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 贵 的 历 史 性 记 忆

江头海角人

<h1> <b> 北京国家体育场 “鸟巢”北侧一公里处,耸立着一座宏伟的建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br> 展览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前建成随之向公众开放。</b><br><div><br></div></h1> <h1> <b>今年的一月二十号一早,我冒着大雪又一次来到这里。<br> 吸引我在严寒的雪天到这里来的是几件承载着一段厚重历史的展品,这个展品同时还牢牢地联系着我内心一处情结。<br></b><b> </b></h1> <h1> <b> 穿过展览馆正面大厅进入一号展厅大门,就会看到入口处摆着一台陈旧的织布机,展品标签上写着:“南通大生纱厂使用的亨利织机”。<br> 和亨利织机一起展出的还有两样文物:<br> 大生纱厂创建时为集资发行的股票,<br></b><b> 大生纱厂创建初期使用的印章。</b></h1> <h1><b>展出的织机</b></h1> <h1><b>大生 纱厂股票</b></h1> <h1><b>陈列的展品</b></h1> <h1><p></p><p></p><p></p><p> <b> 面对这几样展品,我的思绪回到了六十多年前,内心深处一种情感涌动着:展品使我 —— 一个离乡日久的人想起了唐闸、想起了唐闸的大生一厂和分布在唐闸四周的一座座工厂,想起了钟楼、大洋桥、想起了沿着运河两岸的街市、我上过的小学、幼儿园,想起了我童年和少年时在那里读书、玩耍的岁月。<br> 一号展厅的入口处是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开始的地方,也是整个展览的首要之处。能在这样严肃、这种级别的展览馆里看到这几样展品,是我事先万万想不到的事情。<br> 这些历史文物在这里出现告诉了我什么? <br> 这是对唐家闸这个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和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企业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史上的地位给与的认可和肯定。<br> 唐家闸的大生纱厂是中国最早的大机器生产企业,唐家闸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大规模产业工人群体的地方。 <br>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产业工人的出现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必需的土壤,选择大生纱厂的有关文物摆在党史展览之首,就是在明确地表达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中国工人阶级,在这个展览里,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就是就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性企业,大生纱厂的工人就是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br> 早在1925年中国共产党就在大生纱厂的工人群众中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b><b style="font-size: 17px;"> </b></p><b> </b><b> </b><b><br></b><b> 抗日战争中大生纱厂的工人群众中拉出了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抗日队伍,他们一直战斗到打垮日本鬼子,又继续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b><p></p><b> 这支以产业工人为主的革命队伍代表人中有宋祖望(大生纱厂职员)、张慎修(大生纱厂职员)、李海珊(大生纱厂钳工)、程俊贤(大生纱厂电工)。<br> 股票告诉我,大生纱厂的原始资本来自本地和国内各地,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是真正的民族工业。<br> 明白了这些以后,我的心里对童年和少年时曾经生活过的这一方土地感情上又产生了一次升华。</b><br></h1> <h3><b>大生纱厂的 地标建筑——钟楼 </b>摄于2005年10月 </h3> <b>1984.10 唐闸钟楼前</b> <h1> <b>我和我的先辈们与大生纱厂有着深深的渊源。<br> 孩提时,祖母曾经断断续续给我讲过她在大生纱厂做工的经历。<br> 她11岁时从海门常乐镇乡下来到唐闸,进了大生纱厂做工,每天上工时胳膊弯上总是挎着一个小淘箩,里面装着一点粯子饭和萝卜干,天天上工的时间是听厂里拉汽的声音,头汽出家门,二汽进厂门,三汽就要开始做工了。<br> 现在想想,那个年代做工的人是没有闹钟、手表之类的东西的,只能通过高亢而尖啸的汽笛声来统一调度组织工人们的行动。在我对童年的记忆里还存留着大生厂里通知上班的汽笛声和每当汽笛声响起时大人们相互招呼着:“走啊,拉头汽啦!”,走出家门去上班的场景。<br> 我的外祖父少年时离开老家安徽休宁辗转来到唐闸进了大生纱厂机修间做工,一直到日本人占领了工厂,因为不愿意为日本人做工才退工回家。<br> 我母亲兄弟子妹六人,有五个从小就在大生纱厂做工,母亲是细纱间的磅纱工、记录工。<br> 抗日战争中母亲全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外婆和小舅在抗战胜利前夕牺牲在日寇的屠刀下。<br> 1954年的春天,我家从南通城里搬到了唐家闸,住进了新农街10号的一个院子里,我也跟着来到了唐家闸,入了大生一厂幼儿园。我的人生从此开始打上了大生一厂的烙印,这个烙印至今非但没有消褪,反而更深地植在了我的心中。<br> 至今我还记得上幼儿园大班时的一天晚上,在厂里的大礼堂开大会庆祝建厂六十年,还让我代表幼儿园的小朋友上台讲了几句祝贺大生纱厂六十大寿的话(当然是幼儿园老师事先教好的),那天我还见到了当时是泰州军分区司令的李海珊伯伯。<br> 我还记得当时的大生厂幼儿园就在后来的工人医院的那个院子里,是一栋西式小房子,大约十多年前,我还专门跑去看看,院子还在,变成了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那栋房子却早已不见了。<br> 上完了幼儿园就进了大生厂办的实业小学,在那里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小学毕业。<br> 实业小学是当时唐闸的一批实业家为了给各个工厂输送素质高点的劳动者由张謇倡导而创建的一所学校,开办于1906年,最初的名字就叫“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一百多年中改过几回名字,现在叫“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我兄弟姊妹五人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全部是实业小学的学生。<br> 1962年我离开了唐家闸,三年后又离开了南通,此后的57年中一直流连于他乡。<br> 离开南通的岁月里,唐家闸、大生纱厂是我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一个特殊的情结。<br></b><b> </b><b><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 </b></h1></b></h1> <b>2017.4母校实业小学门前</b> <h1> <b><font color="#ed2308">2022.端午于北京</font></b></h1> <h1><b>唐家“闸”</b></h1> <h1><b>【附记】<br></b><b> 2021年的4月初,一个天气阴沉沉、随时要下雨的日子。<br></b><b> 早晨我从居住的酒店出发,独自乘公交车到唐闸公园东门,下车后穿过公园向西步行,经过实小、市二中、工人俱乐部,过了大洋桥,沿着河西的街道经过钟楼、杨家湾、油脂厂、老公房、放工桥到西洋桥拐上高岸街,沿高岸街向北不多远就看见岸边垂柳下有个不大的水闸,看了说明才知道,这就是姓唐的人家修的那个“闸”。</b><b><br></b><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