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老家的“碾子门”

福全

<p class="ql-block">文/何义义 编辑/福全</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太阳透过摇曳晃动的树叶缝隙,斜刺刺的光线照射在村子西边灰白色的大碾盘上,碾盘下盖着一口枯井,一旁矗立着的也是灰白色的碾磙子,形似一对夫妻,安静地相互依偎了若干年。</p><p class="ql-block">没有文字记载,据何家山二队老人的口口相传,很久以前,全村每家每户的谷物朝朝代代都一直延续着在这儿碾磨,每逢过年过节也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碾子门”的名字由来没有具体的“门”而形成,就是因为有这两个物件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岁月里,“碾子门”一直伴随着村子里的祖祖辈辈,她虽没有巴黎凯旋门的名气,也没有北京天安门的豪华壮丽,但却在何家山二队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大Yue进时代,为了拓宽逼仄的路面以便人力架子车顺利通过,填埋了枯井,也就移走了碾盘和碾磙子这两个大物件。</p> <p class="ql-block">生产队的第一号人物——“队长”,可是掌握着全村人吃喝拉撒睡的有权力之人。他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威风一点,一件打满补丁的陈旧的外衣不是穿着而是披着,时不时地往上抖抖肩膀,以防披着的衣服滑落,故意走着外八字的王八步。</p><p class="ql-block">他脖子上挂着一个哨子(俗称响响儿),顺着“碾子门”第一户人家“嘘嘘嘘”地吹几下,然后脖子伸得老长,声嘶力竭地扯着嗓子,像个打鸣的公鸡一样,暴起的青筋好似脖子上爬着几条蜈蚣,吼叫几声——“下地干活的赶快走啦!还不出门的一旦让我盯住扣你的工分,让你们背诵语录,背不会不准回家吃饭睡觉,都听见了没有?”</p><p class="ql-block">然后,从“碾子门”顺着“门台子”来来回回喊叫,不见人出来,就开始歇斯底里地粗话骂爹骂娘,先人祖宗的骂。这粗言烂语一出口还真管用,人们陆陆续续地从自家院子出来围着“队长”参加点名报到,还有几个平时就不遵守他号令的男人女人(其实就是以“队长”为靠山和有一定关系的人)懒懒散散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队长”气不打一处来,指着骂道:“二娃子!你叫了半天不出门,你在日你先人啊?”二娃子说道:“我早上拉不出来屎,要蹲好长时间才能拉出来。”</p><p class="ql-block">“队长”骂道:“谁叫你谷面馍馍吃多了?大便秘结得不憋破你的屁眼门子才怪呢!”</p> <p class="ql-block">然后转身指着一个妇女骂道:“李转娃!你半天不出门嫁汉去了吗?”李转娃回敬道:“你怎么啥话都往外抖露?昨晚不是你翻墙头找我来的吗?”这下大家才知道“队长”和李转娃的那点风流韵事,不好明着说,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李转娃一句话呛得“队长”低垂着那颗形似驴脸的头颅,不说一句话,只是领着社员往地里面走去。</p><p class="ql-block">当改革春风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包产到户的浪潮也波及到何家山二队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集体大生产的景象也随之结束,生产队所有的财产都通过抓阄的形式分包到户。</p><p class="ql-block">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队长”这顶“官职”殊荣在村民的漠视之下,再也没有了昔日的无限风光。</p><p class="ql-block">看到村民们各家各户独自埋头苦干属于自己的几亩土地,晚上没有了开会和记工分这样人群聚集的场景了。他的落寞感油然产生,以前有的村民为了和“队长”搞好关系,就是自家炒一碗洋芋菜都要给他偷偷摸摸地端上一碗,给他先饱口福,现在没有了,从村里神坛跌落下来的他闭门不出,独自修复和舔舐着包产到户给他造成的创伤。</p><p class="ql-block">“碾子门”目睹着由原来大群的人到现在单个人每天来来回回经过,于是紧挨着“碾子门”的第一户人家主人,在原来的枯井那个位置栽了一棵柳树,排遣了由于碾盘和碾磙子移走而对“碾子门”造成的孤独。如今,斯人已逝,只有这棵柳树茁壮成长,成了人们纳凉的遮阳伞。</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前进,人口更新,逝者已走,新生代陆续长大,各自奔波于全国各地打拼。如今的“碾子门”,拓展得更宽的水泥路替代了原来的土路,成了全村的交通中心,小贩络绎不绝,小喇叭叫卖着凉皮、凉粉、油饼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尤其到了每年的中秋前夕,花牛苹果的采摘季节,“碾子门”俨然承担起了物流中心的功能,一车一车、一箱一箱都由“碾子门”输送到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碾子门”还是全村聚会唠嗑的集散地,风和日丽之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聚集到“碾子门”,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东道西,说着一切自己知道的东西,小到谁家的猫抓住了一只老鼠,大到国际间的政治风云。</p><p class="ql-block">“碾子门”啊!你就是每一代男女老少心目中0前面的那个1,没有你这个1,后面所有的0都变得毫无意义,只有这个1能让那些为了生活而奔波在各地的人忘记了疲倦,增加了对故乡的思念。你不仅承载着何家山二队人精神的延续和对一个小村庄深入到每个人骨子里的记忆,更是全村人的灵魂寄托。你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的地名,却是一个千古的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