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乐园的美篇

雪豹乐园

<p class="ql-block">端午时节忆祖父</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然而,于我而言,这一天还有一份特别的缅怀与纪念,我的祖父,也是这一天辞世的。屈原太高大,太遥远;祖父是我的亲人,是我的导师,是我心中仰视的丰碑。所以,每年粽叶飘香的时节,我便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我的祖父,都会去老家祭奠一番。</p><p class="ql-block"> 公元1991年的端午节早晨,我蜗居在县物资局的院子里,刚吃完粽子,准备上班,突然接到消息:祖父去世。晴天霹雳,惊雷灌顶!噩耗来得太突然了,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待回家后方知老人家因为脑溢血在睡梦中安祥离世,也算是没有受什么痛苦。</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祖父81岁。</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五月初五,对于我们全家是名副其实的“端午劫”。</p><p class="ql-block">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祖母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就安排我大哥每晚到祖父的屋里睡觉,祖孙相伴,排谴寂寞。大哥参军了,二哥便去,二哥上大学后,就轮到了我。在与祖父相伴的那些年,我们三兄弟学到了许多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尤其是文史方面的知识,我们比同龄人要懂得多。</p><p class="ql-block"> 祖父很博学。旧社会过来的穷人,大多读书不多,祖父也只上过两年私塾,后来主要靠自学读了好多的书,不仅能把“三百千”倒背如流,而且对四大名著烂熟于心。我家有一套民国初年出版的线装本《三国志》,被祖父视若珍宝,时常拿出来翻阅。读到《空城计》、《借东风》等章回时,便绘声绘色,且唱且吟,完全投入,十分陶醉。我们就是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历史知识。我至今仍记得《三顾茅庐》中的一首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那是1979年冬天,我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祖父每星期教我一首诗,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要我背给他听。那个冬天我足足学了10多首名著中的古诗,时至今日仍然记忆犹新,完整背诵。祖父还常给我讲《三言二拍》及《古今小说》中的故事,我最喜欢听《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一段,祖父要求我背诵乔太守的判词:“弟代姊嫁,姑伴嫂眠……”,并时常突然“抽考”。尽管当时只是无意识的消谴,现在看来,我的那点文史功底从那时便开始慢慢积累了。</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天的夜晚,祖父总是最受乡亲们拥戴的人,大家会团团围着他,听他说书讲故事,上下五千年,前秦后汉,今古奇闻,或戏说,或演义,总能让大家听完故事,意犹未尽地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祖父很正直。旧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大众总免不了受到权贵的欺压,受惯了委屈的乡亲们大多会选择忍让,毕竟逆来顺受是那个社会的常态。但是,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当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百姓也会揭竿而起,抱成一团。有一年伪乡长孙某加摊人头税,中饱私囊,逼得百姓民不聊生,一帮乡民忍无可忍,群起鸣冤告状,怎奈官官相护,状纸片片,九霄云外。后经乡亲商议,邀我祖父出山,到区公所与官府抗衡,历经9次艰难诉讼,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只驳得伪乡长理缺词穷,哑口无言,终于在第10次告状时打赢了官司,既维护了自身的权益,又伸张了正义。这便是当时在坊间流传的“九打官司十告状”的故事原版。</p><p class="ql-block"> 祖父很俭朴。因出身贫苦,祖父养成了节俭生活的好习惯。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戴手表,甚至从没穿过尼龙袜,没穿过毛线衣。日常过日子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上顿吃剩下的饭菜,用纱罩护起来,下顿热一下继续吃。夏天的米粥即便有点馊味,祖父也舍不得倒掉,放点咸菜或韭菜热一热,改改味,全吃了。我常听祖父吟咏那首《煮粥诗》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与现代某些人的养生之道真是大相径庭,或许这正是祖父那一代人独特的养生之道吧。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与那时相比,优越了许多,但是我们整个家族仍遵祖训,未敢奢靡。这也算是祖父留给后辈子孙的一笔精神财富吧。 祖父很重教。我从小常跟祖父一起外出,如果遇到长辈或熟人不主动打招呼,会受到批评;家里来了客人,如果不主动问候,就会遭到训斥。祖父常告诫我们,桑树挑子从小育,小时候没礼貌,长大了讨人嫌。我上中学时,跟祖父学下象棋,除了棋理以外,祖父还教了我好多的棋礼:和尊长下棋要让红让先;对局中不可咄咄逼人;世事如棋,让一着,退一步,不为亏我;棋品如人品……等等,而今想来,这些处世之道永不过时。下棋之道亦即为人之道,这与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一脉相承。这些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的言传身教,看似无足轻重,实质上对我等后辈的性格养成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意义极其重大,再往深处说,就是家风与家教。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子孙身上可以折射出先人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很幸运,沐浴在如此的家风家教中健康地成长。 </p><p class="ql-block"> 我16周岁那年,参军离家,后来就很少陪伴祖父了。待我第5年回家探亲时,才从母亲口中了解祖父当年的不舍。我参军后祖父的夜晚变得寂寞起来,总是对我父亲叨咕:一个睡觉还不知头高头低的孩子,就送去当兵,到部队得挨官长皮带子抽。3个孙子连最小的一个都送部队去了,怎忍心的?我当时听得泪如雨下。其实,父亲最心疼我,在新兵连快结束的时候,专程到南京看望我,不巧的是我当时负了点伤,头上缠着绷带,父亲彻夜未眠,回来一直不敢告诉祖父……</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先祖及先父母离世多年,每每闻到粽子香味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会伤感一阵,不敢闻粽香,闻香欲断肠。行笔至此,我又想起了祖父生前教过我的一副对联:上旬上 中旬中 朔日望日;五月五 九月九 端阳重阳。可惜我再也听不到祖父的谆谆教诲了。</p><p class="ql-block"> 20220602</p><p class="ql-block">附:日记一则</p><p class="ql-block">1991年8月17日 星期六 </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满腹的伤感回到家里,然而等待我的是大门上冷冷的铁锁。</p><p class="ql-block"> 那戴着铜架老花眼镜,坐在小木椅上,翘着腿,在走廊里悠闲而专致地阅读《古今小说》的祖父呢?我多想听一听他宏亮亲切的声音;多想再为他烧一顿饭;多想和他谈一谈家常或者是下一盘象棋……我透过窗纱看了一眼祖父生前休息的床铺,那床,那席,那蚊帐,那蚊帐顶上的天棚,一切依旧,睹物思人,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我的眼光扫过门上的那副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纸的颜色已经褪了,褪得那样的苍白,那样的淒苦,那样的惨淡,那样的无助,那样的痛楚……</p><p class="ql-block"> 井台上的水泥已经裂缝,水井居然打不出一滴水来;门前砖头铺成的地面上聚集着暴雨带来的厚厚的泥沙,小花铺里的草嫩嫩的还算茂盛,仙人掌上的黄花无可奈何地凋落在地上,一株白色的月季孤零零地举着残缺的花瓣,勇敢中映显出一丝淡淡的悲哀;暴风雨洗劫后的泡桐树拖着伤残的躯体裸露在热辣辣的骄阳下默默地忍受着……</p><p class="ql-block"> 我推着自行车叹息着离开了家门,刚迈出几步又回过头来深情地望了一眼,忽然,我眼前一亮,我发现在花圃的另一面,蓬勃地盛开着一棵一串红,就象一串电光鞭挂在花枝上。一阵微风吹来,一串红朝我点了点头,我的脸上终于滑过一丝稍纵即逝的笑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