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ff8a00">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已是一种久远的习俗,此习俗的溯源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据记载,屈原因遭到奸臣谗言陷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因看到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攻陷,心如刀绞,悲愤投江。传说楚国的老百姓听闻后哀痛异常,纷纷来到汨罗江凭吊屈原。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咬了屈大夫的身体,渔夫划船到河中心将饭团、鸡蛋等物抛入江中,让鱼虾吃饱。只因怕饭团被蛟龙吃了,人们又想到用楝树叶子包裹饭团,后来就发展成了粽子。划龙舟、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的一种习俗。</font> <font color="#ff8a00">我们老家因不临江不靠河,自然没有划龙舟的习俗,还是有了电视后,才知龙舟的形状以及龙舟竞渡的情景。但端午节喝雄黄酒倒是有,父母也会在小孩的额头、肚脐眼抹上雄黄,以辟邪驱虫。<br> 端午节包粽子是农村家家户户必备项目。往往端午节的前一两天,便早早作好准备,买好糯米、粽叶(一种专用于包粽子的宽竹叶)。糯米要提前用清水浸泡,竹叶因是野外采摘过来的,要一片片洗净。手巧的人技术娴熟,包出的粽子精致而小巧,三个角清晰而规整。技术不太好的,包出的粽子则犹如一个三锥体,我们称之为牛角粽。包好的粽子通常十几个串联成一提,青绿的粽子一提一提挂在竹竿上待煮,成了每家每户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也是儿时对端午的一种抹不去的记忆。</font><br> <font color="#ff8a00">几十年过去了,每每闻到粽叶香,这种记忆似乎就被某种东西激活,一种特别的情感糅杂进心里,往事一幕幕便变得清晰起来。<br>母亲在世的时候,端午节前一天,母亲都会带着几个姐姐包粽子,许多家庭一般都要包几斗糯米(现在更多是用斤来计量)。包粽子时,我也喜欢在旁边凑热闹。母亲和姐姐他们手脚麻利,技术娴熟。她们一般只用一片竹叶就能包一个粽子,而我达不到他们的水平,往往需要两片粽叶,而且包出的粽子基本都是牛角粽。所以她们笑着说,这些粽子就归你吃了,我也乐在其中。我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希望能包出如她们手中包出的粽子,但一直没有成功,所以不得不承认,包粽子还真是一项技术活。</font><br> <font color="#ff8a00">以前的端午节并非法定节假日(直到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后才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读高中后,如节日未遇到周末,基本是不放假的,自此再也没有机会和她们一起包过粽子,技术也就原地踏步未能提升了,永远停留只能包牛角粽的水平。参加工作及至结婚成家后,基本都是几个姐姐送粽子给我,从此也就有了一种依赖,节前不会再去准备。</font> <font color="#ff8a00"> 除了吃粽子,印象很深的还有家里煮好的咸鸡蛋,咬一口,黄橙橙的蛋黄香喷喷,满嘴流油。端午节那天,村上的女孩往往用红毛线自编一个小小的网兜,里面最多也就只能装上两三个鸡蛋。我的小网兜则都是姐姐帮编织的。饭前,邻家小孩人人手中提着个小网兜,互相显摆,特别珍惜,不舍得吃了。如果不小心被他人碰碎了蛋壳,小伙伴还会因此而闹别扭。那时因每家生活条件都较穷,孩子又多,平时几乎没有机会吃蛋,鸡蛋都被母亲存放起来,用卤过肉的盐水浸好留着端午节吃。我们一帮的小孩人手提着一小袋咸蛋,在村里兜兜转转一大圈,直到被大人喊着回家吃饭,才会散去。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飘着的都是粽叶的香味了。</font> <font color="#ff8a00"> 母亲离世几年了,再也无机会品尝她老人家亲手包的粽子,更听不到盼儿回家吃饭的声声呼唤。今年的粽子依然是几个姐姐送过来的,看着颗颗青绿的粽子,闻着粽叶的缕缕清香,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时代,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