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逆行的平凡人

曹利

<p class="ql-block"> 一场百年未遇凶猛的疫情,席卷了繁华而又喧闹的上海,使得这座中国的重城不得已,停下了沉重的大摆。全城居民配合抗疫,足不出户居家隔离。作为这场“灾难”的亲身经历者,六十一天来,我想不出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这样的一群人,只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令我感动的人和亊。他们是我多年相邻却不曾相识的邻居,他们是一群同心“守沪”自愿而为的小区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化身“大蓝”助力社区防疫–龚华丽 、史云英</b></p> <p class="ql-block">  如果摘去面屏和口罩,你也许会发现她们是比自己母亲还年长的老阿姨。自从封控后,她们经常忙禄在楼上楼下,几十次的抗原检测试剂的发放,都是她们按各家人口,一件件数好,轻轻地放入每一户的袋子里。多少个凌晨,大家还在熟睡时,她们已是手臂上挂着几个装满材料的大袋子,从第18楼走到1楼,一个层面又一个层面,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多少次,时至黄昏,楼梯间的灯光昏暗,她们就打着手电筒,小心地下着楼梯。发放一次抗原,几乎要用四十五分钟才能完成。要说什么叫无私奉献,龚华丽这个已有75周岁的老阿姨就是我眼前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70岁的史云英阿姨更是个热心纯朴的志愿者,做事情不惜气力,不畏辛苦,总是把麻烦的工作揽在自己一边。如果门厅里的值班志愿者,在群里发出了快递堆积太多的求助信息,她总是最快速地下楼去增援,分拣、派送,把物品轻轻放到每家的门口。如果说“永远都有忘记领的牛奶”那么有史阿姨在,就不会有你遗忘的快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他是志愿者中的“志愿者”––杨晓昊</b></p> <p class="ql-block">"小杨,抗原检测结果怎么汇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杨,政府保供物资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杨,防护服用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杨,下周怎么值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杨,独居老人的慰问品,要求送到后拍照反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十几个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安排和居委会不定时下达的任务,都是由杨晓昊承担着。他变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依靠和决策者。每一次全员做核检都是一项大“工程”。排序、叫门通知、核对人数……都少不了他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高风险的时期,有那一家愿意让自己的亲人在外奔波?然而就有这样一群人,面对困境有着倔强的勇气挺身而出,杨晓昊便是这群身着"蓝色”恺甲的“领头羊”。邻居们也错把他当成领导。不会使用APP购物的,找他;不会团购菜的,也找他;什么时间解封?也问他。而他总是微笑地回答,有求必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封控初期,大家的物资都很匮乏,他总是不忍听到谁没菜吃,一定回家把仅有的几颗菜分一半给邻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生活里有光,封控中的上海城让我看见了那束光。</b></p> <p class="ql-block"> 胡毓卿是一位66岁的老年志愿者,但他却成了我们3号楼志愿者中不可或缺的主力。61天里,二十几次的全员核酸检测,他似乎成了固定掀门铃的传唤服务者。在他的引导下,每一次核检都进行的十分有序。十几次政府保供物资的卸车、派送到每一户,似乎都成了他的专利。平时也总是看见他快速、麻利地派送邻居们的各种快递和包裹。</p><p class="ql-block"> 封控中的上海,给许多人的日常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尤其是看病就医,更加是难上加难。楼内小雅的父亲是一位需要定期注射治疗的患者,如果中断注射就可能会发生不测。小雅求医受阻,焦急万分。正象那句"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万般无奈下,小雅向志愿者发出了求助信息,胡毓卿爷叔听说后默默记在心里。经过多方联系、沟通,终于找到一位能帮助定期上门注射的医务人员。治疗得到了连续,小雅一家千恩万谢 感激不尽,真是在黑暗中遇到了一束光。每周一次的注射,一直持续到解封,而胡毓卿自已却默默承担下了上门注射可能发生的风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把简单而又机械的工作做的有知识、有智慧––方文勇、俞静</b></p> <p class="ql-block">  隔着面屏和口罩都可以看出英姿和美丽的小方和小俞,做着楼栋的“门卫”工作。记得第一次要求由“健康云码”改成“核酸码”时,是挨门挨户讲解操作的。1502室主人叫米兰,是个外籍租客,史阿姨对她讲完"健康云、核酸码、抗原检测、小程序上传”等,米兰一脸的茫然,小方上前用英文耐心做了解释和操作,至到她露出笑脸 点头明白。殊不知这个做“门卫”接“快递”的小哥,还做了这样一次双语沟通。</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两个月里,抗原检测做的甚是频繁。如何最易懂、最方便、最快速收集好62户156人的检测信息,志愿者小俞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引进了在公司上班使用的小程序,做了第一次检测结果的收集:易懂、操作方便,但缺少拍摄图片;经过改动后,第二次使小程序信息收集的很完善,但18个楼层72户中有10户空置,影响汇总上报的速度。又经过第三次修改小程序,将10家空置户从列表中剔除。使用结果:门牌号、人口数、图片上传、自动显示统计总数、一切如愿,完美!</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觉得一切都应该如此时,实为是有人帮我们铺垫、付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刘孟韡、牟振程、陈琼</b></p> <p class="ql-block">疫情中的上海,四月真是黑色的四月,确诊+阳性的数据 日益攀升,不知道在哪栋楼内就会出现“阳性”。小区处于足不出户的封控状态,生活垃圾更是险情的高危区。志愿者刘孟韡、牟振程、陈琼在防护措施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挺身而出 ,承担起垃圾清运的任务。他们白天居家办公,参加网上会议,傍晚变身为楼内的清洁工。没有高调、没有怨言,所做的种种,只不过是想早日让生活回归生活,一切能恢复原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承担了与最多居民“密接”的工作–楼铁城</b></p> <p class="ql-block">  您知道什么叫掰管吗?</p><p class="ql-block"> 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工种——掰管员。就是坐在医务人员的工位旁,直接从医生手里接过给每位居民做好的拭子,掰断头部放入试管里。这项工作,存在多大的被感染风险已经可想而知了。孩子只有幼儿园大班的小爸爸~楼铁城,就是这样一位不露脸的"大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施迅渊、李卓、王俊杰,最后一百米,使命必达</b></p> <p class="ql-block"> 疫情当前,人手不足的社区向3号楼招募外场志愿者。施迅渊、李卓、王俊杰毫不犹豫的,汇入到冲向社区志愿者服的第一线“战场”。没有什么伟大的任务,就是在深夜接受物资;就是卸货、消杀、分拣、当骑手。不足20人的外场工作,对接小区里2751名居民的物资保供服务。没有轮班休息,全凭自愿而为。</p><p class="ql-block"> 多少次看见这三位“英雄”晴天里额上流淌着汗,雨天里脚穿湿透的鞋。每一天都“风驰电掣”般的在最后“100米”上往返。每一趟都把货物装成满载、超载,车身里的物品堆到要挡到视线,车把上的购物袋挂满到重心偏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逆境中有着乐观、积极进取的品质,即使举步维艰,也依旧体面、郑重地过好每一天。</b></p> <p class="ql-block"> 做美食,给疫情期间增添了很多小乐趣。自己寻开心,这就是有"腔调”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  感慨在特硃时期加入了你们,认识了你们。我们共同把郁闷的日子过成快乐的日子;把抱怨的日子过成了奉献的日子;把孤独的日子过成团结友爱的日子。这,就是我们在抗疫六十一天的共同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