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学家风 传家训 助清廉--恩施州、市图书馆到尹家大院开展特色实践活动”的报道,惊异得知杉木坝居然有这样一处胜地。杉木坝我去过两次,其中一次是和儿子的小学同学及班主任李老师一起到龙马玩,返回途中去李老师家小坐;还有一次则是前不久一件私事了。两次都来去匆匆,第一次是傍晚,第二次是白天。第二次去,感觉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搞得好,便说要再去一回,慢慢地走一走。<div> 所以,为了再去一次的承诺,为着对良好家风家教的向往,我又来到了这里--带着欣赏的、崇拜的心。</div> 从龙凤坝集镇前行10来公里,便来到杉木古街。右侧大石头上的“耕读传家”取自尹家的一副对联:“ 读书耕田两件事,忠臣孝子一等人”。<div> 我在这里打听尹家大屋的具体位置时,他们告诉我,不要去了,门是锁着的,一般人进不去。我很有些失落,慕名而来,敢情却要扫兴而归?不过既然来了,就因为这么一句话便打退堂鼓,肯定是不行的了。便是找到准确的位置,便是在外面走一走、瞧一瞧、感受一下气息,也是不虚此行的。</div> 再往前走,右侧十几米的墙上,绘着反映农耕及尹府门楼的图片,可以一窥昔日的场景。 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悬挂有这样的家训展示牌。家风的养成,街风的养成,村风的养成,绝不是一时一事能形成的,而必须是慢慢熏陶的过程。这便像树,每天没有见着长,但一个月陡然觉得高了,而再多点时间就成了参天大树了。“风”的形成,也是一个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环境、需要氛围、需要传递、需要继承。 尹家大屋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5年,尹氏先祖从湖广监利迁到杉木坝,因杉木坝后有顶子山(珞珈山,今称罗家山)为倚靠,前有笔架山作拱卫,认定这里是出人才的好地方,遂选为定居之地。<br> 近三百年来,尹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训言。清同治、光绪两朝出了尹克墨、尹家楣父子进士,尹克墨先后任江西、四川、广东刑司主事、知州,御授荣禄大夫,成为与饶应祺、樊增祥齐名的“晚清恩施三大文化名人”。尹家楣任直隶候补道台,入翰林院。尹家楣之子尹扶一后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参事,中将军衔。尹家楣之女尹莲为恩施地区清末第一位留学日本的女学生,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军旗的设计。尹家大院在历经战火、改革建设的历史沿革中,至今仍被尹氏后人完好地保存于杉木坝老街,成为武陵山区为数不多的完整名人故居。 <p class="ql-block"> 尹家大屋是“清廉家风教育实践基地”“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门确实是锁着的。我问了一下负责照看的人,他说平常基本上是不开放的。这时李老师问我到了没,我便说“到尹家大院了,进不去”。热心的她立即帮我联系,十几分钟后顺利地登堂入室了。而且因为不开放的缘故,我恰恰得以安然地独享家风大宴。</p> 一对石狮子、高大的石门柱、尤其是门楣上的“尹府”二字,无声胜有声地宣示着这里的显耀,与周边的房屋相比,更见得高大庄严。 走进去后,两侧有很多的木雕。这些木雕做得比较精致,从质地及颜色看得出来,它们经历了很多岁月的沧桑。我很温柔地触摸一下,感受他们的肌肤、贴近他们的灵魂,但对于古物,这样做是很不文明很没有素质的表现,只好打住了。<div> 这是一个八角的算盘。长方形的算盘,我们是司空见惯了。这个八面形的算盘,我想更多的只能作为摆设了,真正用来计算,肯定是不方便操作的。</div><div> 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在面对名利时,要守清廉、淡功利,算好“八笔帐”:一是“政治账”,二是“经济账”,三是“权力账”,四是“名誉账”,五是“家庭账”,六是“友情账”,七是“自由账”,八是“健康账”。看来我也要在家里,更要在心里放这么一个算盘,时时提醒自己了。</div> 一楼的左右两侧各一间房,陈列有很多的物品。比如这口木箱子。这种东西在农村还是很容易见到,但在城市里很难找到了。我读高中时用过木箱子,是姐姐用过后再给我的,不过外面包了一层革。读大学后,我则用上了塑料的箱子,便宜,能放很多东西,又能碰能摔。至于工作后,我则换上了小巧轻便的行李箱。而到现在,通常情况下出差,只需要一个小包便行,因为交通方便,出门也就三两天的事,断不用像以前大包小包了。 墙上挂着的这些刀,有的已经出现了很多锈迹,有的甚至有较严重的缺损。铁制、钢制的物件出现残破,足以是年代比较久远的铁证了。 下面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呢?居然是放风筝用的。有点匪夷所思,又感觉“真的是这样呢”。 这个东西,从时代的角度看,是新东西;但从通讯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又是个很老的古董了。 粮票、布票,等等,我只是儿时偶尔见过。这是几代人的记忆,也是当时祖国物资欠缺的明证,更是这几十年祖国飞速发展、蒸蒸日上的明证了。 这个东西,有的人可能在农村见过。我在建始农村见过的,没有这么“高级”。在火坑上烧水时,就要用这个东西。 木制或者竹制的瓢瓜现在偶尔可以在街上见到,但一般都是很小的,像这么大的几乎是看不到了。 把毛主席等领袖的巨幅照片挂在墙上,明显是老一代的传统,这是他们对无产阶级革命家成立新中国、解放人民的由衷感激和爱戴。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80后、90后、00后,甚至包括我这70后,对于祖国曾遭受的苦难没有或者很少经历过,一定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参观调查等形式,让他们晓得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奋斗甚至是牺牲才得来的,从而倍加珍惜、努力拼搏、阔步复兴。 这些材质、用途不一的印章,尤其是下面这枚子母章(好像是这个名),不论是设计还是材料、做工,在我看来都是极品了。上面雕的这个动物,我真没有认出具体是什么,或者也如龙一样,是多种动物的合成吧。 各式各样的烟斗。 这是一个老式手电筒。其实也算不上老,只不过现在的人们不用它了。 这是二楼,陈列的主要是瓷器和床、柜类物品。 这一张床,连同旁边的桌子,明显就是大户人家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这张床虽然没有前面那张床精致、细腻,但却更加大气。 过道上,摆放着很多的瓷器、陶器。 这是第二进房子。如果说第一进里,我们主要从陈设看出家风家教的传承的话,那这一进就是直白的文化的传承了。 抬头的匾额上,“父子进士第”五个大字非常稳重有力,更是彰显着尹家的荣耀,指的是:1865年尹克墨高中进士,1898年尹克墨之次子尹家楣又中进士。而尹家“一门双进士,父子两翰林,还有42举人”更在当地传为佳话。 走进去,虽然厅堂不大,但高高的穹顶、“大夫第”3个大字,以及两侧的对联,却让人不禁感叹尹氏的底蕴。 第三进,正对面的则是祠堂了。左边的厢房里,有一些图片和文字,记录了尹家的人物及其事迹。 这是在门外拍的祠堂全景。祠堂锁着的。 再往右,穿过一道门,就可以来到一间2层的木屋。这栋房子的材料是金丝楠木,价值不菲。里面摆放了几件床和柜子。 长长的青石板上,雕刻着《六有组训》。 略微靠下的房间里,悬挂着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画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来抓。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他指出“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所以,养成好的家风,既可以净化自己,还可以熏陶配偶、子女,利己利家利国。我们要以尹家大屋、周家院子(鹤峰下坪)、严氏祠堂(咸丰唐崖)等家庭(家族)的好家风为榜样,积极学习、主动对标、大力传承。只要我们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砥砺拼搏,那么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就一定能叠加成国家的进步;每个家庭创造的价值,就一定能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br> <p class="ql-block">最后填一首词自勉并他勉《西江月·家风》</p><p class="ql-block">万贯金银有尽,一身教养无穷。生儿养女背腰恭,莫把德行放纵。<br>小善积成大善,微功铸就丰功。辛劳几代好家风,始有男龙女凤。<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