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行访通羊古民居</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善格</div> 雨后天晴,阳光格外明亮!<br> 通羊孝子坊等古民居已扬名于鄂南,乃至全国了!2022年6月2日,我受通羊镇委宣传委员徐检先生的邀请,到通羊南线去行访视察传统村落、古民居。沿途上我们欣赏了规模宏大、古色古香的熊占熬大屋,品赏了造型大方、构造精致的塘下垅贞节坊,也赏评了仿古构造、豪华气派的泉港许氏祠堂……虽然这是一次平常的行访,确实使我大饱眼福,感慨万千,留下一串串美好的回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古老大屋内的书馆与武馆</font></b></h3><br> 仲夏的鄂南通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宽阔平缓的106国道两面是那高低起伏的青黛群山,公路两旁是那弯弯曲曲的清澈溪流在随路而行。<br> 我们行车到了岭下村办公楼下,见村支书许英敏下组开会去了,我们用电话联系上后,他几分钟就匆匆赶回了。<br> 许英敏支书很年轻,高高个子,显示着一种精练能干的样子,一见面我们就热情地握手寒喧。我们说明来意后,他爽爽朗朗地说:“我就带你们去!”<br> “熊占鳌大屋”我早闻其大名,可为何这里称“狮子畈”大屋我不懂,在车上,我好奇问许支书。许支书笑了笑说:“张老师,你看,公路两旁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像什么?” 此刻,我顿有所悟,这些大大小小的丘陵小山包不是一条条睡狮吗?看来古代那些秀才们在取畈名时是由观察地型而取的呀!。<br>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熊占熬大屋,我们在禾场走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接着走进大屋内,我们穿过了一座座厅堂,越过了一条条巷道,啊!这内构建不就是如棋盘一般的格局吗?其堂房与巷道相交相联的构建真会令人昏头转向、不知所措,会使人迷失方向而走不出迷宫呀!<br> 许支书说:“跟着我。”<br> 我们走出大屋后,见有几个村民在墙根下休息,我也就凑上去了,见我们是来看大屋的,就与我们说笑开了。因我们要赶路,我就急切地提了一个问题,“熊占鳌大屋”是熊占熬修建的吗?”<br> 有个中年的男子微笑着,用自豪口气说:“我们但家垱与李渡庄相隔一座东牛山,李渡在牛山西,我们在牛山东,古时牛山无路,所以这里较偏僻。可你们不要小看我们这里呀!”<br> 我说:“哪里,哪里,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呢?”<br> 这位村民又说:“不过,古代这里曾经多出土匪,扰民害民。村人熊占熬是个有志之士,是当地富裕人家,他生有三子,即:吕溪、维禹、绍甸。其长子吕溪是庠生,就办馆课生;维禹是武庠生,就办武场,操练武士,守家护族。你看,我们大屋堂中这把大刀有110斤,就是当年维禹打擂台的用的大刀呢!”<br> 这时,我的思绪随着故事进入那两百多年前的岁月时光,当时熊维禹拿着眼前这把百余斤的大刀,站在擂台上威风凛凛的样子,台下几百人有谁个敢上!<br> 其时,见这个大家族人耕读传家,习武护院这么的壮观,秀才张书绅触景生情,挥毫赋诗赞曰:<div><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text-align: center;"><br></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text-align: center;"> 倚天看剑含霜白,度岭搴旗带日红。</span><div><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text-align: center;"> 直上孤峰高处望,不堪楚吴思无穷。</span><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我则好奇地问:“此后,有谁在舞此大刀?”<br> “有呀!”一个矮胖子的村民说,“上世纪30年代,县工农革命军事部长许金门曾到此甩过这把大刀,一次能甩上五、六十下。”<br> 我笑了笑说:“看来,许金门武艺也高强而真实不假啊!”</div></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见证一段凄凉悲切的贞节故事</b></font><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凡到过岭山的人都会赞美这里的山水!你看!港北这条山脉在那高大繁密的株树林上,有几百只白鹭在树上繁衍生息,它们为什么世代留恋这里而几百年不愿离去?村中这条港溪,泉水从沉水山而下穿过泉下,绕过泉港悠悠而来,滋润着岭下这片沃土,使这里的耕地能年年旱涝保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们从村部穿过一里余的村道来到了塘山垅庄,就站在贞节牌坊前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据传,清朝道光30年(1850) 1月25日,塘下垅庄学子许显达刚结婚一年后就撒手西归,使妻子成氏成了少嫂寡妇了。这位成寡妇是出自于名门闺秀,她生父是李渡下成庄成守善,官居六品国学议斜直隶州同知。成氏或许是对爱情的坚贞笃志,或许是对儒家思想无比信赖至忠,在许立达去世后,她竟一索悬梁“以身殉夫”,可幸得解救而苟话。</span></div></h3> 由于她容颜姣好,知书达理,性情和顺,丧夫之后方圆几十里之生员秀才、纨绔子弟垂羡,提媒者、纠缠者不绝于日。甚至一些多好色之徒心存非分之念,常在其门下欲图谋不轨。她恐难自保贞节之身,便狠下心来,用桐油醮上墙硝涂在脸上,毁了自己的容貌,以守贞节,这年她才29岁。<br> 清同治6年(1867),乡绅依照朝廷的规定“缕叙孺人节孝之由,有司汇案请旌”,皇上恩准“登名县志建坊”。<br> 听了这段悲壮的故事后,站在贞节坊面前我不得不神情肃穆起来,当年成氏为守着贞节而用桐油毁容,是啊!这种坚毅的决心是我们常人不可想像的,是无法做的到的。由此,这段悲壮故事真深深地震撼了我,她对爱情执着之情已经到了舍生忘死啊!<div> 这时,我们认真仔细观瞻了贞节坊,它坐北朝南,砖石结构,正面为四柱三门三楼。正面墙雕有蝙蝠的图案的花砖,上层额梁砖雕八仙图案,下层额梁砖雕双龙戏珠,边门额梁砖雕丹凤朝阳,顶楼中央砖雕“冰清玉洁”牌匾,整座建筑造型生动美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时,许英敏支书说:“你们看,顶部那牌匾是“皇恩旌表”四字,曾有人想盗去,我们把它用水泥固定下来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是啊!这座贞节坊是成氏人物的像征,是一个悲壮故事的印证。可是如今在一些人心中仅是一件值钱的文物而已!</span></div><br><font color="#ed2308"><b>一座豪华的农村文化礼堂</b></font><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沿途路上,徐检宣委说带我去看看一座豪华的农村文化礼堂。不一会,我们就在谈笑之中小车就把我带到泉港村庄之中。</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鄂南地区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江西地区迁来,所以鄂南人常称赣北人为“老表”。鄂南人又多以姓氏为集居点,村人红白喜事须要一个公房用来集中议事办事(也可供奉祖宗牌位),于是,村人往往以一个姓氏建一个祖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的需要,各村都在修建文化礼堂,人们可以在这里开会议事,可以在这建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公物储藏室;有些礼堂里面建有戏台,可以供开会、演出用;厅堂内建有宣传栏,村规民约、各项规章制度可装贴在墙上。</span></div></h3> 泉港这座文化礼堂,非常宏大、气派、豪华,门楼是木制仿古建筑,三门,四圆柱,三层翘角飞檐,三道牌匾,斗拱画板图案非常精致。<br> 走进堂内,前面是戏台,中重是大厅,后重是神龛,中重前后有天井,整个大屋显得宽敞明亮。祠堂里面全是木制梁柱,雕版都很精致,把现代技艺用于仿古雕刻制作,使艺术更加时尚、大方。<br> 我目睹这座金碧辉煌的大殿时,除赞叹、惊讶之外,我想泉港许氏的乡亲们是多么的团结,有多么的凝聚力!这也是我们建设精神文明,建立和谐社会正在呼唤的力量啊!<br> 时间快到傍晚了,许英敏支书还邀请我们看看村里的“国学堂”。那是岭下许家扬六先生和县实验中学许玉捌老师,及方妙华小学熊时运校长的倡导下,建起的一座让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著作的假日培训学校,它以“养正一个孩子,兴旺一个家族”为宗旨,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免费学习学校,每到夏令营或长假时,这里就会传出阵阵的读书声!。 <div> 朋友!我们虽仅半天时间的岭下、泉港两村行程,可使我见识了许多,感触良多!你想,人们不仅每天在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也在为默默地弘扬国萃,继承传统文化作贡献!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这些无私奉献的教师们、企业家们称道,点赞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