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周给孩子们讲晨读《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讲至“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一句的时候,不知怎的脑海中居浮现出了某生睡起睡眼惺忪的样子,便问同学:“不知某豪在家怎么样了?”某烨回答道:“老师,他在家刚躺床玩游戏,一开始高兴了几天,后来感觉无聊,想回来,但是不来了,说太后悔退学了,刚想回来。”某营说:“老师,这句话我明白了,就是离开之后才知道这里的好,我在这里老感觉老师太严,不让带手机,不让睡觉,看到他玩游戏到厌倦了想回来了,才知道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p> <p class="ql-block"> 听到这两生的回答,我久久心意难平,这几个都是顽劣有加,聪明无度的孩子,一句话他们便能懂你所言所指,就是还不够自律。在老师的眼里,这些孩子的变化已经很大,也逐渐走进了彼此的内心深处。其实在教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是我的老师,他们看似无心的话,有时会让自己豁然开朗,一些困扰自己的事情会烟飞云敛。</p> <p class="ql-block"> 学生未经过社会的沁浸,仍存赤子之心,其言语也是人性最直观的表达。我们每一个人何尝没有这种困扰呢?何尝没有抱怨、迁怒、二过呢?钱钟书将这种生命状态总结为“围城”,里边的想出去,外边的想进来,这不就是每一个某豪的当下状态吗?</p> <p class="ql-block">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几年与东坡为伴,在读东坡的时候,也被东坡所解读。其实我们生活中的逼仄和困窘和东坡相比,真的不值一提,但是东坡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突围,将生活过成了诗,成为了后人自我疗愈的最佳药方。东坡难道没有困惑吗?有;东坡没有消沉吗?有;东坡没有悲凉吗?当然有!但是他把自己的情绪写进家书,写进诗里,把一个大大的我却写给了流放之地百姓的福祉和千年基业之上。试想,若没有苏东坡的出现,黄州、儋州等地的文明或许觉醒的迟一些。能够在荒蛮之地留下千古绝唱,就因为“心之所系,皆为生民;所到之处,皆为桃源”。</p> <p class="ql-block"> 学生虽然顽劣,却是一片净土。在这片净土之上耕田,也是神仙岁月。记得大关魏校长说过:谷锄十遍,自然香糯。当自己的种子在孩子内心发芽成长的时候,这不就是孟夫子三乐之“得天下英才教而育之”吗?在这个又破、又小、墙还掉皮的学校里,有一批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离开了才明白的学生,本来就是农民出身的自己仿佛在树荫下看到谷秀麦丰,看“稻菽千重浪”,味“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这片桃花源里一茬一茬的耕田,一茬一茬的收获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