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粽叶飘香,端午安康。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叫法,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是古代皇帝集百官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是流传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冤死、曹娥投江晋文公重耳祭拜介子推清明和端午)。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自尽,而后期统治者为了给屈原树立一个忠君爱国的榜样!而屈原死后百姓为纪念屈原忠君爱国情怀。把五月五这一天定为传统节日以怀念爱国主义者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因力主联齐抗秦而遭馋去职流放,在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后,屈原于五月五日端午节,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死明志。屈原投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跑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去江边打捞屈原身体有百姓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大夫的身体了,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便发展成了今日的粽子和龙舟一直流传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中医药学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由于雄黄遇热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有剧毒,因此,中药学上有雄黄忌火煅之说。由次可见,人们不仅不应自制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雄黄酒酒喝不得,端午节的时候,劝君勿进雄黄酒。端午节前后,气候变热了,蚊虫开始飞动,容易生病,古时候,人们在同疾病做斗争时,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然后在不断实践中,学会了用雄黄酿制雄黄酒,认为雄黄酒能避鬼邪、杀百毒。</p><p class="ql-block"> 《清嘉录》就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后来人们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雄黄还可以制作雄黄花露水。有的地方吃糍耙、粽子、打糕、鸭蛋、艾蒿馍馍、黄鳝、茶叶蛋、大蒜蛋、馓子、麻花、喝雄黄酒。带香囊。门上挂菖蒲或者把菖蒲晒干装在香囊里佩戴身上!这些都是端午节的美食和文化!祝亲人朋友端午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