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从子午古道重镇茶里村的来历,看茶马古道与陕南石泉县的历史渊源 !

王黑黑

<p class="ql-block">从西汉张骞“凿空之旅”开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繁华,到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推进的民族融合,商贸在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地区交往中最具互惠性质,也最为广泛。大宗贸易除了丝绸、金银、瓷器等外,茶叶始终未曾缺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南石泉县中池镇有个茶里村,地处子午古道迎池路旁一个偏远山村,距离石泉县城二十多公里。巴山秀岭之下,茶里村连接起城市与深谷林海的两端,盘桓在山腰的通村路、平整辽阔的桑田、古朴的石板房、百年老宅、吊桥、蜂场、黄精基地、竹海......在这里,原生态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并存,新的楼院与旧的陈迹交相辉映,生命在犁铧与车轮的辙痕中繁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石泉县档案史志馆副馆长柯昌平说,中池镇茶里村的来历是:清康乾年间,湖北一商人用茶叶调换了这里的大、小两条沟,故名茶调沟,后演化为茶里沟。茶里村内关王沟,传说太平军曾在此沟与清军作战时,一红脸大汉手持大刀似关羽,战敌获胜故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述传说故事表明茶里村的来历与茶叶有关,更与它所处的子午古道、茶马古道大有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亿万斯年,岁月悠悠。秦岭被雪雨激流冲刷为条条幽深狭长的河谷,这些河谷又被古人利用。可以想见,当初尚未完全摆脱游牧状态的古代先民,为了生存,沿着温润平缓、植被茂密的河谷行走,由于河谷平缓,也就减少了翻越山岭之苦。先民一边采集,一边狩猎,辗转迁徙,长期探索,终于认识到隔绝中原与大西南的秦岭山中,竟然有河谷可通。在秦巴山脉原始小道的基础上所开辟的官驿大道自然也就成为茶马古道。所以说子午古道重镇石泉也应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这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茶马》中的一句诗,所描述的正是“茶马互市”背景下,中原王朝以茶易马,边疆少数民族以马换茶,通过贸易交往,中原王朝实现稳定边陲、巩固政权的目的。从唐宋到明清,朝代更迭、跨越千年,“茶马互市”的规模在扩大,而这条流通通道则被后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名字——茶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其实并不是特定的某一条明确道路,它是陕、滇、藏、甘等地区,进行“茶马”贸易交往的道路的总称。我们常说意义上的“茶马古道”,与紫阳、石泉有关系的一条主道就是:陕-甘-“茶马古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条陕-甘-“茶马古道”,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当时陕西商人首先进行“茶马互市”,所以开辟出了这条最早意义上的贸易道路。可以说陕-甘-“茶马古道”,是所有“茶马古道”最早的一条。有“马帮”就会有给马帮提供住宿、休息、补给的小镇,所以“茶马古道”还带动了与之匹配的附带经济,使得当时的陕-甘-“产古道”,一时间也是繁荣无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甘-“茶马古道”,在明初,首先开通的是陕甘茶马古道。明朝洪武四年,在青藏高原入口处的河州、洮州、秦州设茶马司,令将“陕西紫阳茶区产茶十三万斤,又四川保宁府转茶一百万斤,赴西番易马”。到清代增加为1500 吨,所以《甘肃通志·茶马》中说“中茶易马,惟保宁、汉中”,这条茶马古道从陕西紫阳始发,经石泉、西乡到汉中,经汉中“批验所”检验后分两路面向青藏。一路经勉县、略阳、徽县、西河到达临潭,( 即今洮州) 为“汉洮道”; 另一路沿褒斜道往留壩、凤县、两当到秦州( 今天水市) 为“汉秦道”。到达秦州后,经秦州茶马司验查后又分为两道,一道经清水,到庄浪,再由庄浪趋兰州、宁夏,与丝绸之路接轨为“秦庄道”; 另一道经甘谷、武山、陇西、临洮到河州( 今临夏市) ,达于草原,为“秦河道”,为陕甘茶马古道进入青藏高原的终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条茶马道路,其实与“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有重合部分的,两条道路或重合或并行,都履行着各自的职责,连接着了西北地区和关内中原地区。</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滨临汉江的石泉古县城,是陕南汉水流域的重要 “水码头”。当时,虽然没有铁路和公路,但一条古老而秀丽的汉江,长达1532公里,流经陕西和湖北,当时的这条汉江实际上就是一条斩不断,也摧毁不掉的“铁路线”和“公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石泉古城,往西可乘船云汉中,朝东也可云湖北武汉,并达于长江通往全国大江南北,交通十分便利。 现存的石泉老城禹王宫内的江西会馆便是陕南移民会馆文化的有力实物见证。据考,移民会馆起源很早。何谓会馆,会馆就是一些同省、同府、同县、同业的人士,在外地重要大商埠设立和修建起来的豪华的楼堂馆所。明清时期,天下的会馆,主要指的是移民会馆。其会馆的宗旨,主要是利用会馆的坊所,为同乡同业的人提供聚会和寄寓之用;也可以利用会馆的名义,来防范异乡人或行业以外的人欺凌,并为同乡同业人内部的利益提供财力和精神上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时,石泉县城的“江西会馆”也修建得十分讲究和气派!现在东门内保存下来的前后两个大厅和一个小天井,那仅仅是江西会馆中一个主体建筑,名叫“万寿宫”是江西会馆专门用来祭祀许真君的地方。当时,在万寿宫的周围,特别是在它的北面,东侧还有大瓦的用来业务上的交易和接待的厅室以及给人提供住宿和生活的住户,南面还有广场和戏台。现在,北面和东侧的厅室和生活用房都不复存在,荡然无存,唯一只留下了一个万寿宫和宫门前的一个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谓万寿宫?万寿宫原为道教观名,亦称“天柱宫”。万寿宫原建于江西省南昌市。建于东晋,奉祀许真君(许逊)。宫左有井,中有铁柱。传说此柱是许逊铸以镇压蛟龙的。唐代时,此宫称为“铁柱观”,宋代改名为“景德观”和“延真观”,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才称作“万寿宫”的。江西南昌市万寿宫几经兴毁,是江西省名气很大的庙观。正因为如此,江西人移民到石泉,在石泉古城修建江西会馆时,便同时也把江西南昌的“万寿宫”也搬到石泉古城来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西北大学教授李刚等专家考证,陕甘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为: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西北大学教授李刚接受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提及茶马古道,大家普遍觉得在云南。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前两者均是由陕西商人利用政策机遇而开辟的,后者也有陕西人的参与。陕甘茶马古道则是把川、陕茶叶运至甘肃等地,与西北少数民族换取马匹的贸易通道,这条古道开茶马交易之先河,比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更为悠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马》中就曾对陕-甘-“茶马古道”有过这样的描述:秦晋有茶贾,楚蜀多茶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朝统治者们看到这条“茶马古道”不仅为大唐的军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优良战马,还促进了与西域各国的经济交流,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充盈了国库。于是,大唐皇帝开始公开支持“以茶易马”的贸易政策,下令陕西境内以及相邻的省份大量种植茶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唐书·陆羽传》中说“时回鹘人入朝,始驱马市茶”,表明早在唐朝,北方游牧民族就开始用马匹与中原王朝交换茶叶。《宋史·食货志》所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反映出宋朝茶业繁盛的史实。《明史·茶法》中记载,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社会流动性加大。不同地域的湖广、江西、安徽等省地人们先后来到安康区域后,沿陕甘茶马古道分布定居,如紫阳县安康城区及恒口、瀛湖镇,岚皋县、平利县、宁陕县城及江口镇、汉阴县、石泉县、旬阳县。安康诸多县区成为明清时期湖广“填”陕西,移民的重要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南自古就是产茶的重要地区,由于东南茶叶产地远离边关,很早就被纳入了“茶马互市”。到了明代,作为陕茶代表的紫阳茶,被政府抬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洪武四年(1371),户部奏称:“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县茶园,每十株官取一分;其民所收茶官给价。无主者,令守城军士薅培,及时采取。”并特地制定汉中府茶例,“岁半茶二万六千斤,兼以巡获私茶四,五万斤易马,其于远地一切停止。本地茶园人家,除约量本家岁用外,其余尽数官为收买”。一时间“男废耕,女废织”,“昼夜治茶不休”,成为了“茶的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成千上万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古道上艰难行进,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打破了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也是用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一条通往域外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人生之路和超越之路。历史上,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古道沿途绘制、雕刻的大量佛陀、菩萨、日月星辰等形象,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韧性,衬托出人生的意义、价值、神秘和神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代生活在秦巴山区种茶为生的山民也不曾想到,与他们世代相伴的茶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格局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这也难关乎到了清康乾年间,湖北一商人用茶叶调换了石泉县中池镇的大、小两条沟,就是今天的茶里村沟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北大学教授、陕商研究中心主任李刚认为:绿色陕南的发展基调,是符合陕南生态环境实际的。但当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盘活陕南的青山绿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寻找一条既能保持原生态,又能拉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决问题的出路,只能从构建市场主题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走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开发模式。制度学派创始人诺思‘对历史的选择就是对现实的选择’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茶马古道上的自然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无数缠绵悱恻的故事为线索,形成陕南新的旅游产品和路线;借陕甘“茶马古道”之力,使陕南文化旅游产业走向中亚、西亚、中东和欧洲,形成开放型经济,这对带动沿途各县区经济发展,无疑会有巨大的经济意义。</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曾经的茶马古道途径地石泉中池镇茶里村,在石泉县文联与县科协的帮扶下,计划按照“园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建设经营模式,打造集蜂情创意产业园、蜜源种植示范区、蜜语花海休闲度假区(茶里客栈)、茶里蜂情迎宾瀑布、种蜂繁育示范区、蜂情文旅康养度假区茶里客栈)、茶里蜂情迎宾瀑布、种蜂繁育示范区、蜂情文旅康养度假区(蜂疗民俗馆)、蜂情馆(蜜蜂博物馆)、蜂情谷漂流、茶里蜂情时光隧道漫步漂流、茶里竹林漫道、硒谷蜂情文艺创作基地、蜂情演绎基地、硒谷蜂情谷研学基地、蜂产品研发基地、数字蜜蜂产销平台于一体的中国硒谷蜂情谷产业园,持续巩固提升茶里村中蜂养殖产业效益,带动关联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早已成为闻名全球的黄金旅游线路,古城石泉、古镇中池、古村茶里、古宅、古桥、古树、古寺、古庙等“古”字系列遗迹、遗址、遗存,无一不是景点,子午古道与茶马古道也是,而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石泉县东线旅游茶里村古道旅游中茶马古道无疑是上品。况且,茶马古道因边区贸易而来,古道是载体,茶马是流韵,而其中的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的交流就是茶马古道之魂。茶马古道作为古代商旅之遗迹,必将成为未来旅游文化发展之经典胜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卢剑利</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除署名外由石泉县摄影家协会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卢剑利,男,1973年4月生,从事新闻文化与书画传媒事业30年,中国当代新闻文化传播新锐人物,资深新闻媒体人、策划人、评论人、大秦岭文化学者。中国致公党党员。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件1万余篇,先后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中国晚报西北协作区新闻奖、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新闻奖、陕西新闻奖、西安新闻奖、陕西日报社社级新闻奖等,著作有散文集《大美秦岭》、杂文集《砚边杂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