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上午我坐190路到换2号线转6号线到外高桥保税区北站,从2号口出来就是位于浦东新区北部的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高桥老街,沿学前街向西前往义王路。 高桥镇最早叫清溪镇。“万年长江口,千年高桥镇”古镇虽然名气小,但却有着“万里长江第一镇”的别号。这是一座被东海、长江、黄浦江相拥环抱的古镇,因此拥有“三夹水”这样独特的地理景观。 我来到义王路1号(东街81-93号),这里就是高桥仰贤堂,原来是沈晋福的沈宅,现在作为高桥历史陈列馆。高桥仰贤堂建于1942年,堂主沈晋福 ,字佑臣,1886 年生于小浜路的老宅“兰发堂”(今已拆除建为幼儿园),家境贫困,14岁出门当学徒,后来靠岳父资助买了台缝纫机,由他妻子做裁缝积累本钱,再起会集资,经营了一个“五洋店”,名“晋泰号”。靠与来自黄浦江上游河网地区的客户经商致富,在东街典当桥头购地兴建新宅,取名“仰贤堂”。 营造商是沈晋福的亲家蔡少祺,沈晋福万事追求牢固,在做工用料上精益求精,牢又求牢。由于追求高标准,使其精力憔悴,没等竣工就卧病身亡。1933年竣工,1949 年解放上海时受损,稍做维修使用至今,1958年大部分房屋转租给15 户居民居住,房屋又受到较大损伤。 整个建筑反映了当时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共融性,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 ,2003年6月25日被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4月4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桥仰贤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约64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两层住宅。 高桥仰贤堂坐北朝南,南侧临靠高桥港,沿河建有牢固的坝岸,楼面为晒台,楼下筑有地下室,四周筑有5米高的防火墙。 建筑靠水一侧的楼上还建有阳台和两座水埠,为观看龙舟表演和欣赏水景的好去处。而且河边的驳岸非常牢固。 此宅体现了江南水乡水与建筑相互依存、割舍不断的联系。高桥仰贤堂依河而建,每逢晴天,水中映出建筑倒影,从河对岸望去优美如画, “仰贤堂”从正面看是一厅两厢房的中式宅院。从背面隔河观望,宽敞层叠的阳台具有西式别墅的风格。 二层有一间厅楼,两间厢房楼和两间小房间,共五间。二层的南面有宽敞的过道和沿河阳台。 外墙面全部水泥抹面。主楼的东边是二层的书房,下面筑有地下室,屋顶是晒台。主楼的南面有个后天井,主楼的两侧有1 米宽的通道,通道外侧和前后天井外侧筑有围墙。 北面临街有六间二层楼街面房。采用了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中式格局的房屋用的是西洋骨架。 建筑内部装修讲究,庄严的大堂上有“仰贤堂”匾,下有对联“ 万里长江口镶嵌明珠一颗,千年高桥镇流传故事百篇。”也就是说,高桥遍地是故事。 大堂里有一块清代《候选同知》硬牌,据说这“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还有一块清代沈晋福祖宅“兰发堂”界碑。 民国25年3月沈氏家祠落成纪念,临川李澄赠题贺匾一幅,盛赞沈氏祖先的功勋。 在高桥老街的模型上很容易找到位于东街典当桥(今胜利路桥)畔的“仰贤堂”。 主楼的南面有个后天井,主楼的两侧有1米宽的通道,通道外侧和前后天井外侧筑有5米高的围墙。 在二楼阳台上可以看见典当桥(今胜利路桥), 主楼的西边是二层楼的配房,主要是厨房、杂物间等。 主楼是五开间两厢房的三层楼房。底层中间是三开间的大客厅,厅前是前天井,厅的两侧为厢房。 主楼的顶层是个假三层,分隔成五间,在屋面上伸出四个老虎天窗以采光。 “仰贤堂”为镇上第一家建有地下室的住宅,建房用材比较讲究。 在结构上主楼是由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的,上面是中式青瓦屋顶。 屋角山墙上塑有西式图案。 “仰贤堂”内的展厅里有《高桥科第进士名录》,介绍了高桥镇11位进士,31位举人的姓名。 “仰贤堂”内还有杜月笙的展厅,主要介绍生于高桥镇南杜家宅的杜月笙的生平。 “仰贤堂” “仰贤堂” “仰贤堂”现在是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 所以馆内陈列的全部物品都详细介绍了高桥镇的历史文化。 我在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门口留了影, 门外有一块大石头上有“仰贤堂”三个字, 另一块石头上有“”两个字, 还有一块石头上有个“人”字。 走出“仰贤堂”,我又从北面拍了全景。 再拍了几张高桥港的风景照片后,就前往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东街22号的上海江东书院(小浜路蔡氏宅)了。<br>严隽圻2016年11月4日写于上海闵行美邻苑<br> <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48gquacx"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上海江东书院</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