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过门笺——妙手生辉

六斤多多

剪纸(莒县过门笺),山东省莒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r> 莒县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这种特殊的剪纸形状像缩小的门帘,是过年时用来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刻纸。春节粘过门笺是莒县流传已久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莒县过门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同时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等艺术特点,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制作工序</b> </div><div> 清代以前,莒县过门笺只剪出穗头和花样,制作相对比较简单。民国初年至,莒县过门笺多由民间艺人照模板刻制而成。后来,莒县过门笺制作以“借古开今”为原则,先按定好的尺寸设计出图案,而后以牛皮纸、纸板、厚纸或袋子皮刻成模板,再根据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做成一个蜡盘,按尺寸裁好彩纸,将模板放在彩纸上,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过门笺的加工可分单色、多色和套色几种工艺,其中套色法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置于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以实形填补虚形,谓之“换膛子”。背面则用纸片粘贴住,使色彩更加丰富有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传承价值 </b></div><b>历史文化价值:</b>莒县过门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各个时期的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浓缩了各个时期的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社会发展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参考价值。<br><b>美学价值:</b>莒县过门笺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和艺术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成就、艺术审美观和优秀的创作才能,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内容、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br><b>民俗学价值:</b>莒县过门笺产生的背景、题材和内容,都是当时淳朴浓厚的民风民俗的体现,是民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实物资料。 <b> 传承人——于红</b> <div>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莒县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于红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让这门以往只能在春节期间才能见到的古老艺术,拥有了新的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重新焕发了生机。<br> “过门笺的制作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四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过门笺长大,当时还觉得司空见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父亲经常教育我说,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贝,一定得把它传承下去。”于红回忆说。</div><div> 在于红的工作坊里,偌大的空间被她的剪纸作品布置成了一个“花花世界”,置身其中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过门笺,也可以看到带有时代特征的各种花样剪纸。此时的过门笺已经不单单是只有春节时才有的一件装饰品,已经演变成承载一方文化的艺术品。<br></div><div> 记者看到,于红的创作工具有很多,光刻刀就有二三十把。“过门笺都是套色剪纸,她先用凿子凿出大轮廓,然后再换刻刀切,画面中精细的部分,再用剪子细致地精剪。”说着,她便拿起一张彩纸为记者演示起来。只见她拿起一把小小的剪子,用剪尖在纸面上快速翻飞,两三分钟后,一幅精致的过门笺就完成了。</div><div>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莒县当地政府对该项目加强了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对套色、套印、套版等多种传统工艺的挖掘,先后制作出各种新的款式进行推广,并组织巧手老艺人带动亲戚、带动邻居、带动全村加大辐射面,促进工艺的快速改进。还通过举办艺术节、剪纸比赛、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评先树优,鼓励表扬“过门笺”制作艺人,把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不断发扬光大。</div><div><br></div> 制作人:孔文韬 王兴东 韩文秀 苏英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