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貌,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优良的家风形成,是通过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它惠泽于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引领着大家不断前行和成长。下面让我们来走进这一期的家风故事吧!</p> 传家训 树家风 <p class="ql-block"><b> 作品一:我的家训(青神县支行 程怡)</b></p> 择高处立 就平处坐 向宽处行。家里的长辈常教导下辈,看事要有格局,做事要低调,处事要宽容。 <p class="ql-block"><b> 作品二:干一行爱一行 脚踏实地攀高峰(洪雅县支行 陈书羲)</b></p> 作为家训之一,这句话在我家传承数百年,在历史的延续中可能表达发生过变化,但大意却从未改变。古老家谱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篆刻的不仅仅是一种存在与生命的记录,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内涵与坚实的精神支撑。小时听长辈说起的事迹,时间的冲刷让它们逐渐模糊,对这句家训,我感触最多的,在我父亲这一代人的身上。 <br> 我父亲并不是一个读书很在行的人,受上一代人从军经历的影响,日常里,他更多向往着军旅生活。锤炼身体,锻炼体魄,在中专毕业后,他进入了当地的军工厂中,以一名学徒的身份,学习机械维修。那个年代的本领几乎全靠师傅教导,学徒的学习几乎是从各种帮师傅干苦力活中获得知识。听他讲,当时的冲床上流水线的活,全靠他一人支撑,而这本属于他师傅的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休息时间,周末往往从早晨做到晚上,没有工钱,全靠毅力支撑。他无数次想过放弃,但都被劝了下来。我爷爷当时还没有老年痴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后来我父亲的成长正印证了这句话。军工厂解散后,下岗的员工面临再就业,一手熟练的维修技术让我父亲很轻松的进入了一家国企,并混得风生水起。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他能解决,别人受不了的艰难他能承受,这让他很容易就在人群中出脱颖而出,得到领导赏识,相比资格更老、工龄更长的人,更先受到提拔。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在工作的过程中,他自学了诸多的机械电力书籍,并在实际中运用,成为了当时企业中唯数不多的能画图纸、能看图纸的人。在国企改制后,他被广东一家木业集团聘用为经理,在当时平均工资四五百的年代里,三四千的收入让他被别人羡慕惊叹。<br> 如果不怀热爱之情,不如趁早离场,看似再低端的工种,如果将其做到极致,依然拥有着绚烂与辉煌。老一辈人是我面前活生生的例子,无论是我父亲的机修生涯,还是我二伯近四十年的会计旅途,无不阐述着学博不如学精这个道理。<br> 在同样的条件下,能攀登高峰的人,无一不是执着前行的人,毕竟成功哪有一蹴而就,日久天长的积累与久久为功的韧性才能结出甜美的硕果。众览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创业事迹,抓住机遇的眼光和魄力虽然重要,但成功路上那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持之以恒的执着更为关键,中途退场也许只是别人口中的一句惋惜,但就个人而言,挥之不去的遗憾却相伴终身。 书香浸润家风 <p class="ql-block"><b> 作品三:《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仁寿县支行 彭佳秀)</b></p> <p class="ql-block">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整个人生,理解孩子,关爱孩子成为父母的一项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 看完《读懂孩子的心》之后,感觉回到了课堂,上课内容又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如此的同频共振。让我有许多感悟。</p><p class="ql-block"> 一、发现孩子的尊严感。其实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很多人喜欢逗小孩,比如恐吓式的:再调皮手给你打肿,威胁式的:妈妈不要你了,嘲笑式的:你是捡来的。有时候听到这些很疯低俗的逗法,想要阻止,但是长辈总说:逗小孩没什么的,人家喜欢才逗他。但是大人并不知道,小孩子是会当真的。大人有时候只顾自己说,孩子心理发展这个事情却没有得到重视,小孩也有感受,情绪和性格,我们应给把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倾听他的想法,关照他的情绪,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言辞,切忌争吵和胡言乱语。</p><p class="ql-block"> 二、用行动去影响孩子。小时候经常听到姑父对表哥叹气: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都不用教不用说,别个就勤奋踏实呢,你呢,口水都说干了还是老样子。其实后来渐渐明白,姑父对表哥进行的说教,自己却好吃懒做,并没有做到一个好的榜样,起到的效果就很失望了。所谓言传身教,更多的应该倾向于身教。大人的一切,言语,情绪,和行为可以说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后天性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动怒,不当着孩子争吵,不焦虑,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养成冷静温柔的好性格。你什么样,孩子什么样要用自己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p><p class="ql-block"> 三、找到合适的路径进行正面管教。先是两种路径,第一种,严厉之路。具有这种思维的家长就要求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经常对孩子吼叫。第二种,骄纵之路。很多隔代人对小孩的带养方式很极端,总是担心冷到了,伤到了。衣服裹得厚厚的,书包帮忙提,孩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并不去衡量对孩子是否有好处。这种方法看似是照顾了,其实也是把孩子当温室里的花一样养人,这样的孩子注定经不起风吹雨打。由此可见,严厉与娇纵之路都走不通。合适的路径叫做“正面管教”,即对孩子的态度和善与坚定。冷言吼叫的效果只有5分钟,为了孩子的长远考虑,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停止对孩子进行吼叫,帮助孩子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有能力做到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培养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性格。遇到有问题矛盾时,既不吼叫,也不退缩,在冷静之后,主动与孩子沟通,用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共同协商,一起制定规矩,做到温柔且坚定。</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父母永远是一个学生,愿我们的学习与努力可以与孩子的成长并肩通行。最后,一定要对孩子说:拥有你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b> 作品四: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洪雅县支行 李倩)</b></p> “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曾国藩是清末重臣,太平天国起义后,清王朝正是得益于曾国藩的辅佐才得以有延续半个世纪。这本书记录了他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学,在这收集整理出的家信中读到的是一个家族崛起的精神密码,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我感悟最深的是其德行和修身之法两个方面。<br> 讲德。家和万事兴,百善孝当家,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像是日记,又是描述日常。文中曾国藩虽体弱多病,作为大人物繁忙的他,却能依旧坚持读书。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书信里最点睛的那句“信来,以繁琐为贵”,嘱咐家人回信的时候要把大家的情况都细细叙说,实际上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信中详细交代了如何到的京城、路上花费多少、遇到了什么人。反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因为话题不多而很少和长辈沟通交流,只会在逢年过节时为长辈购买一些礼品求心安,现在看来何必缘木求鱼,顿感相形见绌。或许像书中的曾先生一般乐于分享生活琐事应该比任何珍馐都津津有味吧。<br> 修身。翻看整本书的目录,发现很多书信都是写给弟弟的,甚至都比给儿子写的信都多,可见作为家中长子,他始终奉行”孝悌忠信“的道德精髓,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兄弟友爱,对亲人关怀备至,事无巨细而不厌烦,在兄弟及后辈学业上努力为其疑难解惑,特别是传授了读书治学的“三法”:一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要将读书养成习惯,无日不读书,在精神饱满时读一些经典著作,修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在情绪不佳时,就尝试读一读史书,在史书中静思明志。二是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要集中精力读书,斟酌字句细嚼慢咽,读好书,精读书。三是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读书无二,治学休业要专注求精。这三个法则都可以沿用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要贵在坚持,多思考,思考事物的本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善修身,曾公自觉身上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他都能坚持改正,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学习曾公不断在反思中前行;外圆内方,坚持自己的原则,与人相处刚柔并济,不害怕挫折并学会在挫折中成长且有所收获;树大局,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从长远看待问题,不被一时的得失左右在岗位上深耕细作,勤奋节俭,不骄傲自满,终会有所建树。<br><h3 style="text-align: left;">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他严于治家、治军、修身养性的真实写照,其传承的思想文化精神也泽被后世。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不免有浮躁之气,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行为比比皆是,在读完这部家书后,希望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成为曾公书中有志、有识、有恒之人。</h3> <p class="ql-block"><b> 作品五:《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仁寿县支行 黄亚)</b></p> <p class="ql-block">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生存之道无非“我和物”或“我和你”两种。也就是我们要么把他人当作物来看待,要么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p><p class="ql-block"> “为了他好”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家长“为子女好”,催促子女结婚、强迫子女报考自己认定的学校、干涉子女就业方向等等。诸如此类,其实都是把人当做物来看,按照自己的标准去驯化他人。当他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就执迷于纠正他人,而丝毫不在意对方需求与感受。但是人不是物,人有自我的意志,有情感情绪。当人的意志被干涉,情感和情绪被忽视时,就会感受到这种不平等,从而进行反击,使冲突进一步升级。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解决冲突,而不是获得相反的结果呢?</p><p class="ql-block"> 一、把人当作人,而非物。我们要真正的解决冲突,就应该把他人当作与我们一样平等的,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和情绪的人。正如同高明的谈判家,总是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对方关心的事情和担心的事情。因为他们把谈判对象当作如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人的意志,共情他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平等看待他人时,才能真正做到与他人和平地沟通,化解冲突。但是当我们处在冲突之中时,往往倾向于美化自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是正确且高明的指导方。而对方则总是低自己一等,是错误的需要被指导纠正的一方。但冲突是双方的,双方都将彼此贬低一等,都要急于去规劝对方听从自己,那么和平也就无从谈起了。</p><p class="ql-block"> 二、让一切回到正轨上,比纠正错误更重要。我们解决冲突首先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轨上,而不是执着于纠正对错。因为当我们执着与纠正错误时,往往给别人贴上“错误”“不合理”“需要被改造”的物的标签。把一个平等的人视作敌人一等的物品是一种暴力,它就像被人打了一拳在脸上一样让人受伤。要解决冲突,重视他人的情绪,比关注问题本身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比如孩子不小心丢掉了某种东西,哭着回到家。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安抚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寻找丢失的东西,而不是先去责怪孩子,要他改正马虎丢东西的坏毛病。因为此时孩子可能因为丢掉了东西,正处于愧疚心慌的状态,他们此时更需要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责怪和纠正。如果父母此时选择先平和地安抚孩子,那么等到孩子心绪平复之后,再去提醒孩子注意不要丢东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反之,责怪孩子会刺激孩子本就脆弱的情绪,让孩子产生愤怒,反击父母。而且有的错误产生了,不一定就能得到改正,人无完人,不可过于苛责,最重要的是让生活回归平静,回归正轨。</p><p class="ql-block"> 三、遵从我们自己的内心,达到内心的和平。 在面对冲突时,我们往往都是迫切希望解决冲突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会背叛自己最初的内心的想法,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最终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产生这种自我背叛行为的原因在于:自我开脱。自我开脱的原由来自于“高人一等”、“重视他见”的心理。因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于是表达出来的往往是自己“正确合理,且不容置疑”,而他人则是“错误,待纠正”,比如前文中所提到的,纠正孩子的“工作”与“婚姻”;“重视他见”则是过于重视他人的看法,不敢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父亲明明想温和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却害怕自己表现出温和被人认为是不够有“家长威严”,于是违背自己的内心,对做出严肃的批评与指责。</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种自我背叛,真实地表达我们的内心呢?想一想生活自己曾被善待的时刻,或者那些善待过自己的人,逐渐平息自己的怒火,达到内心的和平。当我们内心不再挣扎战斗之后,我们也就能和平客观地看待之前的冲突,做出遵从内心的行为了。</p><p class="ql-block"> 冲突或许不能避免,但是在冲突发生之时,若我们能真正做到平等地看待他人、追求和平的结果而非纠结错误是否被纠正以及和自己的内心和解,那么我们至少能减少或者化解冲突,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p> 书香浸润 亲子共读 <p class="ql-block"><b> 作品六:吾家有儿初长成(本部 袁丽霞)</b></p> <p class="ql-block"><b> 作品七:书香陪伴 快乐成长(本部 张正睿)</b></p> <p class="ql-block"><b> 作品八:书香飘逸润家风(本部 刘思言)</b></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从优良家风中汲取力量,从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中不断践行传统美德。经营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让优良传统通过家风代代传承和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