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乡村“乡饮宾”制度的解读

欧阳

<h3>       旧社会在农村高门大户人家,有乡饮宾的牌匾,有的家谱中有乡饮宾的话语,在坟茔的墓碑上也出现过乡饮宾的碑文。这些乡饮宾是何意?有的人认为是官衔,有的人认为是奖状。乡饮宾到底何意?   </h3></br><h3> <h3>     “乡饮宾”制度是旧社会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德高望重的回乡致仕(退休)的官员充当,由皇帝钦命授予。</h3></br><h3>    乡饮宾,即乡饮酒礼之宾介。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爱老的思想,使人们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道光二十三年,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前后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h3></br><h3> <h3>       清代乡饮酒礼沿明朝旧制。民众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乡饮宾",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十两官银用于举办"乡饮宾"活动,以弘扬其风节,彰显社会和谐温惠,其声势犹如清代康乾盛世在皇宫举办千叟宴一般隆重。 </h3></br><h3>       按明清制度,乡饮礼仪,以府、州、县长官必须亲到为“主”,学官为“司正”(主持人):“宾”分三种:选有德行的退休回籍官员一人为“大宾”,本籍年高德绍的长者一人为“僎宾”,本籍年较高有德行的数人为“介宾”;再其次多人为“众宾”。“大宾”最尊简称“宾”,“僎”、“介”次之,统称“耆宾”( 按《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耆宾”为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br></br></h3></br><h3> <h3>     “宾”的产生有严格的程序,每年由府、州、县儒学署负责了解考察,遴选后经县、州、省府三级举荐,并将其姓氏、籍贯、事迹上报,由巡抚、总督批准,报送礼部备案。“大宾”须上报朝廷,皇帝批准后由朝廷发给顶戴、官服,核准乘坐轿子的品级。<br></br></h3></br><h3>       乡饮宾分为乡饮大宾、乡饮僎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诸宾皆本籍致仕(即退休)官员或年高德劭、望重乡里者充之,乡饮宾之人选由当地学官考察,并出具“宾约”,报知县(或知州、知府)复核。复核通过后还要逐级上报,由藩台转呈巡抚,由抚院咨送吏部,由吏部呈皇帝批准。</h3></br><h3>        乡饮大宾、乡饮僎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皆有名额限制,以乡饮大宾为尊,名额一人;乡饮僎宾次之,名额一人;乡饮介宾又次之,名额数人;乡饮众宾更次之,名额多人。乡饮酒礼于每年正月十五与十月初一各举行一次,由各府、州、县正官主持,在儒学明伦堂举行。参加乡饮酒礼的嘉宾统称乡饮宾。举行乡饮酒礼时,乡饮大宾按文牒要求的时辰赴会,县令率僚属人员提前到明礼堂门外相迎,对前来的大宾们行三揖三让礼,在明礼堂内升堂后再行拜礼后方入座。大宾坐西北席,僎宾坐东北席,介宾坐西南席,主人为东南席。三宾各就位之后,宾主相揖,执事授觯于司仪,司仪举酒致辞:"……举行乡钦,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司仪首饮后,执事者把酒杯一一揖送宾主,执事者在中堂设律令案,宾主面北拱读律令。然后,由县令等向被邀请来的宾客们轮番敬酒……直至酒足饭饱方散席。 </h3></br><h3> <h3>      乡饮酒礼的习俗,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作用,人们都把能选上乡饮宾作为一种巨大荣耀。清道光二十三年,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下令废止官方的乡饮宾礼仪,听由民间集资举办。</h3></br><h3>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两次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h3></br><h3>     现在农村急需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乡贤文化引领。</h3></br><h3>     现代“乡贤”必须是从本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做官、或求学、或经商办厂取得成功后,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本乡村的新农村建没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以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对“乡贤”要给予较高荣誉,让人人争相效仿。</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dTDJbQOv0BGDjVnIDrG4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