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大夫阎兴邦

梁向东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光禄大夫阎兴邦</b></div> 清末宣化城内有“两河节钺”坊,为清朝副都御史、河南巡抚阎兴邦建,为他和诰赠光禄大夫阎正名(祖父)、阎师皋(父)合建“三世恩荣”坊。<br> <b> 武将世家,为明效力。</b><br> 阎兴邦《墓志》称:祖籍山西太原府忻州,始祖阎海,明初跟随开平王常遇春“出居庸关、战柳河,有功授宣府前卫指挥使,世袭指挥同知(从三品),遂为宣化人。”<br> 查明朝内阁档案《卫所武将》,阎海只有名字,没有资料。其子阎本补(代)军役,景泰元年,功升宣府前卫前所署百户(没有品级,准武将),天顺元年实授。档案未提袭职事,反推,阎海可能连小旗、总旗都不是,只是普通士兵;宣府前卫设立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人员从内地兵余抽调组建,所以跟随常遇春作战是可能的。</h1> <h1> 阎春(阎本嫡长子)替职宣府前卫前所百户,功升副千户。阎顺(阎春嫡长子)替职百户。阎镇(阎顺嫡长子)袭职百户,功升副千户。至六世祖阎瑨,袭职试百户,屡立战功,官至山西副总兵(《墓志》称宁武总兵)。阎一栋(阎瑨嫡长子,《墓志》称阎栋)袭职指挥佥事(正四品)。阎家沿袭宣府前卫指挥佥事直到明朝灭亡。阎正名(阎一栋嫡长子)袭职,官至辽东义州副总兵。阎正名嫡长子阎师龙袭职。阎正名儿子阎师皋,官至大同副将(相当于副总兵),是阎兴邦的父亲。<br> 阎正名、阎师皋本是三品以上的明朝武将,却因阎兴邦被清朝皇帝追封光禄大夫(正一品),造化弄人。<br> <b> 弃武从文,改变门风。</b><br> 阎兴邦,字凯仲,号梅公。生于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9岁大明亡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阎兴邦弃武从文,励志于学,考秀才入顺天府学。曾随舅舅游历江浙,与东南诸名士以字会友,才名鹊起。1663年(康熙二年)秋,28岁考中举人。次年考进士名落孙山,遂到吏部报名,参与官员选拔。</h1> <h1> 1666年被任命为广西马平(柳州)知县(正七品),不久即丁忧回到老家宣化城。1670年,阕满,补直隶新城县知县。新城位于畿南要道,往来运输车辆络绎不绝,驿站接待、送信任务繁重,常常出现无驿马可派,官员常向百姓摊派费用租赁马匹,百姓苦不堪言。阎兴邦了解情况后,自己出钱来买了几百头驴,交由百姓饲养,有官差时招来官用,闲暇由百姓支配,或家用,或挣钱,百姓只花饲料钱,就能使用,因此争相牧养。新城县有大的集贸市场,有人靠内务府庄头撑腰,欺行霸市,欺压百姓,阎兴邦经常骑驴微服私访,只要发现立即严惩不贷,恶势力闻风收敛,集市又恢复了繁荣。<br> 因工作出色,受到好评;同时因挡了别人财路,被人忌恨。在有心人的运作下,上任不到一年,36岁的阎兴邦就升任通州知州(从五品)。通州的公务更加繁重,特别是1673年吴三桂起兵造反,朝廷平叛,打仗打的是钱粮,京杭运河的码头在通州,为保证粮草供应,阎兴邦夙夕夜寐,抓紧抢修桥梁、平政道路,为前方军队准备干粮、牧草,辛苦操劳,尽心尽力。</h1> <h1> 1678年,朝廷平定三藩之乱,福建开始迁界禁海,财政问题更加紧张。经推荐,阎兴邦调任户部员外郎,负责监收崇文门课税。凭借一身正气,清理积弊,杜绝贪腐,号称“囊不余一钱”,税款大增。三年来,风气大为改观。<br> 1682年五月,皇帝命户部尚书伊桑阿、左副都御史宋文运、户科给事中王曰温、监察御史伊喇喀前往江南勘阅河工,阎兴邦随从。每到一地,阎兴邦则仔细观测河身之浅深、地形之高下,询问可能决堤的方位及缓急,默记在心,认真思考,晚上独自在灯下将河道现状、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策整理成文字和图册。十月,回京,随众臣面奏皇帝时,见前面的大臣被皇帝问的哑口无言时,阎兴邦总能及时在后面进行说明,条理清晰,不禁引起皇帝注意,把他召到面前,询问他姓名、职务,让他在一侧进行补充说明。</h1> <h1> 几天后,皇帝下旨:阎兴邦以原品级改任监察御史。47岁的阎兴邦成了皇帝近臣,有独力上奏的权力,可以参与国家大事了。皇帝欣赏他的清廉直率。任职不到一年,就提升为鸿胪寺卿(正四品),负责朝会、宾飨赞相礼仪,发现大臣如有违反规矩,有权提出弹劾并依法论罪。1684年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帝开始首次南巡,阎兴邦随行护跸。1685年八月,光禄卿空缺,康熙皇帝对诸臣说:“光禄弊大而费繁,非阎某不能办也。”阎兴邦破格提拔为光禄寺卿(从三品),负责皇帝各种庆典宴会的采办,阎兴邦不辱使命,严禁浮冒滥给,杜绝回扣,为朝廷节省大笔银两。<br> 1688年五月,阎兴邦升顺天府府尹(正三品),负责清肃邦畿,布治四路,统管京县颁政令条教。陪同皇帝春耕,天子耕耤时,拿耒耜丝鞭,奉青箱播种,礼毕,率庶人终亩。顺天府乡试时任监临官。当时恰逢湖广士兵夏逢龙叛乱,皇帝考虑中州与楚疆接壤,须派重臣镇抚。六月,即任命阎兴邦为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h1> <h1><b> 封疆大吏,为国效忠。</b><br> 53岁的阎兴邦,已过知天命之年,终于成为一方大员,可以施展抱负了。谢恩后,立即骑着皇帝御赐鞍马星夜上任。阎兴邦问民疾苦,考察官吏,整肃纲纪。洁己率属,奉公爱民。<br> 心系百姓,任劳任怨。河南漕粮原本折银收取,户部提议改为征收实物,这样百姓的负担会加重,阎兴邦再三上疏朝廷,据理力争,终于获得朝廷同意。不久,据实上奏朝廷岁旱民困,请缓征赋税,豫民大悦,称“两河左右千里戴公若慈母”。逢陕西饥荒,朝廷紧急调拨江南、湖广漕米数十万石由河南转运,陕西运输车马昼夜不息。阎兴邦亲驻洛阳协调指挥,忙碌三个月完成任务。<br>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1690年,河南开垦荒田6.4万余亩,徵银2280余两。开封是黄河流域一个水灾多发地段,阎兴邦对黄河最容易发生决口的开封安远门外东四里的铁牛村回龙庙一带进行治理,使开封保持了150年的太平安澜。<br> 重视文化,兴办书院。阎兴邦带头捐资,帮助南阳复建了诸葛书院,并在书院内建立了讲堂、斋舍,还在书院后面建立了“三顾祠”。对登封嵩阳书院重新进行了扩修,设施日益完备,并题诗:四顾多生感,谁为第一流?能超行迹外,便与圣贤侔。汉柏千年古,唐碑百代羞。莫因徐浩笔,偃月姓名留。组织编纂完成续修《郑州志》工作。组织重修开封鼓楼,题写“无远弗届”和“声震天中”匾额。</h1> <h1> 1692年十二月阎兴邦调任贵州巡抚。黔素僻远,有夜郎自大、黔之驴等故事。当地苗彝杂处,清初,由于贵州较为复杂的民族情势,朝廷采用“因俗而治”的羁縻统治政策,保留了大量土司,并赋予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较大的独立性,其势力不断膨胀。土司制度与府县共存,康熙后期弊端逐渐显现。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报:“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士归流”。雍正皇帝开始推行“改土归流”。有人替阎兴邦担心:这担子可不轻呀。阎兴邦却道:同属朝廷疆土,何僻远焉?立即打点行装赴任。<br> 到任后,首先兴办教育,以礼化导民俗。其次严饬各级官吏,不得侵扰诸苗等族群。考虑贵阳地狭民寡,上奏朝廷请求合并县治,减少财政支出和冗员。请求朝廷体谅黔省防兵困苦,提前预拨协饷。题请为在三藩之乱中殉难的前总督甘文焜、将军王之鼎建祠,皇帝亲赐御书匾额,表扬忠节而风厉殊俗,意深深远。最值得称道的是,阎兴邦考虑贵州人才匮乏,请求增加举人录取名额,朝廷不仅同意了贵州建议,各地乡试录取名额都普遍增加,使天下读书人获益。<br> 为表彰他在贵州的成绩,皇帝下旨:特授其光禄大夫(正一品文官散阶)。可谓皇恩浩荡。</h1> <h1>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元旦,阎兴邦在贵州巡抚都察院大堂上,望阙叩贺,平日素无疾病,刚行礼毕,竟晕倒在地,卧床15天,正月十五上元节,63岁的他离开人世。次年五月二十二日葬于宣化府祖茔。<br> 阎兴邦喜欢写诗,颇得盛唐风味,古文、词皆端雅有礼,著有《冰玉堂集》。有子阎纮玺,岁贡生,历任工科掌印给事中。其初入仕途,任马平知县时,曾借住在柳宗元生祠,以诗明志:庙貌荒凉基址平,案头尘积路堆荆。疏棂无纸黄沙人,硕鼠联群白昼行。数尺断碑虽幸立,几间残屋已将倾。墓傍不见罗池月,惟有萧萧衰草声。又道:灼灼堂中双短檠,土人兀自仰神明。数年粱酒深膏泽,千载牲牢感性情。世变黄柑犹覆荫,化成青史果垂名。予来羞过三江渡,恐辱先生治柳城。</h1>