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木垒万亩旱田游

漫步者 . 王

一道湍流木垒河,人家两岸枕坡陀。<br>望中谢墅青山在,踏去苏堤绿草多。<br>别向客中开眼界,远从塞外赏烟萝。<br>隐囊柱笏非吾事,卧卷车帘看翠螺。<br> 道光23年秋天,学者黄浚乘坐马车从巴里坤返回迪化的途中,一路翻山越岭,颠簸劳顿,放眼望去尽是荒滩戈壁,马车风尘仆仆到达木垒河畔时,只见碧水如翠盘绕青山,山峦叠嶂,由近及远,烟波缈绕,沿岸民居和树木格落有致,一时间恍如回到江南,不由得诗兴大发,成就了这首《木垒烟岚》。<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进入初夏,山风多变,在风景如画的木垒伴山公路及万亩旱田中漫步,将一份放松的心情,驱散疫情带来的烦恼。</h3> 木垒照壁乡的平顶山上的万亩旱田,良田纵横、绿茵如盖。素有“旱地粮仓”之称 <br> 驱车行驶在伴山公路上,满眼都是风景,沿途植被茂盛,<br>有草原、森林、河流、旱田、村庄。处处有特色。 <br> 东三县的吉木萨尔、奇台、木垒属于干旱大陆性气候带,相当一部分地区旱田居多靠天吃饭,庄稼的收获量和当年雨量基本成正比。不同于黄土高原持续干旱的气候。 辛勤劳作的人们,难以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土地逐步在流转。老人在坚持着力所能及的劳动。 年轻人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回到这父辈几代人生养生息的地方。 拔廊房雕廊画立柱历经百年,土色土香、民风淳朴<br>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作。<br> 木垒特有的拔廊房,脱胎于甘肃传统民居,特点为房屋高度较低,屋顶窄檐缓坡,区别在于拔廊房廊檐较普通民房外延1.5米左右,每隔数米以立柱支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定居下来的人们巧妙地结合气候特点将房屋结构予以改造,延长后的房檐像是被拔长了一样,故名为“拔廊房”。最早大概出现在十九世纪早期,这种房屋结构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兼具遮阳挡雨双重功效,一直到民国时期在北疆不少地区得到普及。 以拔廊房建筑为主体的传统村落保留着简朴实用的特点,民居低屋矮墙,主要采取方正形制或二进制院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和生活需求。院落格局上遵循儒家思想传统,讲究长幼尊卑有序,正堂为主,杂屋为附,主卧为尊,侧卧次之,正房通常较为高大,以突出家中尊长的地位,将住宅建筑的功能与中国伦理道德和宗法礼制融为一体。 雨过云急,天边一抹彩虹,是这个季节难得的一道亮丽风景。 天边一抹晚霞,是山区的一道亮丽风景,路在脚下,蜿蜒通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