么都无欠缺,有谁还离乡背井,去到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p><p class="ql-block">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离乡背井,历尽艰辛,作者用真挚的感情和精妙的词语一一刻画出来。首句的“苍苍”与末句的“茫茫”遥相呼应,苍苍写的是“丝绸之路”,“茫茫”写的是内心世界,但两者却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整首诗感情变化,抑扬顿挫包含其中。</p><p class="ql-block">首联“苍苍丝路觅通商,荡荡楼船渡浩洋。”描写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以及派出声势浩大船队的实际行动。我们的祖先并非惟擅农耕、拙于工商。中华民族不仅创造过人类历史上辉煌的农业文明,而且创造过发达的工商业文明,进行过繁荣的国际贸易,其代表就是从中国出发、连接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工商业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自成一脉的商业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特质,塑造着商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事业追求、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得失标准。商业文化以工商业者为传承主体,以行规业俗为载体,以金谷细务为对象,以国计民生为旨归,特别强调足履实地,格外注重行动实效,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舞台、经世致用之笃行原野。&nbsp;</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这些打着深深民族烙印的理念和原则,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对商人职业和商业特点的深刻理解和思辨高度,既随着世事变迁与时俱进,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迄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颔联“亲泪莫言相惜别,征途从此倍思乡。”描写船队出发前与亲人告别感人的场面,亲人依依惜别。“莫言”隐藏着一种内能,一种,一种志气,也包含着一种无奈。同时也看到执行的是任务,也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明天,虽然从今天起要饱受离别的痛苦,但衡量利弊得失后,做出无悔的选择。</p><p class="ql-block">颈联“随流漂泊何须问,共济艰危岂可忘。”描写海上丝绸之路的艰苦历程。关键词是“共济”才能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宋书·沈攸之传》:“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团结心志与力量,共同达成目标。</p><p class="ql-block">尾联“若并双珠无欠缺,谁还背井渺茫茫。”作者引用典故“双珠”作比喻,一语双关。描写的是漂洋过海的商人的内心独白。世事没有完美,如果有的话,又何苦离乡背井,忍受无限的寂寞。“双珠”一对珍珠。比喻以风姿或才华见称的兄弟二人。 汉 孔融 《与韦休甫书》之二:“前日 元将 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 仲将 又来,懿性真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清王晫 《今世说·赏誉》“吴门之有永叔 兄弟,犹 建安 之有二 丁 , 平原 之有二 陆 ,时人号称双珠。”</p> <p class="ql-block">久别重逢</p><p class="ql-block">始端丝路越州乡,羁旅淹留万国商。&nbsp;</p><p class="ql-block">此去关河无驿使,向来踪迹绝南洋。&nbsp;</p><p class="ql-block">西江渡口照霞影,北浦城头濯锦香。&nbsp;</p><p class="ql-block">归客放怀钟契爱,双双相对泪千行。&nbsp;</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始端,最接近于源头或起始点的部分。丝路,丝绸之路。指古代由 中国 通向 欧洲 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 汉 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越州,①南朝宋泰始七年 (471) 置,治所在临漳郡 (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东)。南齐辖境相当今广东茂名、电白以西,广西容县、灵山以南,合浦以东地区及海南省。南朝梁移治合浦县 (今浦北县南旧州村)。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淹留,(动)长期逗留;羁留,逗留;出处:《楚辞·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万国,释义为万邦;天下;各国。出处:《易传·乾·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关河,关塞;关防。出处:《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驿使,意思是传递公文、书信的人。出处: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主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北浦,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出处:《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濯锦,成都 一带所产的织锦,以华美著称。亦指漂洗这种织锦。出处:唐 元稹 《感石榴二十韵》“暗虹走缴绕,濯锦莫周遮。”契爱,友好;亲爱。苏轼《答曾子宣书》之二:“有识日望诏还,岂独契爱之末!”</p><p class="ql-block">-----规则-----</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始端丝路越州乡,羁旅淹留万国商。</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此去关河无驿使,向来踪迹绝南洋。</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西江渡口照霞影,北浦城头濯锦香。</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归客放怀钟契爱,双双相对泪千行。</p><p class="ql-block">【译文】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越州乡,长期逗留旅居异乡的人,成为各国的商人。这次的路上,一去渺无音讯,通常都会在南洋销声匿迹。西江渡口吉祥的彩霞照映,送别之地的城楼上锦带飘香。归来的人,与挚爱纵情放怀相欢,双双相对,热泪满面。</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前四句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履历;后四句写久别重逢的情景。这首诗写得非常抒情、朴素。</p><p class="ql-block">首联“始端丝路越州乡,羁旅淹留万国商。”第一句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就在“越州”,就是今天的浦北县南旧州村。然后开始描述海上丝绸之路商人,长期逗留,旅居异乡的生活细节。“万国商”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了许多国家,与许多国家有贸易往来。</p><p class="ql-block">颈联“此去关河无驿使,向来踪迹绝南洋。”描写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关河无驿使”意味着所到的国家没有可能与家乡的亲人取得联系,几乎在南洋中销声匿迹。可见身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思念是多么迫切。作者感情真切的描写,使读者也感受到如同同行。</p><p class="ql-block">颈联“西江渡口照霞影,北浦城头濯锦香。”作者笔锋一转,犹如豁然开朗,家乡的西江渡口祥云缭绕,送别之地的城楼上锦带飘香,将迎接远航归来的亲人。</p><p class="ql-block">尾联“归客放怀钟契爱,双双相对泪千行。”是全诗的重点。经过漫长的异乡异土生活,禁锢已久的情感,一下子就爆发出来,纵情与挚爱的亲人欢聚,甚至双双相对,而说不出话语,只有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后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彩。</p> <p class="ql-block">织丝女</p><p class="ql-block">丝织平铺月杼人,轻梭来去逐飙轮。</p><p class="ql-block">金刀忽割图龙虎,玉腕斜封画锦鳞。</p><p class="ql-block">光转纤纤萦远岫,片随缕缕拂香尘。</p><p class="ql-block">何来人世亲真迹,疑似天孙下紫宸。</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丝织,以蚕丝或化学纤维长丝作经、纬,织制成丝织物的工艺过程。中国丝织工艺以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著称于世。中国古代丝织品种主要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丝织物也称“丝绸”、“绸缎”,传统上指蚕丝织物。近代丝织物所用原料种类很多,除蚕丝和化学纤维外,还有棉纱和金银线。月杼,古代指梭。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后汉书·列女传》飙轮,是指御风而行的神车;飞驰的舟车。出处:明·汤式《一枝花·送车文卿归隐》套曲:“比鹤上人不驭飙轮,比山中相不登仕版,比壶内翁不炼金丹。</p><p class="ql-block">龙虎,1.形容皇帝的气派。2. 比喻英雄豪杰。3.道教语,指水火。4.堪舆家语。指墓左右两边的土堆。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引晋 王嘉 《拾遗记·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尅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 玉腕,洁白温润的手腕。亦借指手。出处:唐 王勃 《采莲曲》:“桂棹兰橈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櫓。”锦鳞,解释为鱼的美称、指传说中的鲤鱼或借指因指远方之书信。远岫,远处的峰峦。出处:南朝 齐 谢朓 《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香尘,释义是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出处:唐 沈佺期《洛阳道》诗:“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天孙,即织女星。 指传说中巧于织造的仙女。紫宸,1.宫殿名,天子所居。2.泛指宫廷。3.借指帝王、帝位。</p><p class="ql-block">-----规则-----</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丝织平铺月杼人,轻梭来去逐飙轮。</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金刀忽割图龙虎,玉腕斜封画锦鳞。</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光转纤纤萦远岫,片随缕缕拂香尘。</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何来人世亲真迹,疑似天孙下紫宸。</p><p class="ql-block">【译文】 织丝人把丝织平铺月织梳机上,开始织丝布,轻梭来去飞快,像御风而行的神车。金刀忽然就切割出龙虎的图案,洁白温润的手,倾斜挡住就画出传说中的鲤鱼。丝织品上映照的流光转动,远处山峦祥云萦绕,清晰可见,裙边丝丝缕缕,女子之步履拂起芳香的尘埃。人世间哪里来如此纯正的真品,疑似天上巧于织造的仙女下凡。</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的是织丝女织布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的“平铺”到“轻梭来去”,之作各种各样的图案,到“缕缕拂香尘”细节深入浅出,面面俱到,用词巧妙、清丽,意境深长,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首联“丝织平铺月杼人,轻梭来去逐飙轮。”写织丝人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和织丝人娴熟利索的操作技巧。“丝织平铺”是一种技术。一种丝织品用烘干铺平机构,包括箱体和双开门,第一传导机构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传导机构,箱体的内顶壁固定安装有辅热机构,箱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热层。通过第一传导机构和第二传导机构对丝织品进行多重缠绕引导,能够对丝织品进行平稳引导,使丝布时刻处于紧绷平铺状态,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丝织品在烘干结束后出现褶皱的状况。通过辅热机构的不仅有效地加快了热量的扩散速度,还使得加热更加均匀,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烘干效率和丝织品的品质。第二句直白平述,通俗易懂。</p><p class="ql-block">颔联“金刀忽割图龙虎,玉腕斜封画锦鳞。”描写丝织品的图案设计。诗歌中所提到的“龙虎”“锦鳞”都是传统的吉祥图案,家喻户晓。“金刀忽割”“玉腕斜封”说的是技巧,动作利索,优雅,娴熟。</p><p class="ql-block">颈联“光转纤纤萦远岫,片随缕缕拂香尘。”描写的是有山峦祥云萦绕,清晰可见的成衣,穿在女子身上,衣服的锁边“片随缕缕”,步履拂起芳香的尘埃。</p><p class="ql-block">尾联“何来人世亲真迹,疑似天孙下紫宸。”抒怀。惊叹织女织出来的布料是绝世珍品。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除非是天上巧于织造的仙女下凡。</p> <p class="ql-block">五廉之一古井廉泉&nbsp;</p><p class="ql-block">一掬甘泉万丈思,千秋明镜竖丰碑。</p><p class="ql-block">田家合浦司农识,海宇还珠太守持。</p><p class="ql-block">洗耳不妨灵钥渡,濯缨何必礼仪施。&nbsp;</p><p class="ql-block">涓涓出井扶廉洁,好作汤池浴凤儿。</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一掬[ yī jū ],两手所捧(的东西)。表示少而不定的数量。《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緑,不盈一匊。” 明镜,1.明亮的镜子。2. 用以称颂官吏判案公正,没有冤屈。3. 喻月亮。出处:《淮南子·俶真训》:“莫窥形於生铁而窥於明镜者,以覩其易也。”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出处:《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司农,意思是上古时代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出处:《吕氏春秋·季冬》:“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海宇,释义是犹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近海之地。出处:《梁书·武帝纪上》:“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 还珠,形容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出处:《魏书·良吏传序》:“其於移风革俗之美,浮虎还珠之政,九州百郡,无所闻焉。” 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洗耳,表示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物外。出处: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之二“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灵钥,比喻探求玄理的有效手段或方法。出处:宋 苏轼 《和陶杂诗》之八:“《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濯缨[zhuó yīng],意思是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出处:《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汤池,喻防守坚固,出自《汉书》卷四十五。凤儿,比喻才情气质不凡的人,其后代也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规则-----</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一掬甘泉万丈思,千秋明镜竖丰碑。</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田家合浦司农识,海宇还珠太守持。</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洗耳不妨灵钥渡,濯缨何必礼仪施。</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nbsp;</p><p class="ql-block">涓涓出井扶廉洁,好作汤池浴凤儿。</p><p class="ql-block">【译文】 两手所捧起甘甜的泉水,引起无限的遐思,千百年来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廉洁奉公,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合浦官员组织农家学习耕作知识,让海边恢复珍珠养殖。</p><p class="ql-block">不妨恭敬聆听,寻找探求玄理的有效手段或方法,操守高洁没有必要讲究很多条条框框。泉水涓涓出井滋润清廉洁白,让坚固的城池孕育出优秀人才。&nbsp;</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歌充满正能量,讲述一个古井的完美故事,借景抒怀,引经据典,内容充实。全诗结构独特,前后遥相呼应,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相传,廉泉古井原名甘泉井,是汉代合浦太守费贻在任期间带领民众所挖。清代乾隆年间,廉州知府陈淮为纪念费贻、孟尝施政廉明,将“甘泉井”改名为“廉泉”并题词。为效仿贤臣,陈淮常常带领官员饮用此井水聊表以史为鉴,清正廉明之心。</p><p class="ql-block">巍巍廉山,碧碧廉垌,浩浩廉江,澈澈廉泉,千古廉州,合浦“五廉”,美名远扬,廉泉古井便是合浦“五廉”之一。说起“五廉”,不得不提起东汉初合浦太守费贻。东汉时,合浦百姓不事农桑不产谷实,主要以捕捞珍珠为业,用珍珠与外地商人换取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奸诈的商人仅用升酒斗粟就骗取了珠民冒着生命危险采捕的数两珍珠。针对这种状况,费贻上任后大力发展种植业,着力解决珠民缺乏粮食的根本性问题。他亲自教授百姓耕田种地、修渠筑坝、引水灌溉,采取多种措施奖励开荒种植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并减免赋税徭役等,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事情,得到了珠乡百姓的由衷爱戴。后来,费贻被调到其他地方任职,离开当天,满城百姓扶辕相送,直到百里外县界处的一座大山下,才洒泪而别,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将洒泪惜别之处的大山(今合浦公馆六湖至南山一带)的大山称为“廉山”,山下的田垌称为“大廉垌”,后世又将穿越合浦而过的南流江称为“廉江”,到了唐代,合浦又因廉山吏风之德,而名“廉州”。“民怀其德,或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费贻故也。”人们以此寄托对费贻的思念,赞美费贻勤廉恤民的德政与山河同在,永远留传在世世代代的珠乡百姓心间。</p><p class="ql-block">时代的巨轮已向前扬帆远航,“廉泉”见证了朝代更迭,见证了合浦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斯人已去,但是他们留下的清廉之风依旧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传承着。</p><p class="ql-block">首联“一掬甘泉万丈思,千秋明镜竖丰碑。”作为廉洁奉公的象征,“一掬甘泉”千百年来成为传颂的佳话,为正直不阿的廉政竖立丰碑。“明镜”一语双关,泉水明如镜;用以称颂官吏判案公正,没有冤屈。 唐 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p><p class="ql-block">颔联“田家合浦司农识,海宇还珠太守持。”写太守亲自教授百姓耕田种地,让当地农民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的事迹。这一联作者引用典故“合浦还珠”恰到好处,看得出作者对典故运用的熟练自如东汉时,合浦郡(今广东新兴、开平西南,广西容、横两县南)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大又圆,色气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p><p class="ql-block">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境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主,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p><p class="ql-block">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珍珠产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老百姓采珠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些转行了的也都恢复本行,市场活跃起来,百姓的生活也由此安定下来。他们欢天喜地,把太守奉为神明,纷纷到太守衙门前磕头拜谢,认为是他感动了上天,用神力找回了合浦珠。合浦太守孟尝在两千年前就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改善珠贝的生存环境,实现了“合浦还珠”。过去,人们常常为了获取可观的眼前利益,而违反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做出“杀鸡取卵”的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界的动植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并且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颈联“洗耳不妨灵钥渡,濯缨何必礼仪施。”这一联传达了一个学习的态度。很客气的口吻:要探求玄理的有效手段或方法,不妨恭敬聆听,操守高洁没有必要讲究很多条条框框。“灵钥”宋 苏轼 《和陶杂诗》之八:“《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而 “濯缨”出自:《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作者思想开放,不拘一格。</p><p class="ql-block">尾联“涓涓出井扶廉洁,好作汤池浴凤儿。”这首诗打破常规律诗的转合格式,独树一格,让清廉的古井的象征更加突出。尾联的“涓涓出井”与首联的“涓涓出井”</p><p class="ql-block">遥相呼应,全诗浑然一体。有“廉泉”滋润,才能源源不断沐浴出“凤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