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行走在九九八十一尖之上</b></div></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九岭尖穿越游记</h3> 九岭尖,位于武宁、靖安、修水三县交界处,属<b>九岭山脉</b>。九岭山脉与幕阜山脉隔修水相望,是修水和锦江上游的分水岭,也是修水干流和其支流潦水的分水岭,<b>统称“九岭——幕阜山脉”</b>,实际上都属于罗霄支脉,蜿蜒于铜鼓、万载、宜丰、奉新、修水、靖安、武宁等县数百千米,西南~东北走向。<b>主峰九岭尖,号称归乡屋脊,海拔l794米,武宁县、靖安县最高峰、也是九江市、宜春市最高峰,赣西北第一高峰,江西十大高山排位第九。</b><div> <b>登山入口:</b>靖安县中源乡山下村石眼里(岔路口)至毛公洞(钨矿)。</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岭尖</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岭尖名之由来</b></h3> 九岭尖,山体雄伟,山坡陡峭,海拔1500米以上是连绵起伏的高山草甸,因<b>“山有九岭而得名”</b>。在江西驴友中,<b>九岭尖素有“小武功山”之称,是初阶驴友尝试山岭穿越的的理想练习线路。</b>怡人的风光,美丽的传说,丰厚的底蕴,诱人的温泉,甚至越来越受到普通游人的青睐,这些人往往就是从九岭尖开始,最终步入了驴友的行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岭尖</h5> 2012年3月10日,连续两个多月的阴雨天气终于转晴,我和邱玉莲立即报名,加入了南昌巅峰户外领队南德组织的“九岭尖穿越”活动。我曾经于2010年国庆期间,从靖安县中源乡白沙坪度假村登顶五枚山、九岭尖,至中源乡大厂里下山,这次是反向穿越,邱玉莲是第一次穿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岭尖</h5> 中午,我跟随南德的面包从南昌出发,坐在我车上的还有刚认识的驴友锐泉风两口子,及一条贵宾犬。路上,两家人聊起了各自户外经历。大家都是“60后”,又都有共同爱好,锐泉风还是邱玉莲的赣南老乡,已有多次自驾户外的经历,近年迷上徒步和登山,大家聊得十分投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岭尖·一脚踏三地</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汤奇泉:九仙温泉</b></h3> 15:00车到奉新县澡溪乡九仙村,有一处堪称古汤奇泉:九仙温泉。大家强烈建议下车泡个温泉。九仙村地处靖安、奉新、修水三县交界处,周围白云峰、九云岭、龙须岩三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围绕,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b>扼守赣中腹地通往湘、鄂的交通要道,古时由南往北的官府驿站就设立于村内。</b>离九仙村最近的村是号称<b>“奉新十八铺”</b>之一的株梓铺,九仙村受其影响,又临河而建,古时河面宽阔,水势较大,往来客商们歇脚泡汤,下河取水十分方便,因而形成了<b>久负盛名的九仙老街。</b>如今,<b>老街和穿街而过的赣鄂古驿道仍保存完好。</b>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九仙老街<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曾经是赣、闽、湘古代交通要道</span></h5>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仙老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是赣、闽、湘古代交通要道</p></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仙老街<br>曾经是赣、闽、湘古代交通要道</h5> <b>九仙温泉妙就妙在一条街上冒出一阴一阳两股温泉,</b>两个泉眼相距不过50米,阴泉水温保持在49℃,阳泉水温保持在52℃,又被称为沸泉。当地人就将其建成一阴一阳两个泉池,阴泉池为女人专用,阳泉池为男人专用。温泉出水量达1180立方米,属于特大矿藏,富含钙、钠、钾、铁、镁、硫、氮、硅、氟、氡等30多种矿物质,水质为重碳酸钠型,PH值8.2—8.4,溶解固形物159.52—183.56毫克/升,偏硅酸39毫克/升,氟6.01毫克/升,硫化氢0.16—0.25毫克/升。可舒筋活血、美容养肤,防衰老、软化血管、促进骨骼生长、降低调节血压等有明显效果。因富含硫磺,其沐浴梳洗的润滑感、舒适感更是无与伦比,是不可多得的一年四季可开发利用的高山温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仙温汤</h5> 九仙温泉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北宋诗人黄庭坚、王安石、苏东坡、名僧可迁禅师都曾历游九仙。其中<b>黄庭坚曾题诗</b>曰:<br>九仙沤和汤,浴此二水牯。<br>主人无施心,冷暖各得所。<br>道途阙十方,飘杓汲万古。<br>欲问源从来,大雄山有虎。<br> 生动描述了九仙温泉沐浴盛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庭坚题诗九仙温汤</h5> 明代杨慎著《安宁温泉诗序》、<b>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都有对九仙温泉的记载。</b>后几经战火,现存九仙温泉浴池为清代道光年间重建,捐资碑文尚在,阳泉老房子的门楣上刻有“九仙汤”“道光十六年”字样。九仙温泉的古文化所赋予的美丽传说令人浮想翩翩。“后羿射日生九峰”“和尚盗宝出温泉” “九仙女下凡送仙水”“张天师与九仙女斗法产阴阳”等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和家谱县志,使九仙温泉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九仙龙头坳宋代官窑遗址、黎家老院、雪牙寨古练兵场、无不见证了九仙曾经的辉煌;<b>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抗日战场遗址;</b>周边还有秀丽的九云峰、龙须崖瀑布、仙鹅蛋、仙鹅石等人文自然景观。令大家感慨万千的是,如此优越的旅游资源竟然养在深山人不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仙温汤</h5> 温泉就在老街上,破旧的房子显然年久失修,但是泡温泉却是免费的,这让大家格外惊喜,而且想泡多久就泡多久,想怎么泡就怎么泡,简直太奢侈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破旧的房子里泡免费的温泉</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扎营九岭尖钨矿场部</b></h3> 16:20游完九仙村,开车过靖安县中源乡行1千米至山下村石眼里,有岔路口左转转入乡间土路,沿崎岖山路一路爬坡,约6千米后,至登山徒步起点:毛公洞钨矿。早些年,去往钨矿每天还有一趟班车,随着资源枯竭,钨矿的人陆续搬出大山。山坡上,依山傍水的一排排破旧楼房,大多已是人去楼空,班车也就停运了。虽历尽岁月,但在这大山深处,仍见当年喧哗。大片山体因采矿被废弃的砾石覆盖,满目苍夷。汽车经过跨越山涧的大桥,进入村庄,坡度愈发陡峭,一般汽车到此即为终点站了。2010年国庆我从白沙坪方向穿越九岭尖,下山后我们的包车就是停在此地接我们的。这次我们想再往上开到九岭钨矿总部,停车扎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岭尖钨矿</h5> 过检查站出村,在一处陡坡急弯处,由于连日阴雨,山路湿滑,南德的全顺车陷在陡坡弯道上,众人下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将车推出来。最终车子后抵山体,前陷湿泥,彻底动惮不得了。我和南德开我的越野车,上到九岭钨矿总部,借来拖车钢绳,我的车在前面拖,众人在后面推,终于将全顺车救了出来。全顺车再也不敢向上开了,只得原路倒车,返回九岭钨矿村庄扎营。或许由于刚才油门轰的过猛,全顺车没倒几步路,传动轴掉下来了,这下彻底没辙了。众人只得卸下装备,徒步下到村庄扎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陷险路</h5> 我和锐泉风两家人开我的车直接上到钨矿总部。总部是一栋三层的楼房,门前的水泥地很适合扎营。总部的人很厚道,建议我们在会议室打地铺,比睡外面舒服多了。我们坚持在外面搭帐篷,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在外面做饭确实不方便,我们便到会议室做起晚餐来,锐泉风带来具有正宗赣南风味的丰盛佳肴,大家酒足饭饱。洗漱完,在明亮的月光下,钻进帐篷梦游去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钨矿场部搭帐</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登顶九岭尖</b></h3> 3月11日,6:30钻出睡袋,洗漱、在会议室做早餐,一切收拾妥当,众驴友陆续从下面的村庄上来了,南德和司机只好留下,等待修车的人带零件来修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钨矿场部出发</h5> 8:50海拔880米,我们合队沿着盘山土路正式开始向九岭尖攀登。钨矿机耕道顺山势一路上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开采矿石留下的大小白色砾石,将大片山体覆盖,期间点缀着一些简易工棚。不一会儿,我们上到一处工棚,有卫生间,这里已经可以清晰地远眺高山草甸,众人休整。<b>照完合影后</b>,我们从工棚左侧向着远处高山草甸方向行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驴队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钨矿开采导致水土流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山草甸已露尖尖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领队之一:KOKO</h5> 不久进入老五班钨矿开采区,有矿工在劳动,可以问路,只要大致向着山梁方向攀爬,一般也不会错到哪里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钨矿开采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钨矿开采区</h5> 10:00海拔1300米,上到山脊,左拐有明显的小路通往山顶方向。丛林的树枝上还挂满了冰凌,用登山杖一敲,哗哗地往下掉。沿着山脊蜿蜒攀高,走出丛林,进入高山草甸。3月份山下已是桃花含苞,绿草遍野,但在这千米高山仍是草枯叶黄,一派寒冬萧条景象。有了我们这些五颜六色的驴友和一路的欢声笑语,茫茫高山就显得格外有生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到脊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处就是九岭尖主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冰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狗累得不行,大家只好轮流抱着走</h5> 遥见高处山腰有一废弃木棚,只剩几根木头架子支撑在那里,及近才知此处发生过剧烈的山体滑坡,只见深深地沟壑直抵山下,十分震撼。应为山下采矿掏空山脚导致山体整体下滑。为防止山体滑坡进一步加剧,人们在滑坡顶端修建了水泥导流沟渠,减少水流对滑坡处的冲刷,废弃木棚应是当时修建导流沟渠时搭起来的,或是当时监测山体滑坡时留下的临时住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土流失,滑坡</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废弃的观察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护坡导流渠</h5> 继续向上攀爬,一座山峰挡在眼前,小路直指山顶,而左侧也有一条小路绕山腰而去。我终于想起来,上次从九岭尖下山时,就是走山腰间的小路绕过来的,于是我建议大家随我绕山腰小路。有强驴坚持直接冲顶,一部分人随我绕山腰。等我们绕过此山时,翻越山顶的驴友们才刚刚登顶,回望山顶上渺小的人影,我们已超前他们很多时间了。过此大山,走几个小馒头坡,主峰就在眼前,应该也是最艰难的冲顶。驴行以来,还是第一次轻装冲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山腰横切线的和直接翻越山头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狗累得赖死,不肯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冲顶</h5> <b>12:10海拔1794米,终于登上九岭尖。</b>金黄色的高山草甸和延绵的群山就在我们脚下。又见到了当年搭帐篷的地方,很有成就感。有些驴友是第一次驴行,也有是第一次登顶九岭尖的,大家陆续上来,非常激动。我发现在山顶多了一处高耸入云的铁塔,据说是将来为了建风力发电场,用来测量风力和风向的测风塔。我们在山顶就着干粮解决午餐,拍照留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上顶峰,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岭尖顶峰合影</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脚踏三县</b></h3> 按照原定计划,我们将继续向西南方向开始九岭尖穿越。副领队KOKO说,由于车子坏了,什么时候修好还是个未知数,我们有可能要一直徒步几个小时走出大山,直到中源乡,才能试着包辆车子回南昌。因此必须改变原计划,原路返回。我认为,作为领队,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对的。锐泉风一门心思的想要穿越,他极力鼓动我们两家人按原计划穿越。他说,我们有自己的车,穿越到白沙坪度假村后,租度假村老板的车,回到钨矿总部,将车开回来;再说了,本来就是冲着穿越来的,如果半途而废,岂不太令人遗憾?我提醒他:如果要穿越到白沙坪,那得翻越大小几十座山峰,当年我重装从白沙坪穿越至此,不计中餐时间,大约花了8小时,现在轻装穿越、又是大致从高处往低出走,估计也要4、5个小时,必须加快速度,天黑之前必须下到白沙坪,否则,我们连头灯都没有带,在最后的丛林下山极易迷路;其次,我不能确保百分之百认识穿越的路线,毕竟上次穿越已过去2年,而且这次又是反向穿越;再次,我们所剩的饮用水只有两个半瓶的茶叶水和半瓶矿泉水,所以大家务必节约饮用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锐泉风两家4人准备穿越九岭尖</h5> 12:30在锐泉风的鼓捣下,我们两家人义无反顾的踏上了穿越的征程。有两位强驴,听我说往前约30分钟,下到垭口,可见“三县交界碑”。抵不住诱惑,跟随我们而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两位强驴跟来看三县交界碑</h5> 12:50海拔1660米,我们仅用了15分钟就到达了“一脚踏三地”。在山脊的凹处,三条小路从不同方向路汇集到三角界碑处,水泥制三角界碑分别刻着“武宁”“靖安”“修水”和“国务院 1997年”等字,意味着这里真的是可以“一脚踏三县”的地方。两位强驴认为,早知15分钟就可以到达,大家都会来的,说明我的时间估计严重失准。我解释,当年我们是重装从这里到顶峰,且一路上坡,确实花了30分钟,不曾想从顶峰轻装下到这里只要15分钟。大家在此拍照留念后,两位强驴原路返回追赶大部队去了,我们沿着左侧的小路开始了4个人的穿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宁、靖安、修水三县交界碑</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翻过九九八十一尖</b></h3> 一路高山草甸,一路翻山越岭,一路风光无限。穿越的小路时而清晰地勾画在前方的高山草甸上,时而若有若无的隐藏在脚下的杂乱草丛中。一路走来,我们有了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穿越的路上,曾有驴友沿路在小树枝上系上红色塑料绳,留下了很好的路标,值得赞赏。小狗时不时的缠着主人要水喝,结果,我的半瓶矿泉水差不多被小狗喝光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越数不清的山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越数不清的山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鸟的窝</h5> 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我们见到隔着重重大山的遥远的山顶上,隐约立着一个与九岭尖上相似的发射塔,我说,从方向上看,那座山头应该就是<b>修水县最高峰,海拔1715.5米的五枚山。</b>我们必须走到那个塔下。大家一听,觉得相当的无望,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穿越必须面临的挑战。其实,只要坚定的走下去,迈小步,不停步,路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不断缩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老一小都走不动了</h5> <b> 14:15海拔1590米,经过近2 个小时的翻越,终于来到五枚山脚下,</b>仰望山顶高耸入云的铁塔,虽然只有100余米的拔高,却像一只拦路虎,挡在我们面前。脚下有两条小路,一条直通山顶,我清晰地记得,当年我从白沙坪向九岭尖穿越时,特意登顶了这座修水县最高峰,然后从山顶上下来的;还有一条路,是从山腰绕山而行的,且有红绳路标。我建议直接爬上山顶,走山脊,风景好,关键是又完成了修水县最高峰的登顶。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如此高度的山峰,大家说什么也不肯爬了。我也只好随大家绕山而行。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修水县最高峰:五枚山山头下<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背后目力所及</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都是翻过来的山头</span></h5> 14:40海拔1650米,随山腰线一路穿行,来到了两峰挟持的山坳垭口,发现山顶铁塔已被我们摔在身后。右边山腰上有清晰的小路向前延伸,脚下的路变得模糊难辨,想找到去往右边山腰的小路,这时突然远处传来一群人的吆喝声,在这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显得十分振奋。循声望去,垭口正前方远处山顶上,有一群驴友正在跟我们打招呼。这使我恍然大悟,正确的道路应该是翻过垭口下山,就到了水源地。估计那伙驴友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一声吆喝,把我们从迷路的边缘拉了回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对面山峰上的挂图</h5> <b>15:00海拔1630米,下到水源地。</b>小狗终于美美地喝了个够。但紧接着又是一座山峰挡在面前。大家觉得不可能再有力气爬上去了,要求再次从山腰绕过去。我说,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绝对没有绕山的路了,<b>但这也是最后一座峰了,上了此峰,再无上坡。</b>大家这才打起精神,艰难地征服这最后一只拦路虎。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水源地(背后山坳)向上翻最后一座山峰</div></h5> 15:33海拔1671米,终于上到山顶,与那群驴友打过招呼,他们是本地人,就从白沙坪上来,准备原路返回。我们在山顶又休息了很长时间,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上最后一座山峰</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最后一座山峰</span></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和狗都走不动了</p></h5> 16:00海拔1400米,沿着山脊走了十来分钟,高山草甸突然被丛林挡住,丛林与草甸界限分明,一条小路向下延伸至陡峭的丛林深处——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进入丛林,一路下山,只要一小时,就可以下到白沙坪——终于可以在天黑前走出丛林。我们在此休息了五分钟,开始下山,其实,下山的路十分陡峭,也是相当的艰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山</h5> 17:45海拔1050米,终于下到公路上,又见到了公路边上的寒婆坟和古道上的明代钞关和禁碑<b>(关于寒婆坟、钞关、禁碑等典故,我在另一篇游记集《江西百县最高峰》之修水县最高峰五枚山游记中有记载)</b>。右边公路对面的房子前停了一辆小车,应该是那批驴友的。几分钟后,至白沙坪度假村,最当心的情况出现了:这里竟然空无一人,所有的房子都是大门紧锁,从窗户向里看,一片狼藉,好像已经废弃多年似的。这对我们如何赶到山外的山下村、特别是再次进山到十公里外的钨矿总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寒婆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钞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岭尖古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沙坪</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艰难的取车</b></h3> 从度假村到山下村的省道路口有十多千米,中途别无村庄,走出去显然不现实。我再次回到寒婆坟处,找那辆小轿车的主人,希望能租他的车出山,结果是车门紧锁,旁边的房子也是铁将军把门,空无一人。只好又回到度假村。这时,公路上驶来一辆装满竹子的农用汽车,我们赶紧派两位资深美女拦车。山里司机很厚道,驾驶室只能再坐一个人——只有我上车了,计划先到山下村,租辆摩托车,上九岭钨矿总部,开回自己的车来接他们。半路上,我迎面碰到了南德的全顺车向白沙坪急速驶去,电话询问,原来南德的车已修好,得知我们困在白沙坪,便绕道驰援——感谢南德驴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穿越反向九岭尖</h5> 5:40到达山下村路口,租到摩托车,又发现犯下一个欲哭无泪的错误,汽车钥匙还在白沙坪。万幸的是,发现及时,如果到了九岭钨矿才发现没带车钥匙,那才叫一个凄惨呢!不久,南德的车赶到,我拿到汽车钥匙,南德又带来一个坏消息,据说到钨矿总部的路被塌方的石头阻断了,我的车很有可能今晚下不来了,我说,无论如何,也要去碰下运气。全顺车带着众人到九仙汤泡温泉去了,摩托车风驰电掣般载着我去往九岭钨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穿越反向九岭尖</h5> 18:40一路颠簸,上到毛公洞,天已全黑。司机将摩托车锁在村子路边,陪我向钨矿总部徒步上山。一路上我忐忑不安,担心塌方堵住山路的现实出现在眼前,直到接近总部,果见有塌方滚下的巨石挡在路上,但已被矿区的人将巨石一角打碎,虽然巨石占去部分路幅,另一侧又是悬崖,但刚好能容一车通过,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穿越反向九岭尖</h5> 19:00来到总部,向总部的负责人等道谢,开车下山,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塌方处,在九岭村头放下摩托车司机,出山来到省道,给老婆报平安,老婆担心的连温泉都没有泡。到达九仙村,接上锐泉风夫妇、老婆,在奉新县城与南德等大部队会合,在路边小店喝酒吃饭,一直折腾到深夜才开车返程。次日凌晨顺利到达南昌,完成了九岭尖的穿越之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穿越反向九岭尖</h5> <h1><b>后记</b></h1> 2016年,我第三次穿越九岭尖。南昌至长沙的高速穿境而过,也使九仙温泉迅速升温。一座占地3000余亩的温泉度假村拔地而起。而九岭尖山下的靖安县中源乡,也成为“城市候鸟”的家园。峰峦叠嶂,水秀山清,森林茂盛,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为21℃,素有“小庐山”之美誉。“农家乐”吸引了大批来自省城南昌的客人。“莫以中源远,山村有客留”“盛夏何处去,避暑到中源”,每年6到8月份,全乡农家乐3750张床位全部出租一空,90%都是退休后的南昌老人。每到傍晚,小小山乡都是休闲散步的城里人,成为山村一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穿越反向九岭尖</h5> 2020年,我第四次穿越九岭尖,沿山脉脊线已建成大型风力发电场,原来的穿越小路已被风场施工运维便道所替代,从白沙坪方向开车可直达山顶,驴友们又少了一条经典的原生态登山穿越线路,既令驴友们遗憾,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使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穿越反向九岭尖</h5>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骑路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2年3月18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